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网 > 艺术资讯 > 展览 > 实验悟道:刘国松大型特展

实验悟道:刘国松大型特展

来源:新加坡国家美术馆 作者:编辑:中国书画网编辑部


他敢于超越传统绘画技术
他敢于突破肌理和材料界限
他是中国水墨实践的先锋人物
他是享誉世界的现代水墨大家——刘国松

现正在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展出“刘国松:实验悟道”是迄今新加坡公立博物馆举办过规模最大的刘国松个人作品展,共展出60余件刘国松画作、约150件文献档案和1件吴冠中赠画。展览回顾了刘国松近70年的艺术创作生涯,聚焦于他为现代水墨做出的重大贡献,包括开拓性的实验以及对中国传统和西方艺术哲学的深度整合。

 实验悟道:刘国松大型特展

刘国松(1932—),14岁在武昌开始学习传统国画;20岁改习西画;27岁时绘画思想转为中西合壁;29岁意识到中国绘画的笔墨纸材有不可替代的材质特性,因此放弃油彩与画布,重回纸墨世界,借由现代西方的抽象理念与中国画论精神的接合,宣导“中国画现代化”运动。刘国松一生追求现代水墨创作,赢得“现代水墨之父”的美誉。

 实验悟道:刘国松大型特展
刘国松(1932—)  陈建仲 摄

现已91岁高龄的刘国松依旧致力于中国画现代化的探索,通过自己的水墨实践大胆地摒弃了中国画以模仿学习和书法笔触为主的创作常规。他把东西方的意识形态融合在一起,将中国画变得多元且现代,既有东方的古典韵味,也有西方的抽象表现。他的作品颠覆了传统中国水墨画的刻板印象,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实验悟道:刘国松大型特展
展览现场

展览根据刘国松艺术实验的4个方向,分为4个板块。每个板块均以刘国松曾创作的一件作品命名:“墨象之舞”“地球何许”“不知仙源何处”“水枕能令山俯仰”,追溯刘国松横跨70年的艺术生涯中不断创新、实验的精神,突显他对现代水墨画的重大革新。

 实验悟道:刘国松大型特展
展览现场

第一部分,“墨象之舞”展示出了刘国松变革的初心及踏出的第一步。现场以文献图片的方式展示了刘国松在变革之前临摹的花鸟、山水画与创作的西画,两者均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花鸟画构图奇绝,山水画墨色淋漓,西画则造型结实、用色大胆。一幅流泪的水彩孩童画像寄托着他初到台湾对身在大陆的母亲深深的思念。同时,这位充满叛逆精神的青年艺术家开始了他义无反顾的探索之路,因为临摹传统,无法让他表现自己真正的生活。

 实验悟道:刘国松大型特展
左:《妈妈,你在哪》水彩纸本 13.8 x 8.8 cm 1949年;中:《花鸟》 1952年;右:《山水》 1954年

他发起成立了“五月画会”,试图打破当时保守沉喑的画坛。同时从材料入手,改良中国水墨画的创作方式。他深入造纸厂,发明了一种表面粘有粗纤维的厚棉纸。在着墨之后,剥掉纸筋纤维,画面就留下了特殊质感的白色线条与肌理效果。这种纸被他命名为“刘国松纸”,这种肌理被称为“抽筋剥皮皴”。

 实验悟道:刘国松大型特展
刘国松纸

创作于1963年的《墨象之舞》就是这段实验的第一张作品,吸取了五代石恪《二祖调心图》里的大写意笔法,其中包含以白色线条形成的特殊肌理,开启了属于他自己的道路。

 实验悟道:刘国松大型特展
刘国松《松墨象之舞》 水墨纸本 47x85cm 1963年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收藏(刘国松基金会捐赠)

 实验悟道:刘国松大型特展
刘国松《奇异的韵律》 水墨设色纸本 94.5 x 57.5 cm 1965年

 实验悟道:刘国松大型特展
刘国松《寒山平远》 水墨设色纸本 141x292cm 1967年 新加坡南顺山房藏

在刘国松看来,水墨从来不是一种僵硬的、只属于过去的艺术形式,它是活的,可以表现当下,甚至未来。

1959年,刘国松第一次见到范宽《溪山行旅图》真迹,感觉一阵冷风从画中迎面吹来,内心受到极大震撼。几年之间,刘国松曾尝试用“窗里窗外”的形式来表达这张具象的宋画带给他的感受,却始终不能让自己的满意。但这种形式探索却为他第二个重要的探索阶段埋下了伏笔。

 实验悟道:刘国松大型特展
左:刘国松《窗里窗外之9》 水墨设色纸本 124.5 x 75 cm 1968年
中:刘国松《窗里窗外
系列》 水墨设色纸本 152.5 x 73.2 cm 1968年
右:刘国松《窗里窗外系列之12》 水墨设色纸本 152.5 x 73.2 cm 1968年

1960年代,刘国松受邀赴美旅行,此时也正值人类登月的年代。1968年12月,阿波罗八号环绕月球飞行时,第一次从月球拍摄下地球的照片。刘国松看到这张照片,感动不已。创作的名为《地球何许?》的作品获得当年美国“主流‘69”国际美展绘画首奖,刘国松的“太空画”系列就此诞生。

 实验悟道:刘国松大型特展
刘国松《月球漫步》水墨、亚克力拼贴纸本 59x85cm 1969年 私人收藏

这一板块中,陈列着1969年的《生活》杂志,旁边是刘国松从杂志上撕下阿姆斯特朗月球行走的照片拼贴创作而成的水墨作品《月球漫步》。也许当时人们没有意识到,这是一名东方人用水墨的方式对国际事件的一次历史性记录。

 实验悟道:刘国松大型特展
刘国松《距离的组织之十五》 水墨设色纸本 111.5x57.5cm 1971年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收藏(刘国松基金会捐赠)

2000年之后,刘国松重温了1960年代他在作品中记录的宇宙景观,与自己的大型作品结合。例如尺幅超过3米的《如来》呈现了天体跨越时空的移动。

 实验悟道:刘国松大型特展
刘国松《如来》 水墨设色纸本 84.5x398cm 2014年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收藏(刘国松基金会捐赠)

1972年,刘国松担任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主任。他在大学里首创现代水墨课程,不教学生们临摹,而是鼓励大家通过实验进行创作和创造。在刘国松的艺术生涯中,一直秉持着这样的信念。他说:“为了辩论,我在记录中国绘画的书里发现,中国画除了文人画之外,其实还有缂丝、版画、年画甚至还有水画、火画”。他不仅查阅资料,更落实在实践中,不停地以新材料、新方法探索表现适合当代人的中国水墨表现道路抽筋剥皮皴、水拓法、纸拓法、渍墨法……这些如今我们已不陌生的画法,在当时或许被认为离经叛道、闻所未闻。

 实验悟道:刘国松大型特展
刘国松《山火》 水墨设色纸本 28.5x84.1cm 1979年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收藏(刘国松基金会捐赠)

因此,第三部分“不知仙源何处”展出的主要是1970和1980年代的作品,这些作品充分运用了刘国松独创的这些方法。水的随机性、流动性与不同材料相遇产生的偶然效果,让刘国松的绘画产生了不是造化,胜似造化的奇妙境界。

 实验悟道:刘国松大型特展
刘国松《我画意造本无法》 水墨设色纸本 105x71.2cm 1984年 刘国松基金会藏

1980年代开始,刘国松重返中国大陆各地游历。“水枕能令山俯仰”部分主要呈现了2000年之后,他以四川九寨沟和西藏雪山为题材进行的创作。

2000年,刘国松应邀赴西藏大学讲学,他提出要去珠穆朗玛峰。当时刘国松注视着珠峰壮丽的风光,不知不觉过去了两个小时,全然忘记了高原环境的艰苦恶劣。下山之后,左耳突然失聪,至今未愈。

 实验悟道:刘国松大型特展
刘国松《雪景远上白云间》水墨设色纸本 187.5x385.5cm  2020年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收藏(刘国松基金会捐赠)

2001年,刘国松被九寨沟绝美的水景深深打动,回到画室后多次实验表现的方法,最终发现了用建筑绘图用纸与宣纸结合,采取一种新的渍墨法,可以表现九寨沟水光交融、潋滟方晴的景色。在展览的最后版块,除了巨幅的雄伟雪山之外,不少大型作品正是刘国松对九寨沟水景的表现。

 实验悟道:刘国松大型特展
刘国松《正是春影烂漫时》 水墨设色纸本 2008年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藏(刘国松基金会捐赠)

除了60多件作品外,还展出有150件珍贵的档案文献。在作品两侧,陈列着大部分首次公开亮相的手稿、信札、照片和颇具年代感的出版物,将刘国松的作品与当时的历史背景融合。

 实验悟道:刘国松大型特展
展览现场

这个展览不是讲述一个强调艺术家个人天才和创造力的单薄的故事,而是一个有多元角度和历史宽度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艺术家如何形成了自己的创作方法,他受到的限制、刺激、障碍,汲取的营养,与同代人、历史脉络之间的关系,都有呈现。观众会通过作品和丰富的文本,来寻找自己的理解和答案。总之,这个展览不仅呈现出一个大胆革新、勇于创造的刘国松,更勾连出整个时代语境,试图向观众阐释“何以刘国松”。本次展览策展人、新加坡国家美术馆高级策展人蔡珩介绍到。

 实验悟道:刘国松大型特展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在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四楼的两个展厅展出,其中一个是吴冠中展厅。在展厅里,刘国松特意将吴冠中为他和夫人的所画的作品放在了展览末尾,画作下方是他们之间的书信往来。这次展览刘国松向新加坡国家美术馆捐赠水墨作品20件,展览中不少作品正是来源于这批捐赠,双方也正在就未来的捐赠意向进行讨论。

 实验悟道:刘国松大型特展
展览现场:刊有登月照片的《生活》杂志(右)与刘国松创作的《月球漫步》(左)

现代水墨作为新加坡国家美术馆的重点学术方向之一,未来将在吴冠中和刘国松藏品的基础上继续积极拓展捐赠与收藏,在整个亚洲与全球语境下关注现代水墨,策划更多的优质展览。

 实验悟道:刘国松大型特展
展览现场

“刘国松:实验悟道”展览的展期已临近尾声,对展览有兴趣的读者注意尽快安排时间前往观展。

 实验悟道:刘国松大型特展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收藏本站

主编信箱:shwbjb@zgzyw.com    联系电话:18701276487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4-2021 中國書畫網 CHINA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NET

扫一扫 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