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忘谈今日艺坛失格调——与梅墨生商榷
来源:新浪收藏 作者:admin
前期,在中国书画报上看到墨生同学发表的“今日之艺坛---失格调”的文章,偶有一点冲动,侃两句。
一,何为格调
“格调”一词《辞海》中意为风度、仪态、风格等,实为生活“情趣”。我们常常说起某个国家怎样怎样,如法国人爱喝葡萄酒,英国人爱喝下午茶、泰国人笃信佛教等等,由生活情趣爱好形成了相关行为举止、礼仪和文化,多年的积淀养成了他们各自国家的“格调”。闭上眼睛脑海中就能想起他们的朦胧影像。说起我们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文明礼仪之邦,是最有“格调”的国家,可谓“誉满四海,蛮夷膜拜”。但近现代以来,国家积贫积弱,列强蹂躏,“五四运动”和八十年代以来的两次政治启蒙,尤其是期间的文化浩劫和现在社会的拜金浪潮,使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渐渐变成了久远的回忆。
二、今日之艺坛真有“格调”
改革开放以来,实用主义为上,重物质,轻精神,变成了现在的赤裸裸的金钱社会,角角落落了布满了铜臭的幽灵。现在人们见面后都在谈钱,“土豪”、“首富”、谁谁最有钱,甚至某地的大楼都是铜钱型,号称最有钱人的儿子还被称为“国民老公”。某些百姓笑贫不笑德,什么“仁义礼智信”,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早已不见踪影,数千年累积的道德大厦被腐蚀的千疮百孔。现在我们国家的“格调”是“钱”。
金钱社会就是庸俗社会,庸俗社会里只有庸俗的文化艺术适合滋生。大家攀附庸俗文化、追捧庸俗文化,一些“艺术家”在庸俗文化的舞台上熙熙攘攘,沽名钓誉,欺世盗名。我熟悉的某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年龄到了法定退休年龄,他知道自己的书法很差,如果没有“主席”衔了他写得字就没有人“买了”。于是一场“主席”保卫战打响了,上至闹到动用中共中央宣传部的“关系”,下至花钱雇佣黑道社会拔刀动枪,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争斗。想想这事,心中觉得可笑。再想想古人,“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是多么的潇洒如仙!真真另我辈汗颜。
实际上,人们也知道他的书法艺术水平不高,付钱买他的书法是因为攀附“庸俗文化”,因为送礼也有“格调”,接受礼品的人其实不懂艺术或就是不学无术,只是能满足其贪婪的虚荣心,只要有“衔”和所谓的“名头”就好。
尤其是在前两年,恍恍惚惚,个别“艺术家”都变成神笔马良,左手一笔是金山,右手一笔是银山。暗通拍卖公司演双簧,幕后黑箱操作,虚高拍卖价格,谁的作品卖的价格最高,谁的作品就最有“格调”! 全国艺术界的在“钱”的魔力下,一个人的画院院长,繁杂的各类主席、一个名头大,另一个名头更大,广而告之,行骗江湖,他们根本没有心思搞创作,艺德在这里没有底线,头像在这里没有脸皮。他们的“初心”很明确,就是为了“钱”。“钱”为艺奴,人为“钱”奴,“艺术家”的风骨荡然无存。这就是当下中国文化艺术界的“情趣”。墨生,你怎能说当今艺术失“格调”呢?
三、 今日之艺坛不会失格调
在中国传统的画作中,尤其是两宋以来,受禅宗文化之影响,逐渐形成一套东方文化的审美标准。注重画面个人情感倾诉与营造,“象外之象”、“画外之境”;讲究笔墨韵味,“气韵生动”、“浑然天成”;追求“物我两忘”、“画中禅境”等等。不仅被视为中国画的基本特点之一,也是文人画审美趣味的集中体现,被当作中国画的最高“格调”。
齐白石曾说,作画是守静之道,涵养静气,事业可成。
不管怎样,在任何一个时代,艺术家只有以人性为本,感悟社会,针砭社会,不随波逐流,不为稻粱谋,以艺术家的纯真,以独立的思考和视角,才能创作出浓缩时代精神的好作品。我始终认为,绘画创作是一件“很个人”的事,只有静下心来,方能守住“初心”。即寂寞于市井,欢愉我本心。艺为抒情,艺为娱情,说白了,就是为了快乐。为了自己,乐娱他人。
另外,一个艺术家能够独立认知,用作品完全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精神世界,也是艺术家之幸,社会开明的象征。我们遇上了一个好时代。还要以开放的心态看待艺术界,以互联网的头脑看中国,抛弃成见,广纳百川。在强势文化入侵,西风东渐的环境下,时代在变,人们的生活情趣在变,审美观也在变,同样,“格调”也在变。不能用传统的固有的眼光来审视当今的中国艺术界。虽然“钱”风近吹,但仍有“花枝俏”,俗林之外,亦有“孤标”。他们守得住寂寞,忍得住诱惑,以今人的心态、今人的感悟,今人的思想,正在创作不愧于当代的伟大作品,而且会在岁月的长河中,吹沙淘金,闪闪发光的,并被后人仰视。其作品真正能“入古人列”,他们真正代表着这个时代的艺术“格调”。功利的艳俗和跟风摹习之作,一味追求当下市场,没有思想和个性的作品只能是一时一世之彩,瞬即烟消云散。
今日不入流的“傻”、“淡”、“丑”、“个”,或许就是明日的徐渭、梵高,请不要忘谈今日艺坛失格调,历史往往是当世者迷。千秋艺事,只有后人能够评说。
作者:周长民 来源:新浪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