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布上的乐章:陈钧德艺术展
来源:苏州美术馆 作者:编辑:中国书画网编辑部
画画其实是燃烧生命,这辈子就想做好教育与画画,没有想其他。理想还在,我和大家一起努力!
——陈钧德
已故中国当代油画家陈钧德先生(1936-2019)的展览“画布上的乐章——陈钧德艺术展”正在苏州美术馆举办,展览展出陈钧德的39幅油画,以及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创始人颜文樑的2幅作品。展览并未按时间顺序来排布作品,而是希冀聚焦于一些画家在不同时期反复描绘的对象——在漓江奇峰、江南村舍、城市写意间挥洒色彩情志。
展览时间:2023年12月30日-2024年3月10日
展览地点:苏州市姑苏区人民路2075号苏州美术馆
陈钧德(1936-2019),祖籍浙江镇海,生于上海,中国当代油画家,美术教育家。1960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研究员、上海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陈钧德,师从颜文樑、王挺琦、杨祖述、闵希文等教授,也曾得到林风眠、刘海粟、关良等老艺术家的指导。一生致力于“探索东西方融合的现代主义绘画道路”。他的创作与上海的变迁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上海的各色风光成为他不倦的表达对象。他的作品,特别是那一抹抹响亮、鲜明、蕴藉的色彩已经成为了当代海派油画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之一。
陈钧德 《秋韵》 油画 2013年
陈钧德是中国油画界的色彩大师。他的作品带有表现主义特征,或明亮瑰丽,或清新优雅,或激情澎湃,或梦幻绚烂……洒脱灵动地在葆有西方油画质感的同时,洋溢着东方传统写意的趣味,体现了东方的审美精神。
陈钧德《自画像 Self-Portrait》布面油画 50cm×40cm 1963年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的《山景》(1973年)、《雪霁》(1977年)、《上海南京路》(1978年)等作品便已初露锋芒,显示了开阔的艺术视野、坚实的艺术根基和独立的探索意志。他早年创作过一幅题为《有过普希金铜像的街》(1978年)的作品,在一种迷茫的情绪中表达了对普希金雕像被拆除的切身感受。80年代中期以后,他的创作显得日益气足神旺。那时的中国刚刚从一场浩劫的废墟中站立,伴随着思想解放,种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艺术汹涌而入,纷繁庞杂,令人眼花缭乱。
陈钧德《复兴公园雪霁》 90×120cm 布面油画 1977年
清冷的雪后,梧桐树叶子早已落尽,三三两两的行人在公园里散步,光秃秃的枝干伸向天空,在画家略显刚硬的笔触下更显遒劲,挥洒的色彩和厚积的笔触颇有点梵高的味道。这是和刘海粟相约一起在复兴公园写生的作品。
陈钧德《上海的早晨(苏州河)》 布面油画 120x160cm 1978年
《上海的早晨》也是步刘海粟先生前例,从上海大厦俯望外滩的写生,万物整括、色彩亮丽。两张画都是心慕后印象情怀的好作品。
陈钧德《江天一览》布面油画 60×80cm 1978年
1970年代中期,陈钧德与好友结伴游历云冈石窟。那里的雕像和壁画令陈钧德无比震撼。他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过于追求色彩表现了? 是不是成了大自然光影的奴隶? 原因就在于,他所目睹的蔚为壮观的云冈石窟佛教艺术,令他意识到——无色之色最有“色”,以及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品格和灵魂的再现”!
自山西大同返回上海后,他几近“抑郁”,深陷思想的沼泽。刘海粟得知真相,及时“拉”他一把,指出,对于油画而言,线条是骨架,色彩是血肉。你眼里看出云冈石窟壁画看似无色最有色,理解是深刻的,但不必因此而简单化地否定自己,更不要轻视色彩的价值。刘海粟的一番提醒,令青年陈钧德顿时豁然。
陈钧德《诗的交响》布面油画 150cm×110cm 1983年
此后,陈钧德结合云冈石窟感悟,继续攀登色彩高峰。他曾试图在刘海粟、林风眠、关良、颜文樑等前辈绘画里寻求色彩突破,却未能如愿。后来他另辟蹊径,在画布上实验各种油彩组合,渐渐地,曙光显露。譬如,在色面运用上,于深颜色里大胆嵌入白色,而此时的“白”不是稀薄的,恰恰是浓纯的、厚实的。这样一来,整个画面因为有浓纯之白的催化,五颜六色都被激活了,画面显现高和远气息。又譬如,他在实践中发现,色彩过渡不必遵循“规律”以明暗推移,运用色彩变化进行的意象表现更显出神入化。
陈钧德《帝王之陵》 布面油画 1986年
1986年的《帝王之陵》代表他以绘画解决了自己长久以来的困惑,许江先生认为这幅作品代表了他艺术创作上一个重要的节点,“他以滞重的‘迷团’让千年古陵发出光来。这‘迷团’如火如炽,如梦如幻,开启了一条新路。与此同时,他对景物的排布,愈加自由,呈现一种立山的效果。叠岫层云,中国山水绘画让山壑叠然而起,以烟云浮腾,营造层次。陈先生的绘画由此步入中国式表达的境界。”
陈钧德《古老的西递小镇》 油画 1994年
陈钧德抱定这样的思想:外国的永远属于外国,别人的永远属于别人,我陈钧德之所以是陈钧德,必须探索出带有中国文化特质、属于自己独有的绘画语言。那究竟是什么呢? 诗性文化? 老庄哲学? 笔墨意趣? 谋求突破的过程艰难而痛苦。他矢志追求:色彩美,笔法也美! 有关色彩和笔法,他的体会是:“色彩不是孤立的,孤立的色彩没有生命,有生命的色彩是与思想、情感融合的。笔法亦如此,有生命的笔法才是鲜活和动人的。”
陈钧德《勿忘我花果图》 布面油画 120x120cm 2018年
《勿忘我》是他生命晚年的绝唱,色彩仍然鲜亮,洋溢着勃勃生机,画面背后有他的手迹:“重病之身,竟能以作画慰藉支持,何来精神?扪心自问,应是自己对艺术的一片赤诚之心!”
从整体上看陈钧德的绘画,表面纯净、抒情,骨子里却透着强悍、霸道。在60余年艺术生涯里,陈钧德以矢志不渝的理想和心怀若谷的真诚,将落寞、激愤、忧伤等转化至平朴风物,寄寓真切的情绪与深刻的哲思。他独创的绘画语言,已经成为中国油画史上极为鲜明的艺术符号,也将海派油画发展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陈钧德 《乌镇》 油画 2005年
陈钧德也在上海戏剧学院艺术研究所教授的位置上奉献一生。他的艺术精神和美学主张是颜文樑先生和苏州美专精神的延续,是沧浪亭苏州美专诸多艺术乐章中那两股浓墨重彩的交响曲。
陈钧德 《上海街景》 油画 2006年
《激情不灭——艺术隐士陈钧德的成长史》传记作者丁曦林认为,“世界上没有一座城市,像上海令他倾注了持久的、深沉的挚爱。陈钧德青年时代就沉醉于上海的角角落落,捕捉隐约飘荡在弄堂深处、铁门内外的都市文化。哪怕在最动荡、最艰苦、最萧条的运动时期,正逢恋爱时节的陈钧德,和爱人在林荫小道流连忘返,那里的气息,包括老房子窗台上的盆花,玻璃上的窗帘,街坊间的轻声细语,面对陌生人的微笑,无不烙印在他的脑底。他画它们,也是画自己对上海滩华洋文化深度交融的理解和挚爱。”
陈钧德 《林蔽逍遥图》 油画 2006年
陈钧德的艺术价值在哪里?策展人李大钧说:“我认为有两条,一是他接续了中国现代艺术的文脉,不仅接受过颜文樑的教育,也受过像刘海粟等前辈艺术家的指导,而且在上世纪80年代之初他就和这几位重要的艺术家一同展出过。在前辈艺术家看来,他是可造之材。陈先生还有一个价值,就是他在1978年以后,尤其在中国7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启动的时候,他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先驱,是一个先行者。所以在陈钧德先生不仅有传统在他身上,他也有自己的艺术创新。中年以后,他很快就摆脱了前辈艺术家对他的影响,这种影响被他转化为他自己的创新和风格。”
陈钧德 《港口码头》 油画 2011年
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副主任、苏州美术馆副馆长杨艺则表示:“这次陈钧德艺术展是苏州美术馆又开辟的一个新的系列,就是颜文樑与苏州美专传承者系列的一个学术展览。这是传承系列展览的第一展,之后我们会选择颜文樑先生的朋友圈,传承的一些艺术家,进行系列展出。”
展览将持续至3月10日。
陈钧德 《春晨望维多利亚港》 油画 2012年
陈钧德《金山醉风》 油画 2018年
陈钧德《机场随笔 2幅》油画棒、马克笔 15cm×10cm 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