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界真伪多是非:提防网络暴力炒作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admin
文物如何保护,这个专业的话题最近屡屡成为大众媒体关注的焦点。
日前,小河口长城的修葺引发议论,国家文物局也为此专门作出回应。有网友在配发图片的文字中说:“原本残缺的垛口墙等都被抹平了,野性十足的长城成了被硬化的路面。这种修葺,还不如不修,简直比破坏还可怕。”据报道,这段“最美野长城”位于辽宁省绥中县永安堡乡,有“第三八达岭”之称,体现着明长城的几乎所有特点,具有独特的阴柔之美,也是众多摄影爱好者们的拍摄天堂。
关注和吐槽的焦点在于古长城被修葺成山顶上的“水泥路”。虽然修葺之后的长墙体浇灌用的是白灰,符合业界常用的方式,但最终的效果确实是失去了长城应有的美感。当地文物部门委屈,网友不满,专家也有无奈,各方都有各自的理由。但不可否认的是,许多古长城,特别是野长城,亟须保护和修葺。只是如何修葺,还真 的需要思考方式方法,也需要更多的公开透明,以及对专业知识的普及。前段时间的西安“唐十八陵石人石马‘洗澡’千年包浆被清洗”事件,就是因误解而引起的 一场虚惊。公开和透明有助于避免误解的产生,这同样是对古文物建筑的一种保护。
争议在文物界的确不少,比如所谓“国宝帮”的讽刺性称谓。甚至近期浙江美术馆举办的“汉风藏韵——中国古代金铜佛像艺术展”,也有作品被认为是“雷人佛造 像”,其中存在赝品。有些网络还发布了对这批藏品的鉴定方邮件询问的回复,结果让人大跌眼镜,竟然不是对外宣布的鉴定结果。是否是赝品,需要专家学者们的 论证,鉴定结果及这种回复,实在不可轻易相信。但不可否认的是,涉及文物艺术品的是是非非,确实难免。
此前北师大的捐赠事件余温未退。去年,浙师大的陶瓷捐赠也曾掀起一场风波,且今年还因此走上法庭。许多争议最终会如何,不得而知,但面对质疑,是否有必要 回应,如何回应,则需要一种态度。专家学者有打眼的时候,博物馆也有可能犯错,虽然不能仅凭网友或个别声音就兴师动众,但有时如果真的确定是错了,知错能 改,善莫大焉。
刚刚开馆的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最近也刷遍了朋友圈和各大媒体。其在细节
处存在的不少漏洞和问题,被观众逐渐发现,如“一些非常简单的英文标签不仅被译得 啼笑皆非,而且连起码的大小写都没有分清楚。”出现错误,甚至是低级错误不应该,对此,清华大学博物馆的做法就非常值得称赞。该馆回应承认了存在的问题, 并表示会“随即对照检查、抓紧整改,将于今天(9月17日)闭馆后完成该部分文字的替换”。
不论是个人研究,还是公共机构都可能犯错,也可能会因为视角和观点不同而引发争议。学术的争议向来受到提倡,而且就学术而学术的争议,更是对学术自身最大 的尊重。只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中,哪些争论是需要的,哪些是可以避免的,哪些仅是网络暴力炒作,确实需要分辨清晰。该辩则辩,不该辩的自然无须花费力 气去理会。质疑的不一定合理,但作为公共机构,面对质疑时,及时有所表态和回应是唯一的正确选择。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冯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