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收索: 收藏 拍卖 秋拍 李虹霖

中国书画网 > 艺术家 > 评论 > 立像与反造像——达明·赫斯特的金牛的崇拜

立像与反造像——达明·赫斯特的金牛的崇拜

来源:中国书画网 作者:admin

  字号:【大 中 小】0

  

立像与反造像——达明·赫斯特的金牛的崇拜

 

  图一,达明·赫斯特,《金牛》(2008)

  圣经,基督教,犹太教,立像,反造像,意识形态控制术,金牛典故,艺术性,上帝

  英国当代艺术家达明·赫斯特的《金牛》(图一)影射了《旧约圣经》中有关摩西的一则典故。如果我们对于《圣经》有一定了解,那么必定知道摩西带领犹太人出埃及的故事。穿过了红海,带领他们的首领摩西和上帝在西奈山的山顶上立约,确立了犹太人作为耶和华选民的身份。对此他们必须遵守十诫,这是犹太人和上帝第一次立约,也是犹太民族诞生的一刻。神将这些话刻在石碑上,交给摩西。其中有一条成为了西方艺术史中最有影响力的话语——不可立像(Image)。

  

立像与反造像——达明·赫斯特的金牛的崇拜

 

  达明·赫斯特

  “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么形像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侍奉他……”

  任何图像和雕像的生产都被认为是背叛上帝,直到今天犹太教和同样尊奉《犹太圣经》的伊斯兰教都不准立像。

  后来,摩西下山,看到族人们围绕着一个偶像“金牛”在跳舞,于是大发雷霆,不仅销毁了金牛,还屠杀了上千族人。因为他们违反了上帝所说的“不立像”的约定,还有“除了我之外,你不可有别的神” ,即一神教原理。他一怒之下就将石碑摔碎。之后神又命令摩西再制作新的石碑,放入约柜。

  在《旧约圣经》或犹太教中是不能绘制图像的,因为上帝是无像的,不可见的,神秘的,无处不在的,万能的上帝岂能在人们的描绘中得以再现呢?上帝的全知全能是人类所不可猜度的,因此必须保持在抽象之中,甚至连上帝的名字也不可以随便被念出来。任何的图像都是对上帝真理性的偏离和玷污。所以在犹太教中人们更注重的是文字,即立言,而非立像。

  除了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的反造像,西方还有一种支持人工立像的态度,即基督教的艺术。继承了犹太教圣经的基督教又开发和增添了《新约圣经》,也就是说摩西和上帝的盟约对于基督教来说是旧的,现在我们在上帝之子耶稣的带领下再和上帝约一次,便成了新约(当然犹太教是不会承认基督教的新约部分)。这一变动的本质是革命性的,其扩大了上帝可以辐射的范围,原来犹太教的上帝只属于单一的犹太民族,他们是由摩西带领且被特选的神之子民,但耶稣和上帝的新盟约扩大了信仰的范围,不再只是局限于犹太人内部,而扩展到全人类——“只要你信我们唯一的真神,你就得拯救,无论你是谁”。耶稣的牺牲是为了救赎全人类之前犯下的罪孽,由此基督教获得了一个全球化宗教的维度。

  

立像与反造像——达明·赫斯特的金牛的崇拜

 

  图二,尼古拉斯·普桑,《金牛的崇拜》(1633-1634)

  

立像与反造像——达明·赫斯特的金牛的崇拜

 

  图三,米开朗基罗,《摩西》(1513-1516)

  

立像与反造像——达明·赫斯特的金牛的崇拜

 

  圣伯多禄锁链堂

  在基督教艺术中我们可以看见金牛这一题材如何被通过绘画表现出来,比如尼古拉斯·普桑的画《金牛的崇拜》(图二)在前景中表现了犹太人们围金牛载歌载舞,而左边山坡上的摩西正愤怒地举起十诫碑。另一座由米开朗基罗为教皇尤利乌斯二世陵墓所创作的著名雕塑《摩西》(图三)正是表现了摩西下山后看到这一场景怒火中烧、剑拔弩张的那一瞬间。这一座像位于罗马的圣伯多禄锁链堂(San Pietro in Vincoli)内,瓦萨里在其《艺苑名人传》中不无讽刺地说,每到犹太人的安息日(Sabbath)成群结队的犹太教信众都会蜂拥而至,来朝拜这座米开朗基罗的杰作。当然这多半是谣言,也已经有学者撰文讨论过,他只是想通过这个故事表达出伟大艺术的感人之力,甚至连不立像的犹太教徒都来朝拜。

  基督教通过上帝之子耶稣的死来重新和全人类立约,他扩展了犹太教,使得其成为普世宗教,因此天主教(Catholic)的拉丁文意思是“普世的宗教”。作为怀着普世志向的宗教在传教的过程中逐渐放弃了不立像的宗旨。面对多民族、多语言的信众和传教对象,造像无疑是宣传和推广基督教最经济和直接的方式。以上的两个作品都是19世纪以前的美术作品,也就是现代主义艺术之前的美术,它们都有一种插画式的特征,都是对基督教文本的注释。

  如上所述,在西方传统中对人工造像有着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

  1,彻底反人工的造像,认为它是对人的魅惑,妨碍了人追寻神圣彼岸的永恒。相对于像,文字更可靠。

  2,将人工造像和圣像(Icon)联系起来,使得它成为基督教传播推广和意识形态控制的物质媒介。

  但无论是对于人工造像的杜绝还是利用都有着本质上的共同性——像和世界真理(在神学中,真理就是上帝)的关系。它只是对从此岸(凡间)连接到彼岸(天国)的路径有不同诠释,但此岸对于彼岸真理的诉求从来没有断裂过。特别是文艺复兴后,造像因此成为了一种意识形态的控制术。而且它都不只是试图作用于视觉,同时还调动一切感官的协作: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在教堂内外,从祭坛画到建筑空间的布局,从光线的营造到声音的共振,从仪式到祭司的用具,都围绕着信仰传播而展开。

  再回到达明·赫斯特的《金牛》,放在美术馆的金牛如同是放在神庙中那样,接待无数的来访者观摩。和以上的两件作品非常不同,它并非去用图像讲一个故事。但它却正在塑造一个故事,当你踏入摆放着《金牛》作品的大厅,围着这个作品观看时,你仿佛就成为了千年前的那一群犹太民众的灵光回现。艺术家所创作的“金牛”,那具泡在福尔马林中,穿金戴银的牛尸体标本必须要和慕名而来的观众一起形成一种凝视的关系,并都处于美术馆屋檐下,那么这个故事才以一种当代讽刺漫画的形式被展现出来。今天当人们在美术馆中观看艺术品的时候,人们是否真的看到了艺术,真的在为其艺术语言的精湛和独一无二而怦然心动?同样,艺术性本身也就是如同上帝一样是不可见的。今天我们对艺术作品的崇拜大多忽略不可见的艺术性,更多的是出于对艺术家名望的崇拜,对艺术机构权威的笃信,对于作品在拍卖场成交价格的敬仰,就如同《旧约》中犹太人崇拜金牛那样,因为相比神秘的艺术性,艺术家排名、美术馆认证、市场成交价都是清晰可见的,且易于量化。在欧洲,大多数美术馆都建造在教堂附近,它成为了世俗化和现代化后替代性的圣所,如果说教堂隔离了日常空间和神圣空间,那么美术馆也正是另一种隔离,在世俗中塑造一种艺术的神圣。达明·赫斯特的《金牛》陈列在美术馆中,当我们围绕着它来回端详品味时,就已经成为了那位罪该万死的渎神犹太人,他们忘记了艺术性,如同是忘记了那不可见的神。

  达明·赫斯特被作为一种自我商业化极其成功的艺术家典范,但他的作品《金牛》又大力嘲讽那造就其成功的艺术市场和艺术体制,这二者看似矛盾,却又如此合情合理。

  关于作者

  姜俊,艺术家,艺术评论家,毕业于明斯特艺术学院(Kunstakademie Münster),获得Prof. Aernout Mik的大师生称号。现在师从高士明、朱青生,在中国美术学院和北京大学从事图像学和展示文化研究学的博士研究。研究方向:当代艺术中的公共在地性。当代艺术调查局发起人。2015年,参加德国北威州《中国8》(China 8)群展。生活工作于杭州、上海。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收藏本站

主编信箱:shwbjb@zgzyw.com    联系电话:18701276487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4-2021 中國書畫網 CHINA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NET

扫一扫 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