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收索: 李虹霖 拍卖 秋拍 收藏

中国书画网 > 艺术资讯 > 焦点 > 今天,我们该怎样 亲近高雅艺术

今天,我们该怎样 亲近高雅艺术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作者:admin

        又是音乐家和“熊孩子”的斗争。前两天,87岁的德国钢琴家约尔格·德穆斯在上海的演奏会现场,大师因不满观众席中有孩子持续发出的声响而中断演出,并用德语表示了不满,这段“插曲”经新媒体传播后,迅速引发争论。

  类似的场景近年并不少见。因为观众席中孩子的吵闹声,法国钢琴家布菲在南艺演出时被当场气哭;此起彼伏的闪光灯、手机铃声、孩童哭闹声,让钢琴大师傅聪在南京演出时气得中止弹奏,“再照我就不弹了!请尊重音乐,好吗?”

  观众能走进剧场演出,本意应该也是想亲近艺术。但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原本陶冶心灵的音符,无端被喧闹打断?表面看起来,“熊孩子”们似乎应该背起这个黑锅,但“熊孩子”又是谁带进剧场的呢?他们适合看这样的演出吗?

  上海爱乐汇文化公司总经理蔡佳臣在和笔者交流时就说,几乎每次高雅演出都能看到有孩子流着泪走出剧场。原因很简单,父母想让孩子看,但孩子面对高深的严肃艺术实在提不起兴趣,于是,责骂、哭闹的戏码一次次上演,“如果强迫孩子接触一些他们这个年龄段并不适合的剧目,一颗艺术的心,或许就将从此停止生长。”不如让他们开开心心看一场欢乐的儿童剧、马戏表演,等长大一些,对艺术有了初步的了解,有了一颗敬畏之心,再带他们走进艺术殿堂,反而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我来了,我看见,我发朋友圈……”对时下不少观众而言,在朋友圈里晒自己看演出图片的兴奋度,甚至比真正看一场演出还要高。原本应宁静无声的观众席,却总被快门声、闪光灯打扰……怎能不让艺术家生气?

  说到底,高雅艺术既不该是成长的“敲门砖”,也不应是朋友圈的“装逼利器”。亲近艺术,前提是你得喜欢至少是尊重这门艺术。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收藏本站

主编信箱:shwbjb@zgzyw.com    联系电话:18701276487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4-2021 中國書畫網 CHINA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NET

扫一扫 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