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收索: 李虹霖 拍卖 秋拍 收藏

中国书画网 > 艺术资讯 > 展览 > “为什么是速写”特展 从问题出发探讨速写的当代价值

“为什么是速写”特展 从问题出发探讨速写的当代价值

来源:浙江美术馆 作者:编辑:中国书画网编辑部


速写,是从艺者初入艺门、掌握造型特征、捕捉灵感的重要手段,不仅为美术教学、创作等艺术时刻提供核心参照,也是记录生活和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与途径。速写,既具有独立艺术价值,在当下智数时代更被赋予重要启示意义,这主要体现于其对创作瞬间的再次强调和生活细节的敏锐关注。

近日,由浙江美术馆主办,湖州市美术馆承办的“为什么是速写——典藏速写艺术研究展”湖州站在湖州市美术馆1号厅开幕。此次展览以浙江美术馆馆藏速写精品为基础,整合吴冠中、黎冰鸿、陆抑非、李震坚、李以泰等多名艺术家的70件经典速写作品,为观众奉上一道极具教育意义的文化艺术盛宴。

“为什么是速写”特展 从问题出发探讨速写的当代价值

展览分为“速写何为”与“速写互镜”两大板块:
 
第一板块:速写何为?这是对于“速写”本源的追问。有关速写的定义,画家顾生岳曾言:“速写作为生活和艺术的媒介,能促使艺术和社会、人民生活联结起来,使艺术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同时,速写又是训练造型技巧和搜集创作素材的重要手段,是表达画家的生活感受,抒发性灵情操的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该板块以时间为经,画种为纬,有序地分类梳理、展示不同形态的速写佳作,对比展示速写的艺术倾向和精神关照,从不同视角全面呈现馆藏实力。展览以艺术家最为擅长的画种为归类依据进行初步划分。通过这些作品,可以看到鲜明的风格差异,比如国画家的速写强调以线造型,突出中国画线条与速写线条的高度统一性;油画家作品注重画面细节,特别是对人物动态、表情的追踪和记录;版画家作品尤其强调画面构成关系,在平面上进行画面分割与组合,重点突出黑白对比。凡此种种,无不体现了艺术家在创作速写时的艺术倾向。

“为什么是速写”特展 从问题出发探讨速写的当代价值
展览现场

第二板块:速写互镜。互镜,即人类与自然、创作与速写相互映照。从这一层面来看待速写,它是中国画、油画、版画、壁画等绘画创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即在进行正式创作前,画家通常要收集、转化大量绘画素材,通过速写的形式进行局部绘制,同时进行画稿创作,不断修正构图,调整画面元素的角度、位置等,以达到最佳效果。该板块选取重点艺术家案例进行对照式梳理和引导型展示,以此凸显速写与创作、生活的紧密关联,强调速写在新时代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展览展出的速写、手稿、画稿,以及与之对应、相关的国画、油画、版画代表作,让观众深入了解经典画作的产生过程,感受艺术家的心路历程,起到创作示范和更深层次的美育作用。

“为什么是速写”特展 从问题出发探讨速写的当代价值
展览现场

    展览前言    

杨银俊

何为速写?这是关于速写本源的追问。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并没有“速写”这一概念,速写是西方绘画的基本功,其优势在于能快速捕捉对象、记录形象。这种造型方法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并在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速写”在英语所属语系中的释义是关于设计与绘画的略图或草图。如《牛津艺术词典》将“速写”定义为“对某事物的粗略描画”;《艺术词典》则将“速写”描述为“一幅创作比较粗略、初步的版本”。而在《现代汉语辞海》中,“速写”的释义为“用铅笔等工具以简练的线条扼要地表现出对象的形体、动作和神态”。综上所述,速写的作用与意义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图稿;二是为创作搜集素材、积蓄灵感。

“为什么是速写”特展 从问题出发探讨速写的当代价值
陆抑非《小鸭》纸本水墨 20.5cm×26cm 年代不详 浙江美术馆藏

吴作人曾在《谈速写》一文中探讨了相关话题,他认为,速写不只是强调了“速”这一时间概念,也不局限于某种工具。中国画、油画、丙烯画、水彩画等美术门类的区分依据是创作的工具及材料,但这些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几乎都包含了速写图稿的创作阶段。由此可见,如果仅仅从工具及材料的角度理解速写是有局限性的,应该进一步探究其内涵与实质。
 
浙江美术馆收藏有大量中国现代美术史上优秀艺术家创作的速写作品。近日举办的“为什么是速写——典藏速写艺术研究展”正是对馆藏精品的一次集中梳理与展示。尽管展览围绕“速写”主题展开,但展品并不局限于速写作品,还囊括了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等,以及与之相对应的速写图稿。各类作品的集中呈现旨在为大众提供一个窗口,让人们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审视速写与不同美术门类创作之间的多维关系,进而探究速写艺术的本体价值。

“为什么是速写”特展 从问题出发探讨速写的当代价值
吕霞光《女子半身像》纸本 铅笔 63cm×48cm 年代不详

纵观中国20世纪以来的艺术实践,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贯穿其中。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党的文艺方针的指引下,写生得到高度重视。1953年,时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的蔡若虹在发表的题为《开辟美术创作的广阔道路》一文中指出:“没有生活形象的积累,就没有现实生活的根据。”提倡艺术创作要建立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之上。写生,成为艺术家感悟现实生活、捕捉时代气象的极佳手段,而速写是最直接、最迅速的写生方式

谈及写生在中国的发展,绕不开“浙派人物画”创作群体,他们探索并总结出了中国画造型语言的现代样式,即强调对物象形体的准确捕捉,并在造型上突出线条对结构的表现,主张以线塑形。以李震坚、顾生岳、周昌谷、方增先、宋忠元等为代表的“浙派人物画”创作群体的艺术实践,便充分展现出速写造型方法与传统笔墨的有机结合。试看李震坚的中国画《妈妈的新课题》,该作品以层次丰富的线条勾勒人物形象,通过线的转折与顿挫准确地表现出人物面部及衣纹结构。将作品与一旁的铅笔速写图稿进行对比,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画家的创作过程,及其对于描绘对象的独到理解和表达。

“为什么是速写”特展 从问题出发探讨速写的当代价值
黄胄《歌舞人物》 纸本 炭笔 29cm×38.5cm 1954年  浙江美术馆藏

速写从生活中来,是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也是创作者抒发情感的一种途径。叶浅予的创作多聚焦舞台人物和少数民族题材。数十年来,他的速写本从不离身,随时写生,草图大多手法简练,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人物的瞬间情态。徐悲鸿曾评价:“浅予之国画,如其速写人物,笔法轻快,动中肯綮。”宗白华则称赞他的印度舞娘题材作品是“古典美与现代美的结合”。对比展览中呈现的中国画《印度装新稿》与速写《壮族姑娘图》,虽题材不尽相同,但画中灵动的线条处理却如出一辙。
 
吴冠中曾在笔记中写下自己对于速写的认识:“锻炼掌握这样的速写功力之外,我在速写中要着力于意境与构图的推敲,采摘不同素材组成画面,实质上是我墨彩或油彩创作的胚胎,我曾比之为怀孕。或寥寥数笔,或密密麻麻,均系构思之母非关时间之速与慢。”《云南行》速写组画是吴冠中于1978年赴云南写生的记录,作品以点线面为基本表现语言,生动描绘出云南的自然风貌与人文景观。形式美,是吴冠中作品的一大特色,其速写作品《太湖岸》即是以疏密有致的线条展现律动之美,讲求整体印象的传达,笔法不拘一格。

“为什么是速写”特展 从问题出发探讨速写的当代价值
李震坚《新疆写生》 1962年 浙江美术馆藏

笔墨当随时代。速写创作也应与时代同步,展现出新的风格与面貌。庞茂琨的油画《彝家新村欢迎您》定格了脱贫后美丽的新农村景象。该作品的速写图稿充分体现出画家扎实的造型能力与形体概括能力。尤值一提的是,看似松动、随意的铅笔底稿上,以手指轻擦产生的光影效果已大致营造出油画作品的光感及氛围,画家对于铅笔速写与油画创作之间关系的深度理解可见一斑。同样是人物群像油画,李晓林的作品《商帮兴起——晋商》与其速写图稿在构图上有着较大差异。该幅速写的精彩之处在于人物造型的多样性,艺术家不仅以光影塑造出主要人物的体积感,更运用色粉处理人物面部细节,使其表情生动传神。由此可见,画家在创作中关注的重点即是每个人物的情感与心绪的传达。

“为什么是速写”特展 从问题出发探讨速写的当代价值
李以泰《美丽的维吾尔族姑娘》纸本 钢笔 40cm×27.5cm 1978年 浙江美术馆藏

当下,科技的发展使人们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感知有了全新的体验,对创作方式及媒介的探索亦成为创新速写样式的重要路径。年青一代艺术家们或是借助移动设备以数字绘图软件进行速写创作,或是将速写与数字媒体艺术等新兴艺术形式相结合,为速写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崭新的创作方式也为艺术家们探寻速写艺术的本体价值提供了新的视角。

 “为什么是速写”特展 从问题出发探讨速写的当代价值
黎冰鸿《黎族姑娘》纸本 铅笔 30.7cm×22.2cm 1980年  浙江美术馆藏

速写作为一种即兴表现的艺术形式,不受过多构思和雕琢的限制,让艺术家的才情得以自由挥洒。正如画家顾生岳在《速写姻缘》一文中所写:“在生活和大自然中蕴藏着非常丰富、绚丽的艺术素材,有待我们去发现、去开掘。而多画速写有助于磨砺出一双发现美的火眼金睛。”一代代艺术家正是凭借这双“火眼金睛”关注时代、关注现实、关注生活,以美术创作彰显中国精神。他们笔下的一幅幅速写,记录了一个时代最生动的图景,也传递着其内心最炽热的温度。

展览围绕“速写”展开,但展品不局限于速写:从画种类型来看,包括了素描慢写、速写,也包括国画、油画、版画、水彩以及画稿、插图等;从材料、工具来分,则涉及水墨、油彩、水彩、蜡笔、木炭、铅笔、水性笔等,创作媒介包括纸张、画布等。多样的类型和媒材让展出作品面貌避免了单调的技法、色彩和形制,呈现出丰富的展厅效果,给大众不一样的观展体验。

展览将持续至10月28日。

“为什么是速写”特展 从问题出发探讨速写的当代价值
钱贵荪《补网女孩》纸本 炭笔  48cm×36cm  1980年 浙江美术馆藏

“为什么是速写”特展 从问题出发探讨速写的当代价值
吴冠中《云南行——林间竹楼》 纸本 钢笔 21cm×30cm 1978年 浙江美术馆藏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收藏本站

主编信箱:shwbjb@zgzyw.com    联系电话:18701276487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4-2021 中國書畫網 CHINA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NET

扫一扫 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