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收索: 李虹霖 秋拍 拍卖 收藏

中国书画网 > 艺术家 > 评论 > 彭德:从五色系统说起

彭德:从五色系统说起

来源:中国书画网 作者:彭德

  中国古代五色系统,指青赤黄白黑的固定组合,对应天地人神和万事万物。这个无所不包的系统,不像西方的色彩应用系统,比如孟塞尔色彩立体,以色相、纯度、明度为三要素,以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为条件,用来描绘写实绘画。比较而言,中国五色系统属于解释系统。它分解天文、地理和人文百科,供帝王观察和运作。解释五色的理论框架依据的五行学,固然很陈腐,但用于操控中华帝国的农业文明,简明而又管用。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古人认为它们是构成世界的五种要素。木、火、土、金、水五行,分别对应青、赤、黄、白、黑五色。这五个颜色,古代文献联称为五正色、正色、五色。其中,青是蓝,赤是大红而红指浅赤色。五正色之外,又有五间色。它们是绿、红、流黄、碧、紫。其中,红是赤加白,碧是青加白,紫是赤加黑,流黄近似土黄。(1)

  五正色的并置,在古代属于帝王专利。帝王参加大典穿的礼服,采用五正色并置。帝王出行用的五种旗帜,即青龙旗、白虎旗、朱雀旗、玄武旗和黄色的招摇旗,用五色作主色。帝王的五种专车,统称五辂,用五色装饰。帝王的五种华盖,也按照五色的分布制作和使用。帝王的宫殿,五色齐备,以元朝最为繁复。元朝北京皇宫连宫瓦也全用五色,花里胡哨。由于颜色提纯在古代属于高端技术,自古帝王为了炫耀,尽量提高色彩的纯度。庄子声称“五色乱目”,就是说鲜艳的五色并置很晃眼,把眼睛看花了。(2)

  五色系统相比汉字系统,是更加直观的中国古代文明的外表。现列表如下:

  五行对象(天、地、人、神、器)表

  节选自彭德《中华五色》,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86-89页

  

彭德:从五色系统说起

 

  

彭德:从五色系统说起

 

  

彭德:从五色系统说起

 

  

彭德:从五色系统说起

 

  五色意象与水墨画意象

  五色是五行系统的子项,也是五行系统的表征。五色意象在古代属于文化常识,它指五行对物象分类、对照产生的意义。懂得五音配五行系统的人叫做聪,懂得五色配五行系统的人叫做明。浏览上列五行分类对象表,一目了然。

  根据五行分类,配以相关的色彩,便是随类赋彩,绘画的六法之一。汉代王延寿描述壁画涂色,叫做随色象类。不论随色象类,还是随类赋彩,关键在于类,类就是物象的五行属性。随类赋彩被解释为根据物象的本色涂彩,流于肤浅。随类赋彩指根据人物的五行类别涂色:画木形人的皮肤用青色,画火形人的皮肤用赤色,土形人用黄色,金形人用白色,水形人用黑色。这里所说的五色,并非纯正的颜色,而是如同五类正色表面裹了一层薄绢的效果。历代寺观壁画正宗的四海龙王画像,采用方色涂颜料:东海龙王脸色青,南海龙王脸色赤,西海龙王脸色白,北海龙王脸色黑。方色即方位的标志色:东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中央黄。秦始皇陵西边的俑坑出土的战马,白色,一车四匹,符合西方、白色同五数的对应关系。汉景帝阳陵东边俑坑出土的马,纯青色。东方的物象,五行属木,只能涂青色,尽管具体的草木不一定发青。同理,象征东方的旗帜、服装、供具,都必须是青色或用青色作主色;象征西方的旗帜、服装、供具,也都必须是白色或用白色作为主色。古人画吉祥云彩,生硬地画成五色,叫做祥云、卿云、庆云、景云,总之就是五色云。这种五色云气,道教壁画甚至汉传佛教壁画很常见。(3)

  五色寓意,指五色或五色关系形成的意蕴。中国古代改朝换代,五行家认定为天命神授,按照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循环相克相生并终而复始的原理,号称“五德终始”。五德就是五行。按照相克的逻辑,夏朝木德,色彩尚青;克木者金,所以商朝金德,色彩尚白;克金者火,所以周朝火德,色彩尚赤;克火者水,所以到了东周末年,各诸侯国都标榜自己是水德。秦始皇消灭六国,以水德自居,色彩尚黑,衣服和旗帜都用黑色。宋朝的天命是火德,因而画家米芾有一方四字印章:火宋米芾。(4)

  明朝天命也是火德,崇尚赤色。明宣宗召见在野画家,戴进把自己的得意之作《秋江垂钓图》放在一批作品的前面。画中钓鱼人身穿赤色的长袍,很显眼。谢廷询是宫廷首席画家,画技在戴进之下,他担心戴进抢了自己的饭碗,对皇帝说:“画得虽然好,但很俗气。大红是本朝官方颜色,乡下的钓鱼人怎么能穿呢?”皇帝表示认可,没有录用戴进。(5)

  周朝诗歌有“彤管”这个词,有人解释为毛笔,笔的主人是后宫的女性史官,简称女史。彤管的言下之意,表示女史要用赤诚之心做人。周朝王后和夫人都配有女史,职责是记录在后宫发生的事情,特别是过失,不能隐瞒而必须记录在案。女史记人过失,用丹砂颜料书写,称为彤管之法。朝廷负责刑法的官员判决囚犯,也是用朱笔签字。(6)

  青色在唐宋明等朝代的官服中,地位不高。身穿青衣的人,通常是地位低下的少年男女、侍候主人的奴仆、没有功名的学子或七品以下的官员。当然也有例外的情形。比如汉朝长安城东门的颜色,主色是青色。南朝时期的齐国,建都在南京,国运是木德,崇尚青色。宫廷建筑的基础采用青石做台阶,称为青墀;上面的宫殿涂的是青色的油漆,人称青楼。青楼在后代指的是妓院,在齐国却是指皇宫,可知色彩的含义因时因地而不同,不能一概而论。(7)

  水墨画意象,同五色蕴涵的意象有重叠之处。水墨写意画的意象涉及三个方面:一是笔墨的自由挥洒产生的意味和情趣;二是绘画意图;三是历史赋于的含义和境界,同五行系统的本义和引申义直接关联。

  五色的色标与颜料

  五正色的色标,古人常用天然色彩来描述。赤色如同鸡冠或珊瑚的颜色,黄色如同纯金或蒸熟的板栗颜色,白色如同猪的脂肪颜色,黑色如同乌鸦的羽毛或熟漆的颜色。

  青是蓝色,青色的矿物颜料,主要有青金石、孔雀石和绿松石。标准的青色如同翠鸟的羽毛或蓝靛的色彩。蓝原指蓝草而不指颜色,不过蓝草是制作青色的原料,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古人形容青色如同沐浴蓝草汁的效果。汉代以后,蓝变成了青的俗词。(8)

  赤相当于现代色相中的大红。五色体系中的红,指的是间色,即赤与白混合而成的浅赤色。赤的同义词是朱。周代的文献,朱与赤同时出现时,区别在于染色的次数与浓度。周朝宫廷染色,染三遍成赤色,染四遍成朱色。两者的另一种区别,在于赤指色象,朱指朱砂颜料。自然界的朱砂,有的是赤色,有的是深赤,有的是浅赤。高档朱砂又名丹砂,丹砂和空青是古代绘画使用最多的颜料,中国绘画据此别名丹青。(9)

  周朝的国旗是赤色,当时将丝绸或羽毛染红,为了提高纯度,用水泡朱砂和红高粱作为染料。上等朱砂是湖南辰州出产的光明砂,艳丽的朱红色,红高粱赤色偏紫。两相搭配,形成赤色染料。古代矿物颜料叫石色,植物颜料叫草色。画画先涂石色,再罩草色。比如画面需要赤色,画家先涂朱砂,朱砂的纯度不高,再罩草色,比如用红花制作的胭脂。

  黄色接近现代颜料中的橙黄,古人形容正黄色如同蒸熟的板栗。黄色在自然界对应的颜色,有纯金色、菊黄、杏黄、蛋黄和石黄。石黄是矿物,常用的有雄黄。雄黄又名鸡冠石,桔黄色。黄色最为高贵,它是中央帝王的专用色,称为中色。正因为是专用,文献中有关黄色的记录,反而比赤色和青色要少。(10)

  五正色之外有五间色。间色指绿、红、碧、紫、流黄五色,一说是绿、红、碧、紫、纁,一说绀、红、缥、紫、駵黄。绿、红、紫、绀、缥、纁有共同的字根:糸。糸是丝的本字,表明间色同丝绸染色有关。流黄是带黑的橙黄色,带有赤的成份,因而流黄的实际色相,介于现代土黄色与赭黄色之间。中国的紫色,不是用赤色与青色混合而成,而是赤色与黑色混合而成,形成黑赤色,如同普通紫砂壸的颜色。间色别名奸色,本意是不正。不正派的官僚叫奸臣,不走正道的平民叫奸民,不举行正式婚礼的男女私情叫奸情。周代的纺织品,正色染得不够正规标准,被视为奸色,国家明文禁止在市面上买卖。(11)

  五色害眼与水墨画的出现

  古代颜料缺乏提纯的技术,衣服、旗帜、仪仗、工艺术品和绘画使用鲜明的颜色,只有宫廷和贵族才有条件。文人画是文人创始的,古代文人的主体是官员。官员从凌晨上朝,成天呆在宫廷,看烦了五色。五代有一位宰相得了眼病,厌恶五色,认为损害视力,凡是器物都涂成黑色。(12)

  黑色消极,除了秦朝、北魏前期和南朝的宋国,寓意大多流于负面。通常只有帝王祭祀天地神灵或祖宗时才采用,作为礼服礼帽的基色,用低姿态来显示身份,表明自己是上天之子或祖宗的后裔。黑色又叫皂色、黧色。地位低下的平民因为常常穿黑衣,别名皂民、黧民。穿黑衣服的底层官员,名叫皂吏。皂吏的地位最低,对国家的危害却最大,既可以悬置或歪曲上级的政策,又可以用官方的名义鱼肉老百姓,其手段之卑劣,无所不用其极。蜀汉丞相诸葛亮告诫皇帝,治国在于治人,治人在于治理穿黑衣服的底层小官。(13)

  阴阳历法家称吉日为黄道日,凶日为黑道日,简称黑道。天刑、朱雀、白虎、天牢、玄武、勾陈,就是月中的黑道。它们管理的方位和值日的时候,不能够挖土、营造、移居、远行、结婚和调兵,否则就会遭受不测之灾。(14)

  朱元璋戎马一生,没有时间从事文化建设,对待文人的器量也很狭小。高启是苏州四大才子之一,不接受朝廷授予的官职,写诗又语带讽刺,被朱元璋腰斩。倪瓒是个洁癖,相传朱元璋厌恶他的怪癖作风,派人把他扔进粪坑。建国后过了十八年,朱元璋开始关注文化,在国宴表白:从建国的那一年开始,发现黑气始终凝结在二十八宿中的奎宿和壁宿之间,这两个星座同文化有关;直到今年,黑气才消失,文化应该振兴。(15)

  水墨画的主要材料是墨,黑色。用黑墨画画,蕴含着消极和自我贬低的意味。黑色属水,对应北方和智慧,因而使用黑色也带有大智若愚的意思。黑墨的原料是松树烧成的烟灰,汉代出自陕西扶风、千阳和终南山,东晋出自庐山,唐代出自山西上党。上党松树质地坚实,树心烧出的烟灰为人称道。上党位于中原的正北,对应五行的水位和八卦的坎位,这个位置的标志色是黑色。如同中国乐律定音一样,采用上党出产的黑黍,作为基本乐器黄钟音高的定音依据。(16)

  墨色如同女人的姿色,分等级:光泽发紫最好,发黑第二,发青第三,暗淡无光最差。紫光墨深黑而不轻浮,发光而不妖艳,润泽而不滞涩。明代有人只用烟灰和胶水制作墨锭,墨色呈玄色,黑中带赤,称为一品玄霜。玄色不是纯黑色,而是发赤的黑色,即紫黑色。玄色寓意天地交会:天南地北,北方黑,南方赤,两者交会于中天,形成玄色。(17)

  翻转的趣味

  宋代水墨画同青绿、浅绛之类的颜色搅在一起,不大单纯。浅绛指红色,对应宋朝的火德。米芾因为母亲是皇帝的奶妈,对宋朝皇室怀有特殊的情感。他在印章上署名“火宋米芾”,便有强调并挂靠皇室的意味。唐代萌芽的金碧山水,到了宋代名叫青绿山水。无论青色还是绿色,本性属木,木生火,所以青绿两色都是宋朝的吉色。画坛为了讨好皇室或者为了自保,多用青绿画大宋的江山,甚至直接画成浅绛,绛是赤色的别名。元朝不是汉族人当皇帝,五德终始按相生或者相克的那一套说法,元朝皇帝放弃了,或者说改变了。既然五行五色相生相克,元朝皇帝于是全部拥有,让五色不再循环生克。《元史》记载宫廷服装和仪仗用色,五色交织,艳丽花哨,俗不可耐。

  大俗导致大雅。元代以后,水墨画大面积地推行开来。署名王维的《山水诀》声称“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山水诀》是一篇伪作,最早见于明代丛书,作伪的时间大抵在元代末年。从元代经明清一直到民国,六百年间,水墨山水画一直占据着画坛的核心位置。这使得重彩山水画成了陪衬。

  恋旧的墨分五色

  水墨画在唐代属于异端。张彦远为了提携水墨画,他寻找理论依据,声称“运墨而五色具”,成为墨分五色的最早说词。张彦远的祖父、曾祖和高祖都是宰相,他本人的职务相当于当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这样的角色掌握着人间的生杀大权,习惯于一言九鼎。墨分五色的立论,从他开始,成为水墨画的重要范畴。

  张彦远认为,山水中的五色随阴阳和四季五时的变化而有不同的呈现,如果用墨把变化的特征大体表现出来,就会产生山青、草绿、花赤、雪白等效果,而不必涂上空青、石绿、丹砂、铅粉等颜料。同理,凤鸟羽毛固然呈现五色,但墨画的凤鸟只要意思到了,也会给人五色杂陈的印象。唐代以后,墨分五色更多地是谈论墨色的深浅,常常指焦、浓、重、淡、清。从深浅浓淡的角度去对应五色,也未尝不可。比如浓如青,重如赤,淡如黄,清如白,焦如黑。古人声称鬼的面色青黑,意味着青与黑对等。又称浓墨重彩,重彩往往以赤色作代词。元代画家龚开画钟馗嫁妹,画面女子用重墨涂脸蛋,表示赤色的胭脂。五代时,科举考试揭榜,朝廷有关部门用淡墨书写上榜人的名字,功能同朝廷通用的黄榜相似,表明淡墨与黄色对应。清墨的清,指的是透明,其实就是水墨的水。水墨的画地是白纸,清墨可以视为白色。(18)

  张彦远将水墨画肇始于张璪、王墨、王维。王维画山水画,自己不亲手上色而是指挥匠人去涂。赵伯驹、赵伯骕兄弟是宋太祖的七世孙,擅长水墨画。他们同样轻视色彩,雇了两个擅长绘画的仆人,专门调配和涂饰颜料。不过五色体系毕竟太强大,势力根深柢固,其结果,水墨画始终未能清除五色体系的影响,始终众口一词地标榜墨分五色。(19)

  水墨画的主要材料是白纸和黑墨。这两种无彩色相,人们从儒家、道教、佛教以及世俗的角度去看,也有种种通达见解。以雪为白,以墨为黑,是俗人的看法。雪可以变黑,墨可以变白,是圣人的看法。雪就是黑,墨就是白,是道家的看法。白不是雪,黑不是墨,是佛教的看法。文人推崇的水墨画,正是在用道家和佛教思想解脱五色体系的束缚。(20)

  2014年11月

  注释:

  1、《礼记·玉藻》“衣,正色”唐孔颖达疏引南朝梁皇侃:“正,谓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也。”《素问·五脏生成篇》:“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明杨愼《丹铅续录》卷六《间色名》:“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也。碧、紫、红、绿、流黄,五方之间色也。”

  2、《庄子·天地》:“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皇帝礼服、五色旗、五辂、华盖,详见《新唐书·车服志》。

  3、东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千变万化,事各缪形,随色象类,曲得其情。”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论画六法》:“昔谢赫云:‘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傅彩。’”《素問·脈要精微論篇》:“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 南宋潘自牧《记纂渊海》卷八十七《画》引柳观《庆云图诗》:“设色初成象,卿云示国都。”

  4、《春秋纬·元命苞》:“五德之运,各象其类,兴亡之名,应箓以次相代。”(《文选·运命论》注) 新莽刘歆《七略》:“邹子有终始五德,言土德从所不胜,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文选·魏都赋》注)元李治《敬斋古今黈》佚文二:“印章有曰‘火宋米芾’者。前有水宋(南朝宋),故以火宋别之。”

  5、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十七:“文进以得意之笔上进。第一幅《秋江独钓图》,一红袍人垂钓水次。画家惟红色最难着,文进独得古法入妙。宣庙阅之,廷循从旁奏曰:‘此画甚好,但恨鄙野耳。’宣庙扣之,乃曰:‘大红是品官服色,穿此钓鱼,甚失大体。’宣庙颔之,遂挥去,余幅不复阅。”〔明〕胡来贡《〈中麓画品〉跋》:“宣庙诘之,乃曰:‘大红是朝官品服,钓鱼人安得有此?’遂挥其余幅,不经御览。”

  6、南宋姚宽《西溪丛语》卷下:“《静女》诗:‘贻我彤管,彤管有炜。’注云:‘炜,赤貌。彤管以赤心正人。’笺云:‘彤管,赤管也。’疏:‘必以赤者,欲使女史以赤心正人,谓赤心事夫人,正妃妾之次序也。’郑注:‘古者,后、夫人必有女史彤管之法,史不记过,其罪杀之。’《后汉·皇后纪》序云:‘颁官分务,各有典司。女史彤管,记功书过。’《左氏传·定公九年》:‘静女之三章,取彤管焉。’杜预云:‘《诗·邶风》也,言《静女》三章之诗,虽说美女,义在彤管。彤管赤笔,女史记事规诲之所执。’”

  7、东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六:“〔辛道度〕游学至雍州城四五里,比见一大宅,有青衣女子在门。度诣门下求飧。”《北史·后妃传序》:“青衣、女酒、女飨、女食、奚官女奴视五品。” 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北宋王安石《杜甫画像》诗:“青衫老更斥,饿走半九州岛。” 明冯梦龙编《古今小说·李公子救蛇获称心》:“〔李元〕正观玩间,忽见一青衣小童,进前作揖。”

  8、《三辅黄图·都城十二门》:“长安城东霸城门,民见其色青,名曰青城门,或曰青门。”南朝梁江淹《齐太祖高皇帝诔》:“嗣皇帝永诀丹掖,叫号青墀。”南朝梁陶弘景《授陆敬游十赉文》:“于是褫带青墀,挂冠朱阙。”《南史·齐纪下·废帝东昏侯》:“武帝兴光楼,上施青漆,世人谓之青楼。”

  9、《礼记·月令》:“(仲夏之月)令民毋艾蓝以染。”《尔雅·释鸟》“窃蓝”东晋郭璞注:“窃蓝,青色。” 《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史记·三王世家》:“传曰:‘青采出于蓝,而质青于蓝。’”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艹部》:“蓝,染青艹也。”

  10、《考工记·锺氏》“三入为纁”郑玄注:“染纁者,三入而成。”《仪礼·既夕礼》“縓綼緆”郑玄注:“一染谓之縓,今红也。”《尔雅·释器》:“一染谓之縓,再染谓之赪,三染谓之纁。”明徐应秋《玉芝堂谈荟》卷三十一《五色赋》:“考五色之目,《尔雅》‘一染谓之縓,再染谓之竀,三染谓之纁’,此三染者,皆丹汁染之。《士冠礼》有‘朱纮之文’,郑注:‘朱则四入者,是更以纁入赤汁而为朱也。’”《考工记·锺氏》“染羽,以朱湛丹秫”清戴震《考工记图》引徐昭庆曰:“朱,朱砂也。”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臣东家之子,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西晋傅玄《傅鹑觚集·太子少傅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后汉书·刘盆子传》:“皆朱其眉以相识别,由是号曰‘赤眉’。”北宋李昉等《太平广记》卷三百零九《蒋琛》:“朱其额,青其足。”

  11、《左传·昭公十二年》:“黄,中之色也。”三国魏曹植《宝刀赋》:“砺以五方之石,凿以中黄之壤。”

  12、《礼记·王制》:“奸色乱正色,不粥于市。”清孙希旦集解:“愚谓奸色,不正之色,若红、紫之属也。”  明杨愼《丹铅续录》卷六《间色名》:“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也。碧、紫、红、绿、流黄,五方之间色也。”卷六《奸色》:“《礼》注:‘红,南方之奸色;紫,北方之奸色。五方皆有奸色,盖正色之外,杂互而成者曰奸色,犹正声之外,繁手而淫者曰奸声也。奸色即间色。”

  13、北宋陶谷《清异录·器具·燕羽觞》:“江南中书省宰相饮器有燕羽觞,似常杯而狭长,两边作羽形,涂以佳漆。云昔有宰相病目,因恶五色耗明,凡器用类改令黑。”

  三国蜀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人》:“明君之治,务知人之所患,皂服之吏,小国之臣。故曰:‘皂服无所不克,莫知其极。”《三国志·魏志·邓艾传》:“值岁凶旱,艾为区种,身被乌衣,手执耒耜,以率将士。”《梁书·王僧孺传》:“久为尺板斗食之吏,以从皁衣黑绶之役。”《隋书·五行志上》:“后主于苑内作贫儿村,多令人服乌衣,以相执缚。”

  14、明谢肇淛《五杂组·天部二》:“一日之中,则有白虎、黑杀、刀砧、天火、重丧、天贼、地贼、血支、血忌、归忌、黑道等凶神。”《协纪辨方书》卷七《义例五·黄道黑道》:“天刑、朱雀、白虎、天牢、元武、勾陈者,月中黑道也。所理之方,所值之日,皆不可兴土功、营屋舍、移徒、远行、嫁娶、出军士。”

  15、《典故纪闻》卷五:“朕观天象,自洪武初有黑气凝奎壁间,奎壁乃文章之府,朕甚异焉。今年春,暮黑气始销,文运当兴,尔等宜考古正今,有所著述,以称朕意。”另见《明史·刘三吾传》。

  16、南宋高似孙《纬略》卷十一《松烟石墨》:“晁氏《墨经》曰:自汉贵扶风、隃糜、终南山之松。晋贵九江庐山之松。唐贵易州、潞州之松,上党松心尤先见贵。”

  17、北宋晁季一《墨经·色》:“凡墨色,紫光为上,墨光次之,青光又次之,白光为下。” 明杨慎《墨池琐录》卷二:“杨子云曰:‘女有色,书亦有色。’” 明杨愼《丹铅余录》卷四:“予得墨法于异人,祇用烟胶,成即光如漆,名之曰‘一品玄霜’。”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卷三《墨谱》:“试墨如试金,当其色泽,求其神气。鉴其光:紫为上,黑光次之,青又次之,白为下,黯沕无光,或有云霞气,又下之下也。”

  18、《历代名画记》卷二《论画体工用拓写》:“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粹。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五代范资《玉堂闲话鬼书》:“礼部贡院,凡有榜出,书以淡墨。” 元龚开题自画《中山出游图》:“阿妹韶容见靓羖,五色胭脂最宜黑。” 元吴太素《松斋梅谱》卷一《墨有四色》:“一曰焦(做蒂点须),二曰淡(梢枝椒眼),三曰次(写花作蕊),四曰水(干心作地)。” 明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八《写山水诀》:“作画用墨最难,但先用淡墨,积至可观处,然后用焦墨、浓墨。” 清王原祁《雨窗漫笔》:“设色即用笔、用墨意,所以补笔墨之不足,显笔墨之妙处,今人不解此意,色自为色,笔墨自为笔墨,不合山水之势,不入绢素之骨,惟见红绿火气,可憎可厌而已。” 清唐岱《绘事发微》:“墨色之中,分为六彩。何为六彩?黑、白、干、湿、浓、淡是也。墨有六彩,而使黑白不分,是无阴阳明暗;干湿不备,是无苍翠秀润;浓淡不辨,是无凹凸远近也。” 清高秉《指头画说》:“墨须用至五色而运化无痕,斯为妙手。” 清松年《颐园论画》:“用墨如用色,亦须分出几种颜色,一一分布,始有墨成五色之妙。设色亦然,所谓用色如用墨,用墨如用色,则得法矣。作画不善用水,件件丑恶。尝论妇女姿容秀丽,名曰水色。画家悟得此二字,方有进境。”

  19、《历代名画记》卷十:“王维,工画山水,体涉今古。人家所蓄,多是右丞指挥工人布色。” 元庄肃《画继补遗》卷上:“赵大亨,乃二赵皂隶,每供其昆仲研朱调粉,遂亦能画。大亨之画至得意处,人误作二赵笔迹,倍价收之。卫松,亦二赵昆仲之皂隶,尝供役使,遂多获其遗稿,且熟识其行笔意及傅色制度。” 清杨翰《归石轩画谈》卷五:“画中设色之法,与用墨无异,全论火候,不在取色,而在取气。故墨中有色,色中有墨。”

  20、清钱泳《履园丛话》卷二十三《杂记上·三教》:“先君子养竹公有言曰:‘以雪为白,以墨为黑,常人之见也。雪可化黑,墨可化白,圣人之见也。雪卽是黑,墨亦是白,道家之见也。白者非雪,黑者非墨,佛家之见也。常人之见实,圣人之见大,道家之见奥,佛家之见空,此三教之分也。’”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收藏本站

主编信箱:shwbjb@zgzyw.com    联系电话:18701276487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4-2021 中國書畫網 CHINA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NET

扫一扫 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