中国书画网 > 艺术资讯 > 拍卖 > 2020突破市场刷新拍卖记录的中国现当代艺术家TOP30(之一)

2020突破市场刷新拍卖记录的中国现当代艺术家TOP30(之一)

来源:中国书画网、雅昌等 作者:中国书画网编辑部

      2020年,对于各行各业来说,无疑是十分艰难的一年,艺术品拍卖行业亦然。然面,无论世界如何变幻,艺术家的顶尖作品永远是硬通货。在2020年全年的艺术品拍卖中,市场热门板块、实力艺术家的精品力作人气依旧不减,甚至交易价格不降反升。

      总体来看,2020拍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现当代艺术版块十分受欢迎。不但亿元作品的数量最多,大大高于拍前估值,并且有30余位中国现当代艺术家迎来了市场突破,刷新了个人拍卖纪录。其中翘楚如曾梵志、张晓刚、周春芽和刘小东的最高价已经与在世的国际一线艺术家基本持平;王兴伟、毛焰等中生代艺术家迎来了上涨,而贾蔼力、郝量和黄宇兴等“70、80后”艺术家则开始站上市场中心的位置。这些都证明了实力艺术家的市场韧性,同时,也从侧面说明了疫情并不会阻挡收藏大家购买的热情。

 2020突破市场刷新拍卖记录的中国现当代艺术家TOP30(之一)

      兹遴选过去一年中30位取得突破、刷新拍卖纪录的艺术家及其作品,与读者共同寻找市场正在发生的变化。

No.1  曾梵志《面具系列 1996 NO.6》

 2020突破市场刷新拍卖记录的中国现当代艺术家TOP30(之一)
布面油画 199×358.6cm 1996年作
拍卖公司:北京永乐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拍卖时间:2020-08-18 前奏·永乐夏季拍卖会 现当代艺术夜场
估价:咨询价

成交价:161,000,000 RMB

曾梵志《面具系列 1996 NO.6》是北京永樂拍卖2020年夏拍“现当代艺术夜场”的封面作品,以6800万元起拍,最终以1.4亿元落槌于电话委托,加佣金1.61亿元,超越2013年1.8亿港元成交的《最后的晚餐》,刷新了曾梵志个人拍卖纪录,同时也创造了中国当代艺术品的最高拍卖价格!
 
“面具”是曾梵志独创的艺术符号。上个世纪90年代,曾梵志选择离开武汉来到北京。面对陌生的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曾梵志创造出风格独具的“面具”系列绘画,试图通过描绘“面具”去揭露社会的冷漠和可悲的生存本相。面具之上,呈现的是欢笑、冷漠、不屑、嘲讽、哭泣等不同神态,然而隐藏在面具之下的是千人一面的孤独、恐慌、紧张、局促与不安。
 
《面具系列1996 No.6》是曾梵志“面具”系列中极其罕见的多人群像画作,也是其最具精神性和代表性的巅峰之作。
 
画中五男三女总共八人,一字型排开,身着成人衣装,头戴白色面具。他们手挽手正一同向前迈步,面具表情呈现微笑或大笑状态,一派欢乐、阳光的景象。每个人都穿着时下流行的装束,衬衫、T恤、裙子、皮带、短裤、开衫都是从西方传至中国的物品,种种都充斥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而有趣的是,画中每个人物的脖子上都佩戴着红领巾,进而使人群拥有了团结一体的意义。
 
作品鹅黄色的背景象征乌托邦的新世界,但白色面具与每个人的独特位置站立都暴露了现实的麻木、异常和成年人在社会中明确“站位”和身份的世故。
 
曾梵志在《面具系列1996 No. 6》中完成了对自我的挑战。作品的氛围进一步纯粹化,背景颜色逐渐从灰霾、土黄等较为混浊的色调往单纯的红、黄、蓝三原色靠齐。这种大面积平涂在“面具”系列极为罕见。早期焦躁不安的人物动态变得和谐,但过分亲昵的肢体语言,却暗示了人物内心之间的无可奈何。热烈、迷人的色彩与冷漠、疏远、麻木等情感的完全对立让画面更具争议性与冲击性。
 

No.2 朱德群《自然颂》

 2020突破市场刷新拍卖记录的中国现当代艺术家TOP30(之一)
布面油画(五联屏)162x650cm  1983-84年作
拍卖公司:香港苏富比拍卖有限公司
拍卖时间:2020-07-08 香港苏富比2020春拍 现代艺术晚间拍卖
估价:咨询价

成交价:113,688,000港元

朱德群是法国最高顾问机构法兰西艺术院创立二百年来的首位华裔院士,亦是二十世纪当此殊荣的唯一华人。
 
朱德群生于民初中国,三〇年代求学于国立艺专,1949年东渡台湾,1955年以后旅居法国,其人生紧扣中国大陆、台湾与海外华人的时代经历。
 
上世纪80年代开始,朱德群的绘画迈向宏篇巨制。然面,由于工作室空间的限制,使得他在不同画屏上创作,然后再组合它们。《自然颂》尺幅达到六米以上,乃朱德群唯一一幅五联屏巨作,亦是私人手上尺幅最为宏大壮阔的朱德群油画。把五幅画屏联接起来,而且要将每幅画布的独立空间数倍增大。对于艺术家而言,其难度丝毫不亚于单幅巨型画布。这件多联屏作品也有著特殊意义:它们著镜子般反映艺术家的动势,韵律和色彩从一联延展到另一联,或对称、或律动;其笔触解放了体积的轮廓,分析了光源,时而奔流不息、时而渊渟岳峙,有如流水淙淙,倾泻而去。
 
《自然颂》此画创作于1983至1984年,正值艺术家重回两岸三地、撰写事业新章之际,除了蕴含臻至鼎盛的艺术灵光,更赋予家国民族复兴的炽热激情。以五联屏方式呈现,呼应中国宇宙概念中的“五行”;另一方面,画中对于自然的赞颂,亦是艺术家对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欢乐颂》的致敬。
 
1987年,朱德群在台北历史博物馆举行大型回顾展,标志着他自1955年旅法三十二年之后正式回归华人社会,《自然颂》即包揽此次展览画册之封面及封底。1990、1991年,朱德群分别在法国城市克雷泰伊的伯欧金字塔、敦刻尔克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展览,《自然颂》为占据展场核心的首要作品。2010年,朱德群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大型回顾展,《自然颂》依然是最重要的展览巨作暨画册封面,足见艺术家对于本作的重视与满意程度始终如一。
 
2020年适逢朱德群诞辰一百周年,《自然颂》在苏富比现代艺术晚间拍卖震撼登场,亦是其初次现身拍场,其特殊意义不言而喻。
 

No.3 周春芽《春天来了》

 2020突破市场刷新拍卖记录的中国现当代艺术家TOP30(之一)
布面油画 163×186.5cm  1984年
拍卖公司:中国嘉德拍卖有限公司
拍卖时间:2020-08-17 中国嘉德2020春拍 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夜场
估价:15,000,000—25,000,000RMB

成交价:86,250,000 RMB

作为周春芽艺术创作的第一个探索系列,“藏族系列”主要涵盖了他在四川美院求学的那段青春时光。周春芽和同学们外出采风,第一次去到了四川阿坝的红原和若尔盖一带,在这些地方,周春芽看到了耀眼的蓝天、青翠的草原,男人女人们的袍子和衣裙也颜色鲜艳。由此,周春芽陆续创作了一系列基于此地自然景观与人文风情的作品。
 
关于该系列作品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中的地位,艺术史学者、批评家吕澎曾有过这样的评价:“周春芽一系列关于藏族生活的作品,都表现出了当时的中国艺术家们所认同的一种精神倾向。这种倾向最突出的特点在于,艺术家主动地将自己的艺术或内心需要同一种富于人情味和人道理想的题材结合起来……艺术家们开始有意识地学习和运用各种新的、带主观色彩的描绘对象的方式。”
 
创作于1984年的《春天来了》是周春芽“藏族系列”中的重要作品之一
 
《春天来了》并非单纯取材于一个家庭,而是诸多素材形象的综合,是在很多速写、头像和肖像写生基础上的创作。画面正中的男人威武雄壮,上身显露出结实的肌肉线条。在周春芽看来,他的身上洋溢着一种“彪悍、自由,凛然不可侵犯的感觉”。
 
和目光投向远方的男人不同,怀抱小孩的女人,母女俩的目光都直视着画面之外,仿佛与观赏此画的人们对视。她的嘴角似乎微微含着笑意,而那个脸儿圆圆的孩子,眼神里则是儿童特有的懵懂与天真。这些表情与动作结合在一起,赋予整个画面蓬勃的生机与神秘的美感。周春芽透露:那女子手中抱着的孩子,实际上是他照着自己女儿的样子画的:“画的时候她才三岁,小时候她看着挺像藏族小孩,我就把她画进去了。”
 
褐色,是当时周春芽最喜欢的一个颜色。这个与泥土与大地紧密相连的颜色,也在《春天来了》中得到充分发挥,让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明艳却厚重的独特质感:艺术家没有突出强调人物的形体细节和虚实变化,而是通过褐色调的加入增强淳朴粗犷的视觉观感,色块堆叠出如同浮雕一般厚重的肌理。
 
在周春芽心中,《春天来了》见证了一段值得纪念的历史,“也是中国当代艺术非常重要的历史。”无论是对于当时风华正茂的艺术家本人,还是对于当时的社会,那都是一个伟大的春天。
 

No.4 张晓刚《血缘—大家庭2号》

 2020突破市场刷新拍卖记录的中国现当代艺术家TOP30(之一)
油彩 画布 180×230cm 1995年作
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拍卖有限公司
拍卖时间:2020-12-02 佳士得香港2020秋拍 现代及当代艺术 晚间拍卖
估价:38,000,000—48,000,000港元

成交价:98,035,000港元

张晓刚1977—1992年就读于四川美院,并以《天上的云》、《羊群远去》等作品开始为画坛注意。当时的艺术思潮是以社会批判性的主流倾向为主,张晓刚的作品却表现出强烈的个人情绪和对自然的感应,与周春芽、叶永青等人一样,属于乡土绘画中具有表现主义倾向的一脉。
 
虽然较早被画坛注意,但张晓刚真正里程碑式的作品是后来的《血缘-大家庭》系列油画。在经历了超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之后,张晓刚以1993年四川美院举办的“中国经验”画展为起点,进入了全新阶段的创作,也就是最能代表他个人风格的“大家庭”系列。也正是这组作品与当时主流而略显同质的艺术拉开了距离,开创了中国当代艺术尤其是肖像画的新高。而张晓刚作品的拍卖记录中,成交价Top15中有13件就是该系列作品,甚至成交价Top50也几乎被这一系列的作品包揽。
 
“血缘——大家庭”始于1993年,张晓刚旅居德国之后返回昆明看望父母,偶然之间翻到家人的一些老照片,个人记忆、时代烙印、家国命运交织、揉杂在一张张照片里,触动了张晓刚的神经,他找到了鲜活的历史,也找到了一直苦苦寻觅的中国故事。全家福与证件照是当时常见的照相形式,自五六十年代以来照相馆就沿用这种模板化的图式。张晓刚以此为素材,将老照片搬上画布。作品画面中的氛围显得颇为诡异甚至可怕,那一个个面无表情、眼神空洞、“千人一面”的三口之家,让这些“单眼皮”成为了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标志性符号。
 
《血缘—大家庭2号》是张晓刚《大家庭》系列的代表作品。画中人物身着军装,无论服饰还是姿态均与当时的老照片无异。而张晓刚的笔下,每个人都是单眼皮,眼睛大而无神,人物表情木讷呆滞,姿态拘谨,眼神空洞又充满恐惧。这是一张集体主义时期特有的脸,是你,是我,是当时的每个人。画中人物变成一个个相似的符号,这也强烈地反映出当时的事实:集体主义只有一张面孔。构图上直接采用了老照片的方式,剔除了一切具体性的背景。在图像的处理上,则采用了扁平化的处理方式,摒除了当时比较主流的波普主义表现手法,在此基础上并借鉴了民间艺术中的可用元素,平滑、内敛的笔触,以及将激烈的情感因素克制、平抑之后形成冷色调、无表情的画面底色,扁平的冷色调使所有人物都笼罩在记忆和时间的阴影之中,甚至就连人物本身都变成一个个扁平的影子。色彩的克制与隐退,记忆的克制与隐退,时间的克制与隐退,这些都成为张晓刚最独特的艺术特色。
 
可以说,张晓刚的“大家庭”系列是一幅关于时代的肖像。生活在那个时期的所有人都无法摆脱时代环境的影响,无论如何真实地去表现个人,都会在画面中留有抹不去的时代底色,而这种时代底色是灰调的,就像北京的雾霾天,想摆脱却终究无法逃离。而批评家吕澎曾经提出:在中国最具广泛知名度的艺术家中,张晓刚属于“内心独白”式的艺术家,画面中无处不在的集体与统一,恰恰是那个时代最个人的表达,通过强调集体的刻板与统一,折射出内心深处的抵触与批判。但张晓刚对意识形态和流行文化的批判性不再是一种观念的表达,而是具体化为个人,家庭的历史经历和生活状态,可以说张晓刚真正找到了艺术观念和文化意识的切入点,即感觉对象的实在性和具体性。他不是把社会现实和文化状态的感受简单地加以反射,而是通过中国人的具体生活经验向内心追求,以肉身化的深度体验和特征化的综合语言去维护精神的独立性和发出疑问的权利。
 
此作于1995年亮相威尼斯双年展,引起巨大轰动,以独特的中国式美学刷新了世界对中国当代艺术的认知,成为了张晓刚艺术生涯乃至中国当代艺术史的重要转折点。
 

No.5 刘小东《战地写生——新十八罗汉像》

 2020突破市场刷新拍卖记录的中国现当代艺术家TOP30(之一)
布面油画 200×100cm×18 2004年作
拍卖公司:北京永乐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拍卖时间:2020-12-04  2020艺术品全球首拍 现当代艺术夜场
估价:咨询价

成交价:80,500,000 RMB

作为1990年代开始活跃于当代艺术界的“新生代”艺术家的领军人物,刘小东的作品和同时代的艺术家的创作题材并不追求政治性的宏大叙事,而是专注观察他者,关注近距离的日常生活,但这些最日常的片段简单直接地映射出一个时代和一个阶层的人物命运。
 
刘小东曾说,“对我来说,安身立命的是写生。”2004年起,他走出画室,辗转台湾、三峡、北川、新疆和国外,不借助任何摄影图片复制手段进行写生创作。相比如今的日常写生,当时的刘小东更加锐利,以艺术家的视角记录这个时代普通人的生存面貌,创作了多件如今看来仍是他最耀眼的作品。
 
2004年,刘小东走出画室户外写生的第一件作品便是《战地写生——新十八罗汉像》。当时他受蔡国强之邀去台湾金门参加“18个个展”——来自世界各地的18个艺术家要在这片曾经炮火连天的场域做个展。
 
刘小东把自己想象成战地画家,去画最难处理的军事题材。他分别在两个军事基地观察年轻战士的日常训练与生活,写生对象为北京南苑机场附近的炮兵连、驻扎金门的台湾士兵。画面有每位士兵亲手写下的姓名、军种、籍贯。他在大陆写生九名大兵,又在金门写生九名大兵,前后耗时三个月,形成新罗汉十八阵。
 
《战地写生——新十八罗汉像》也成为刘小东写生艺术的重要起点与代表之作。2008年的香港苏富比春拍上,这件作品创下5573万元的成交纪录。
 

No.6 严培明《上海儿童(双面画)》

 2020突破市场刷新拍卖记录的中国现当代艺术家TOP30(之一)
铜板丙烯 180×126cm×21(正反面共42张)2010年作
拍卖公司:北京永乐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拍卖时间:2020-12-04  2020艺术品全球首拍 现当代艺术夜场
估价:咨询价

成交价:42,550,000 RMB

以单色肖像画为个人符号,长期游走于中法之间的严培明有非常强的个人气质。在其作品中,不管是伟人、自画像或者卑微的小人物,无一例外都是尺幅巨大,画笔触明显,纹理细腻,气势撼人,充满力量。他让卑微者成为巨人,让不可见者成为可见,使得作品超越了绘画领域,转化成为一种透视批判社会的公共媒体。
 
《上海儿童》全套作品共计二十一幅,是严培明专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法国馆所做。画作的正反两面皆绘有一名儿童的肖像,最终呈现的效果是共计四十二名儿童肖像被展示于观者面前。这些都是上海世博会建设者的孩子,即都是农民工的孩子。他们或大笑、或哭泣、或愤怒、或平静,带着各式各样情绪的脸庞,以赤裸且有力的视觉效果和集体化的方式出现。
 
一张张饱含各种故事的面庞中暗含了艺术家对社会的发问,也是底层的边缘小人物对公众的发问,现实对历史的发问,是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注解。
 
此作以2800万元起拍,3700万元落槌于电话委托,加佣金4255万元,刷新了艺术家拍卖纪录。
 

No.7 王兴伟《八五后标准表情》

 2020突破市场刷新拍卖记录的中国现当代艺术家TOP30(之一)

布面油画 150×200cm 1995年作
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拍卖时间:2020-10-16 北京保利15周年庆典拍卖 现当代艺术夜场
估价:咨询价

成交价:31,625,000 RMB

《八五后的标准表情》创作于1995年,是王兴伟早期代表作之一,亦被视为早期中国观念绘画的里程碑,数度得到艺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在此画中,王兴伟特别构建了一个医院场景,背景中病房门上的形象截取自四位中国艺术家的经典作品,从左至右分别是:蒋丛忆的《人的风景》(1994年)、何森的《红旗下的情侣》(1994年)、方力钧的《1993 NO.6》(1993年)和刘炜的《情人》(1991年)。前景中躺在担架上的则是曾梵志在《协和三联画》系列作品中的经典形象。可以说,王兴伟以一种调侃的姿态,对当时中国艺术国际化的话题和艺术家状态进行反讽和批判性的回应。然而,所有的形象都能追根溯源,有据可依,并非艺术家自行创造。艺术家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现成图像”资源的挪用是有些许严肃意味的,与故意夸张、变形的漫画式的挪用有区别。当然,他的调侃并非是针对个别的、具体的艺术家进行的,而是出于一种对于创作和生存状态的观察。
 
该作曾是尤伦斯旧藏,2011年曾在香港以458万港元创下了当时的艺术家拍卖纪录。本次拍卖中,此作从800万元起拍,最终以2750万元落槌,加佣金3162.5万元,刷新了王兴伟个人拍卖纪录。
 

No.8 毛焰《苏童、常进、鲁羊、李小山》

 2020突破市场刷新拍卖记录的中国现当代艺术家TOP30(之一)
布面油画 200×300cm 1994年作
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拍卖时间:2020-10-16 北京保利15周年庆典拍卖 现当代艺术夜场
估价:28,000,000-38,000,000 RMB

成交价:31,050,000 RMB

说到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肖像绘画,毛焰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
 
      我要试图去进入那个场景,去感受他们真实的内心,看自己在他们的场景中是否有深深的触动,这是我的创作终极目标。——毛焰

这件作品创作于1994年,高200厘米,宽300厘米,是双联油画,由两件200×150cm的画作组成,这是毛焰90年代最大尺幅的油画作品,也是毛焰创作的唯一一幅双联画。
 
南京这个城市非常市井,又很包容,是一个可以大隐隐于市的地方:个人独立自由发展所需要的基本养分和空气较充足而新鲜。
 
此作画了20世纪90年代南京的四位文艺界的灵魂人物——作家苏童、画家常进、诗人鲁羊、批评家李小山。画中四位站立在一片虚空之中,倔强不羁,特立独行。四人都有很清楚自己要做什么,他们只想做自己的事,走自己的路。
 
苏童是中国文坛“先锋派”主将、“南方写作”的代表人物。苏童和毛焰一样,都是在北京读的大学,毛焰是中央美院,苏童是北师大。大学毕业,二人既没有留在北京,也没有回到家乡,而是选择了陌生城市的同一所学校——南京艺术学院。苏童最早的工作是南艺工艺系的辅导员,毛焰从毕业至今,都一直在南艺美术系,也就是现在的南艺美术学院。而毛焰创作此画时(1994年),苏童正是如日中天。他的小说《妻妾成群》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在4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得银狮奖,还获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文以影贵,这让他从小圈子里激赏的严肃作家一下子成了路人皆知的文学明星。
 
苏童穿一件式样新奇的蓝白镶色衬衫,这件衬衫有一个很醒目的蓝色衣领。他用左手的手背撑着自己的胯部,微微探出头,眼神定定地盯着你看——不仅是盯着你看,他的目光包围着你。苏童的脸部像阳光打在水面上一样波光粼粼,这也是毛焰这个时期标志性,也是其独一无二的绘画语言。毛焰的光线既是视觉上的,又是精神上的,读懂了毛焰的光线技法,也就读懂了他的绘画语言。
 
苏童旁边是常进,出生于1951年,是四个人当中的老大哥,也是四个人当中唯一的老南京,生于南京,下过乡,插过队,吃过苦,在太湖边的农村度过了漫长的岁月。常进最欣赏英国作家和美术评论家罗斯金的名言:“缺乏精微的感觉,便是粗俗。”精微不同于细致,细致是物理的,精微是精神的;细致是外在的,精微是内在的。常进和毛焰对于深邃、微茫、精微等内在感觉都有一种共同的偏好,且属于对绘画有一种道德要求的人,宁可孤往独行,也不能容忍以社会性标准凌驾于内在的绘画标准之上。九十年代,常进画过很多彩墨风景,把自然空间的远近转化为心理空间的虚实,画面也染上心理的颜色。
 
画中,常进穿得最多,他着一件西装外套,两个手背在身后,嘴唇很薄,单眼皮,毛焰创作此画时,他已经43岁,脸上有一种中年人少见的干净,是一个敏感、克制、沉默的人。他的脸上同样有斑驳的光影,好像在初秋的阳光之下,穿过一片树荫。
 
双联画的另外一半画的是鲁羊和李小山,他们俩衬衫的颜色一红一绿,站姿一正一侧。画中鲁羊着墨绿色衬衫,敞着上面的两粒纽扣,露出胸口用红线挂着的一块绿色飞鸟状吊坠。他的双手环抱胸前,用左手中指和食指的指端夹着一支香烟。他的神情和体态都显得无比自信而坚定。
 
鲁羊是江苏海安人,毛焰创作此画时,他31岁,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彻底的虚无主义者,他甚至认为:“人在有生之年的任何行动都是虚无的。”他是中国社科院的研究生,分配至江苏文艺出版社任编辑,和毛焰、苏童一样,在毕业分配时,他选择了南京。这样,画者毛焰,被画者鲁羊、苏童,三个在文学和艺术上野心勃勃又无比坚定的年轻人,相隔三四年,不约而同地从北京汇聚到南京。
 
鲁羊曾宣称:“我关注奔忙于生活中的人们所忽略的东西,去填补过于干硬,裂纹纵横的人类世界,找到对自身生命的审视。”毛焰引以为知己:“与鲁羊的交往,我觉得我们俩的作品,他的小说、诗歌,我的绘画,我发现我们的作品愈来愈像。讲起来这是一种对语境的特别要求。它不是一个很普遍的东西,它是一种个人的要求。”
 
李小山是南京当代艺术的精神领袖和灵魂人物,如果没有他长期的努力,在传统势力如此强大的南京,恐怕当代艺术不会拥有现在的版图。
 
李小山比毛焰大11岁,也是这件作品所参加展览的提名批评家之一。小山和毛焰的关系,类似作家左拉和画家马奈,左拉写马奈,马奈画左拉;也有点像诗人亨利·米修和赵无极,米修对赵无极推崇备至,赵无极视米修为自己的密友和mentor。从1991年到1996年,毛焰多次画过李小山,最著名的有两张,一是1992年创作,并参加广州双年展获学术奖的《小山的肖像》,尺幅是170×100cm,另一件是1997年创作的《小山的侧面》,尺幅是61×50cm。而与上面提到的另外两张李小山肖像不同,毛焰这张画中的李小山,敏感而脆弱,他的消瘦与旁边鲁羊的强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的右手轻轻握拳,脸上有许多斑驳的光影在恍惚处隐现,他似乎有所期待,却又无从寄托,他期期艾艾,温情脉脉,欲说还休,借用鲁羊的语言,这是一种“温柔如痛”。

毛焰用塑碑立传的恢弘尺幅,生动刻画了作家、画家、诗人、批评家的群像,表达了他以及他的朋友们,这个因理想和信仰而聚集的知识分子群体对自身尊严的敏感和精神信仰的永恒追求,画出了一个时代的精神群像。而这件站立肖像中的人物看似平静朴素,实则人物微妙变化的内心情绪和精神世界被实打实地表现了出来。正如毛焰自己所说:“语言有一种微妙的境界,它甚或是艺术问题里最轻、最隐蔽的东西,但独一无二的语言是需要艺术家自己来提炼的。我的作品表面上看了无波澜,但创作过程却如履薄冰,艺术家的自信恰恰是建立在这种小心翼翼、从始至终保持高度敏感力的状态中。”
 
毛焰1994年画完后,把画就运到北京,参加了当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94美术批评家年度提名展”。在此展中,毛焰获得了学术界的认可,天才之名,从这一年鹊起。两年后,还是助教职称的毛焰成为中国油画学会最年轻的理事。从此以后,他一个人就代表了中国油画的一个方向,一个人就是一座城堡,一片山林。展览结束后,此画没运回南京,直接被人收藏,而这一藏就是26年。
 
这件巨大的群像在今年浮出水面,将一个26年前就已经发出的重要信号再次强调出来:在任何时代,对理想和信念的坚守,都不会孤独。
 

No.9 赵半狄《在那个早晨》
 2020突破市场刷新拍卖记录的中国现当代艺术家TOP30(之一)

布面油画 200×190cm 1990年作
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拍卖时间:2020-10-16 北京保利15周年庆典拍卖 现当代艺术夜场
估价:25,000,000-35,000,000 RMB

成交价:28,750,000 RMB

《在那个早晨》创作于1990年,是赵半狄早期十件“古典时期”作品之一,曾于1993-1994年参加重要的中国当代艺术海外展览“中国前卫艺术展”。在创作之初,赵半狄希望可以通过这件作品,将他多年在中央美院学习的记忆,对艺术的理解,对生活的体悟,做一个最终的总结,并把他心中的形式和内容,技巧与布局,做到完美。
 
      “当《在那个早晨》完成时,我觉得我做到了。”——赵半狄

画中所呈现的是一个平淡无奇的早晨,酣睡在床上的女青年正怡然自得地安于闲散悠然的精神状态之外。窗外的光线温暖而诱人,尤为弥散出微弱的神性气息。在这种充满神性的氛围之下,抑或我们可以夸张地想象作品已经完全超出了现实的时空,而是一个超然于现实的存在,静谧美好,远离现世的嘈杂与纷扰。
 
无论是作品名称还是内容,《在那个早晨》都似一种不经意的表达,一种全然直觉的流露。然而,在看似随意、无趣的选景和题材之上,赵半狄都付以专业且真诚的写实表现。此画乃选用了拉斐尔前派艺术家米莱斯的名作《奥菲利娅》中半弧形构图,从而便于在整体的层面搭建出一个浪漫和谐的氛围。这是赵半狄90年代前后的创作中,唯一采用拱形构图的作品,是赵半狄最早对古典主义仪式感的探讨,也是他第一次将完整的学院式构图打破,赋予“构图”这件事本身以意义。而作为靳尚谊先生最得意的门生之一,赵半狄在采用纯熟精深的写实技法之外,对画面中的每个物象及其细节也追求“古典美感”。如,即便是暖气片这样普通人眼中粗糙乏味的物件,赵半狄都进行了精心设计:“我是当做装饰来使用,它很优雅,就如同钢琴琴键一般。这是我对美的记忆和遵循。”
 
在“随意”和“精益”这对看似矛盾的关系之中,实质上也从更具有寓意性的层面透露出艺术家感同身受的集体性困惑与无奈。若细细体会两者之间的微妙关系与张力,便能体味出一种“青春的残酷”和“边缘的神性”,“或者一种边缘的知识分子意识和政治情感,而不是一种批判现实主义精神。”写实仅仅是语言形态,其精神内核在于深刻传达了一种在特定的时空、现实环境当中,基于个体经验的迷惘和失语,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境遇”,而这种“人类境遇”又因画家高超的艺术表现力而获得了一种无与伦比的美感。
 
在抽象绘画、装置艺术、新媒体艺术等多元创作方式已然勃兴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赵半狄的写实绘画就创作手法而言,似乎与前卫艺术毫不相关,但却得到了荷兰籍策展人戴汉志(Hansvan Dijk)的高度认可。1993年,戴汉志选择《那一个早晨》参加其在柏林世界文化宫策划的“中国前卫艺术展”,并在欧洲作巡回展出。意大利策展人、艺术批评家莫里卡•德马特(Morlica Dematt)曾对赵半狄做出过至高的评价,甚至上升至神话的层面:“就像希腊神话中的伊卡洛斯神一样,赵半狄并不厌恶世间的普通事物,事实上他尝试在他的作品中表现这些事物。艺术家已经做好了准备,任凭其想象力驰骋,让一切事物变得高雅而超凡脱俗。”
 

No.10 颜文樑《南湖旭日》

 2020突破市场刷新拍卖记录的中国现当代艺术家TOP30(之一)

纤维板 油画 42×71.5cm 1964年
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拍卖时间:2020-12-05 中国嘉德2020年秋拍 二十世纪艺术夜场
估价:7,800,000-12,000,000 RMB

成交价:27,830,000 RMB

《南湖旭日》是颜文樑1964年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授课期间所作。
 
南湖红船在中共建党历史中有特殊意义。1921年7月,董必武等中共“一大”代表们在上海秘密开会时突然遭到法国巡捕搜查。他们辗转抵达浙江嘉兴,在南湖的一艘丝网船上完成了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并正式宣告了党的诞生。颜文樑在《南湖旭日》一画中描绘的便是当时中国共产党在南湖“红船”上光荣诞生的一刻。颜文樑还曾为了此作赋诗:
旭日东方照耀红,烟迷雨蒙尽消空。燎原火自星星始,革命洪流起涌中。
 
《南湖旭日》是尚可流通的唯一一件颜文樑建党题材作品,极具经典性与珍稀性。以600万元的价格起拍,经过数十口激烈竞争,以2420万元落槌,加佣金2783万元,大幅度刷新了颜文樑的拍卖纪录。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收藏本站

主编信箱:shwbjb@zgzyw.com    联系电话:18701276487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4-2021 中國書畫網 CHINA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NET

扫一扫 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