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交流的主体性和开放性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有些海外的人在解释中国的时候有时只是“想象中的中国”,这与中国的实际有很大差别。起码中国大陆的很多学者在西方是没有声音的,而很多不说汉语的出国学者则成了中国声音的代言人。这样的情况是很严重的。
当代中国文化需要中国学者通过自己的方式输送出去。我的结论就是:不能完全听从老一代汉学家的话,也不要完全听从当代汉学家的话,而是要中国学者自己去思考。值得思考的问题是:首先是海外汉学界发言的真实性问题。他们对中国的言说、为中国代言是否具有真实性?其二是关于汉族现代性模式和他族现代性模式的问题。汉族模式就是指北京的现代性模式、上海的现代性模式、香港的现代性模式等。其三是中国的声音应该由他人代说还是自己来说?谁有权力代替别人说话?代替别人说话是否是精英意识的一种僭越?海外的现代性问题可能会使我们思考这些问题。对于个体来说,在这些海外知识分子设立的现代性模式中想一想我们自己应该怎样走,自己是不是被别人的模式囊括在其中而无法逃离出来?对于今天出现的各种思潮我们都有必要进行深度反思。当然,海外学者看中国现代性问题,也为我们思考东方主义与西方主义问题提供了一些参照点,也在某种程度上为作为第三世界的中国与第一世界的西方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文化语境,使东方主义与西方主义的问题浮出了水面。
在西方的巨型想象中,“东方”成为验证西方自身文化镜像的“他者”,从而将一种“虚构的东方”形象反过来强加于东方,并在制度上、文化上、观念上将东方纳入西方中心权力结构,进而完成文化语言上被殖民的过程。
我们不需要姿态而需要真正的思想,我并不认为对抗东方主义而标举西方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相反,我认为在东方主义语境中要想不坠入“殖民文化”的危险,就必须打破二元对峙的东方西方理论,以一种全球性历史性的眼光看人类文化的总体发展,从而使世界性消解民族性和现代性以及西方中心和东方中心的二元对立,解除一方压倒或取代另一方的紧张关系,倡导东西方文化之间的真实平等对话,以更开放的心态、多元并存的态度、共存互补的策略面对东方和西方的文化互动。任何文化压抑和意识权力强加,任何取媚西方和全盘西化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在经历了一个世纪中国的发展后,不管是东方主义还是西方主义,我们再也不可能实行关门主义。不开门发展,什么主义都难以谈清。要发展我们就不可能走“关门主义”而是要走“开门主义”之路。在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现代性文化发展,应该有可能从鲁迅的“文化拿来”走向新世纪中国文化的“文化输出”。
对于中国现代性的前景我是这样想的,摸着石头过河的做法,那是前现代或现代。当面对后现代社会深不可测的汪洋大海时,任何人已经无法摸着石头过河了,脚下也不再有石头。中国该如何?唯一的方法是依靠自己的思想,回到个体思考,对当代西方和中国出现的东方主义和西方主义问题都加以反思,以此发现中国现代性的新航向。我相信,一切的进步都属于真正有勇气的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