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收索: 李虹霖 拍卖 秋拍 收藏

中国书画网 > 艺术资讯 > 展览 > 造极:纪念沈尹默诞辰140周年艺术大展

造极:纪念沈尹默诞辰140周年艺术大展

来源:海派艺术馆 作者:编辑:中国书画网编辑部

  
      2023年是沈尹默诞辰140周年,为纪念这位书法大家,近日,“造极——纪念沈尹默诞辰140周年艺术大展”在上海海派艺术馆开幕。展览共展出沈尹默书法作品、撰著书籍、诗词作品一百多件,全面展示了沈尹默在书法、文学和诗学多个领域的才华和贡献。展览还特邀了36位活跃于书坛的书法家及爱好者,以艺术之名,向沈尹默致敬,传承文化艺术的精髓。

  造极:纪念沈尹默诞辰140周年艺术大展

沈尹默之孙沈长建认为,“这次诗词、书法、文献的陈列,全面展示沈尹默作为一位历史文化清醒的先觉者——从倡导新文化运动的行动者,到传统文化艺术的坚定的守正者。对于当下,重新认识沈尹默的文化坚守和文化选择,有着现实的启示意义。”

 造极:纪念沈尹默诞辰140周年艺术大展
沈尹默(1883-1971)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字中,号秋明、匏瓜、闻湖蘧庐生,别号鬼谷子。生于陕西省兴安府汉阴厅(今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原籍浙江省归安县(今属浙江省湖州市)。知名学者、诗人、教育家、书法家。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前身)主任委员,上海中国画院首批画师等等。
 
沈尹默的书法以楷书、行书见长,书作清俊圆润,劲健秀逸,在书坛有“南沈北于(右任)”之誉。他的书法以“二王”体系为本体。他一生中临摹王羲之的作品不计其数。此次展览展出了一张长2.3米的书法长卷,是他在上世纪50年代以行书临摹的王羲之名作《兰亭序》,笔法自然醇厚。一并临摹的,还有元代倪瓒等人的三处题跋文字。沈尹默在上世纪40年代临摹的王羲之《丧乱帖》,更见由行入草的行云流水,尤得“书圣”神韵。

楷书方面,沈尹默最为钟情的是唐楷,尤其是褚遂良的楷书。展览展出的沈尹默节临褚遂良《孟法师碑》《圣教序》,都让人得以见识其卓越的唐楷功夫。

 造极:纪念沈尹默诞辰140周年艺术大展
沈尹默节临褚遂良《孟法师碑》

沈尹默的书学实践使得从清中期以来日渐衰落的帖学为之一振。但对于碑学,沈尹默同样有过广泛的临习。晚年沈尹默也曾系统研究碑。
 
此次展览中的《节临东汉<史晨后碑>》就是一例。书于上世纪40年代,以隶书节临,颇为古朴浑厚。

 造极:纪念沈尹默诞辰140周年艺术大展
沈尹默《节临东汉<史晨后碑>》

展览还展出了沈尹默历史照片资料,其中写字的场景不在少数。如,1932年,他在上海大西路(今延安西路)美丽园中法文化交换出版委员会暨孔德图书馆院子里写字;1946年,他在海伦路504号寓所写字;1963年,他聚精会神地在团扇上写字……这正是沈尹默的生活日常。每天都要临帖练字,他的书法成就也就是这样一点一点日积月累的。

 造极:纪念沈尹默诞辰140周年艺术大展
沈尹默在写团扇,他高度近视,书法却一丝不苟。摄于1963年

沈尹默在书法领域的卓越贡献,也远不止于书法创作本身。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理事潘良桢将沈尹默最值得为后人记住的功绩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是沈尹默为书法在当代中国争得了一席之地。1961年,沈尹默倡导成立新中国第一个书法组织——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也即日后的上海市书法家协会。

二是沈尹默率先将书法研究引入社会人文科学研究中去,告诉人们写字不是随便玩玩的,而是可以研究的。上海市社科院成立以后办了学术月刊,创刊号上沈尹默就发表了一篇《书法论》。

三是沈尹默很重视书法教育,不遗余力推广书法,认为书法应该从娃娃抓起,面向未来。如,他写了大量的通俗文章普及书法,并且在青年宫举办业余书法学习班。

 造极:纪念沈尹默诞辰140周年艺术大展
沈尹默题“红楼梦”
左:1953年出版的新中国第一个《红楼梦》整理本;中:87版电视剧《红楼梦》片头标题;右:再版的《红楼梦》

此次展览的展品中,就有不少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字帖,见证了沈尹默为书法普及作出的努力。一本难得的《沈尹默书晋王右军题笔阵图后》影印底本墨迹,可谓当时国民政府的中小学范本。一本泛黄的《大楷日字帖》,背后是沈尹默跟随新中国文字改革进程,进行简体字书写尝试。在业内看来,普及书法教育的思路,也深深影响了沈尹默的书法面貌,以美面向大众。

  造极:纪念沈尹默诞辰140周年艺术大展
沈尹默为许多出版物题写了书名

书法大家,只是沈尹默众多身份中的一个。他同时也是著名学者、诗人、教育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新诗园地的拓荒者。这些丰富的面向,也在展览中得以打开。

 造极:纪念沈尹默诞辰140周年艺术大展
北大同仁在“苦雨斋”聚会的照片
(前排左起:沈士远、刘半农、马幼渔、徐祖正、钱玄同;后排左起:周作人、沈尹默、沈兼士、苏民生)

两张摄于“苦雨斋”也即北京较早的文化沙龙的老照片,掀开沈尹默早年在北京大学任教、与许多新文化运动代表性人物雅集聚会、诗词唱和的日常。照片出现了周作人、刘半农、钱玄同、俞平伯等人的身影,悬挂在墙上的书斋名“苦雨斋”,也恰为沈尹默亲笔书写。

 造极:纪念沈尹默诞辰140周年艺术大展
沈尹默是《新青年》杂志最早的六位编辑之一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沈尹默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刘半农、高一涵等人轮流编辑《新青年》,他也被学界誉为“中国白话新诗第一人”,开启了中国散文诗的先河。他的四行《月夜》让人迎面感受到“新的一种朝气”。而他的《三弦》被誉为标志着中国散文诗进入文体自觉的时代。

 造极:纪念沈尹默诞辰140周年艺术大展
沈尹默的新诗《三弦》

沈尹默的文学诗词功底,在展览中亦有迹可循。不少作品书写的诗词都由沈尹默本人自作,有白话散文诗,亦有旧体诗。

 造极:纪念沈尹默诞辰140周年艺术大展
沈尹默《澹静庐诗剩》局部

沈尹默在重庆的七年间,作词的兴致也颇高,数量不少,手书编集,冠以名称,今可见者,有《念远词》《松壑词》等。

此次展出的《入蜀词》选叶,上款人为郭子杰。郭子杰(1910一1978),名有守,四川资中人。先考入北京大学文学系,又留学法国巴黎大学攻读文学,回国后任教育部秘书长,1939年3月到抗战胜利,任四川省教育厅长,于发展蜀中战时教育颇有贡献。1946年初去英国筹备中国参加联合国教育文化组织工作,后移居纽约等地,1963年回到北京。郭子杰海外期间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身份,积极联络海外文艺人士,与张大千、常玉、张玉良等画家交往甚多,是张大千绘画进入欧洲艺术圈的重要推手。沈尹默赠郭有守《入蜀词》书于20世纪40年代,是沈尹默腕重运活而笔重提按的杰出典范,字字活,笔笔活,光昌流利,悦目赏心。

 造极:纪念沈尹默诞辰140周年艺术大展

 造极:纪念沈尹默诞辰140周年艺术大展

 造极:纪念沈尹默诞辰140周年艺术大展
沈尹默《入蜀词》选三

为了让观众对沈尹默先生有更直观、多层次的了解,本次展览中特别设计了一间充满墨香与生活气息的“书房”,在“书房”里放置了沈尹默生前使用的老物件——文房四宝、茶壶、眼镜、算盘、印章、扇子、汤婆子……这些物件或俗或雅,不考究却实用,满满都是岁月的痕迹。
 
展览开幕当日,还在海派艺术馆二楼举行了学术对话会,与会嘉宾围绕沈尹默的思想人格、成长道路、书法艺术和诗词成就展开了讨论。

 造极:纪念沈尹默诞辰140周年艺术大展

上海博物馆原馆长、知名学者陈燮君在十年前,曾作为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和上海博物馆的管理者,见证了纪念沈尹默诞辰130周年的系列活动。此次沈尹默诞辰140周年艺术大展,陈燮君也出席了展览活动,并作了发言。他认为沈尹默先生是20世纪中国书法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和书法教育家,在书法创作、理论研究、组织教育方面都作出了历史性、创造性的贡献。他是现当代书法复兴第一人、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的开创者,是现当代书学体系公认的建树人。

 造极:纪念沈尹默诞辰140周年艺术大展

“这个展览既是为了纪念沈尹默,也是为了更全面地认识沈尹默。”沈尹默嫡孙沈长建致辞说,“作为教育家,沈尹默不仅担任过北平大学的校长,作为北大教授更参与了北京大学的整顿。作为新文化运动先驱,沈尹默参与编辑的《新青年》,成为推动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进程的思想渊源。作为诗人,沈尹默不仅推动白话文普及并创作了具备白话文新形态的第一首散文诗《月夜》,成为新诗的开拓者。作为书法家,沈尹默更是现当代书法复兴的第一人,书法教育和创作当代体系的建树者。”

 造极:纪念沈尹默诞辰140周年艺术大展

此次展览由中共上海市闵行区委宣传部、中共上海市虹口区委宣传部、中共湖州市委宣传部、中共安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闵行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展览将持续至12月17日。

 造极:纪念沈尹默诞辰140周年艺术大展
《“任头放眼”联》


 造极:纪念沈尹默诞辰140周年艺术大展
沈尹默为叶恭绰绘墨竹

 造极:纪念沈尹默诞辰140周年艺术大展
沈尹默《书法扇面》

 造极:纪念沈尹默诞辰140周年艺术大展
沈尹默《山水扇面》1947年

 造极:纪念沈尹默诞辰140周年艺术大展
沈尹默《江山雪霁》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收藏本站

主编信箱:shwbjb@zgzyw.com    联系电话:18701276487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4-2021 中國書畫網 CHINA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NET

扫一扫 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