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收索: 拍卖 李虹霖 秋拍 收藏

中国书画网 > 艺术资讯 > 焦点 > 真摹古不易

真摹古不易

来源:中国书画网 作者:网络

 

  谈及这个春节的文化热点,不能不说央视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这档运用现代电视制作手段展现传统中国诗词的文化节目之火热让不少人深感振奋,一时间陡增传统文化复兴之信心。新年过后,中国美术学院的招生考试因为开考最早、报考人数增多、录取比例较低成为美术界的热门新闻,而在这股诗词热的余温尚未退去之时,中国美院中国画科目的一道古诗文考题也进一步受到关注:由一首唐诗完成一幅中国画,虽无甚新意,但在当下的现实背景下,却还是引起了各种议论。

  近年来,关于美术教学方式的中西之争始终没有标准答案,我们通常看到的是对现行教育模式的批判,所谓“国画系学生不会拿毛笔”等现象便是例证。对于中国美院这道考题,有专家便叫好说:“中国画在宋元以后并不仅仅是单纯强调技术性的,更是人文之学,是文人之画,但上世纪中叶一些教育的错误理念有着一种文化虚无主义,自己失去了自己的文化自信,以至于中国画专业必须以西式美术教育的方式来进行考查,现在该到了纠偏的时候了。”与此同时,也有声音指出,古诗的考题虽然能引发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但是否真的能够考出考生的基本功和文化素质,还需要打一个问号。艺考首先应该关注的是考生技法是否过关,至于具体创作和综合修养,古诗中诗人生活的社会背景、生存环境等与当下大不相同,表现古诗的题材和内容容易,而真正理解并呈现其中的诗意,则与当下大多数青年学子有不小的距离。

  通常每年的高考作文题目都会成为人们一时的谈资,美院的国画专业考试,以这样的形式引起探讨,如果进而能引导学生们主动提升古文修养,自然不是坏事。但以一种应试的心态,从功利化的角度重返传统文化,又让人有点怀疑。其实,我们浏览许多美术展览中的中国画作品,以古诗为题材的创作不仅十分普遍,甚至对于许多当下的国画家来说,这还是各种应景创作的便利之举。只不过,题的是那个诗,画的也是那个景,却鲜能让人感受到那份诗意。甚至看多了,绝大多数都让人感到十分乏味。

  看到纠偏传统文化缺失这一现实问题的必要性的同时,在各种争论声中也不得不让人思考另外一重现实:批评中国的艺术教学过于强调学习西方,缺少文化自信,固然有其现实针对性,然而中国的艺术教育中,西方历史上留下来的好东西真的都教好了、学好了吗?为中国艺术继承传统不断鼓与呼,是不是能够有水有墨再引用几句古诗,或者如某些“大师”堂而皇之文白并用、口吐匾额,大书朗朗乾坤、大谈人生宇宙,传统文化的标签就贴好了,甚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便获得复兴,熠熠生辉了?

  梳理美术界的热门词汇,“继承”与“创新”,“东方”与“西方”一定位居前列,因为言说与具体创作始终有着很大距离,甚至往往大相径庭,再加上“说归说,做归做,做得不好说得好就好,说得不好做得再好也不好”这样的现实逻辑,于是,真实的问题既不能得以改变,学理和思想上也没能真正理出脉络,给出方向,不能正本清源,人心浮躁混乱也就在所难免了。简单说,当下的问题似乎不是学不学西方文化,也不是搞不搞传统文化,而是有没有文化,有没有对文化的基本敬畏,以文化艺术为志业之人还有没有能够因一首诗、一幅画而心生欢喜、会心而笑的能力。

  一次考试中的一首诗不能说明所有问题,但一首诗也确实能够说明很关键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之使命,一代人也应有一代人之修养。现实的问题留给学者们去议论,热闹话题是属于媒体的,对于每一个具体从事艺术创作的人而言,在众声喧哗之中都必须思考、探寻自己的艺术路径。“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没错,苦练技法之外,艺术创作还需要沉淀综合素养,但从艺如能不忘初心,万物终将为我所用,之后,便是那种由内而外散发的自知自觉、自持自在的从容。

  作者:博涵 l来源:中国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收藏本站

主编信箱:shwbjb@zgzyw.com    联系电话:18701276487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4-2021 中國書畫網 CHINA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NET

扫一扫 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