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网 > 艺术资讯 > 展览 > 黄山何以改变中国画的面貌:尽写奇峰·上海中国画院藏黄山主题作品展

黄山何以改变中国画的面貌:尽写奇峰·上海中国画院藏黄山主题作品展

来源:上海中国画院 作者:编辑:中国书画网

      黄山是一个艺术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泉源。日本绘画大师东山魁夷说:“只有看到中国的黄山,才能理解中国画”。当代中国美学家王朝闻也说:“你想画中国画吗?你想研究中国画吗?那么你就去黄山,没到过黄山的,是不可能成为国画家的。”

      近日,“尽写奇峰——上海中国画院藏黄山主题作品展”在上海程十发美术馆开幕。展览展览甄选画院画师27件黄山主题的作品,并通过文献与院藏作品的有机结合,以社会人文的学术视角生动阐释了黄山与中国近代山水画革新的关系及黄山写生对海派绘画面貌的影响。展出作品包括郎静山与张大千的黄山摄影,刘海粟《黄山立雪台晚翠图》,钱瘦铁《天都晓色》等。

 黄山何以改变中国画的面貌:尽写奇峰·上海中国画院藏黄山主题作品展

      早在宋代,黄山就已进入画家们的视野,至明末清初时,成为画家们追逐的对象,净简的渐江“得黄山之质”,奇崛的梅清“得黄山之形”,笔精墨妙的石涛“得黄山之灵”,他们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精彩的黄山画卷。发展到了近代,尤其是20世纪上半叶,黄山旅游逐渐成为了一种社会生活风尚。而在艺术创作中,黄山也成为了山水画创作的重要粉本,在山水画的发展中起着继承发展、开拓引领的作用。黄山题材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山水画走向新面貌的一个缩影,是山水画回归写生的一个信号。
 
      20世纪上半叶,上海作为亚洲第一国际化的大都市。利用节假日去周边风景名胜旅游,成为一种社会生活风尚。黄山因此成为了焦点,不仅成为了旅游的绝佳之地,也在艺术发展中,作为风景与山水的对话主题,成为了山水画创作的重要粉本,在山水画的发展中起着继承发展、开拓引领的作用。

 黄山何以改变中国画的面貌:尽写奇峰·上海中国画院藏黄山主题作品展
燕子《艺术界与黄山 》,原载 《蜜蜂》1930 年 第1卷 第4期

      1933年,杭徽公路的通车掀起了一波与文艺圈携手的黄山旅游开发热潮,一大批聚集于沪上的艺术家,进行黄山题材的文艺创作,包括国画、摄影、游记等。1934年,为黄山的开发与山道的维修及其宣传,浙江建设厅聘请许世英担任“黄山建设委员会”的主任,筹划黄山开发事宜。1935年1月10日,召开第一次正式的委员大会,聘请张善孖、张大千、钱瘦铁、黄宾虹、许士骐、郎静山、钟山隐、邵禹襄、汪采白、梁得所、许际唐、罗谷荪、余大雄、陈小蝶、叶浅予、姚文采等十九委员负责宣传推介,该会委员为名誉职员,不支付薪酬。

      1934年5月,应浙江建设厅之邀,文艺界名流赴黄山游览,以资宣扬。归来后张大千在上海与张善孖、郎静山、黄宾虹、钱瘦铁、许士骐、钟山隐、汪采白等诸艺坛名流组织了“黄社”,号召同道赴黄山采风,藉以提倡艺术、宣传黄山名胜。该社是志同道合的艺术家自发组织的推介黄山名胜的社团组织,其成员曾摄有黄山题材照片及国画作品千余幅,举办过多场书画摄影展览,并在《申报》《良友》为主的报刊杂志上进行宣传。
 
      在1934年至1935年期间,黄社主办过多场以黄山名胜为主题的展览,展品以诗词、书画、摄影为主的作品数百件,画家有张善孖、张大千、钱瘦铁、黄宾虹等人,摄影家以郎静山、徐天章、马国亮、陈万里等为主。该展最早在1934年12月15日上海八仙桥青年会开展,后于杭州、北京、南洋、欧洲等地巡展。

 黄山何以改变中国画的面貌:尽写奇峰·上海中国画院藏黄山主题作品展
张大千1931年的黄山摄影作品《蓬莱三岛》

      “黄山的开发绕不开张大千。1927年,张大千就来到黄山,探索黄山,如同遇水搭桥,遇山开路那样。因他师法石涛,而石涛又特别爱画黄山,所以他的黄山之游开始得特别早。1931年,张大千第二次来到黄山,拍摄了一批摄影作品,并选择了其中的12件与描绘黄山的古画对应的摄影作品,在上面写了题跋。”
 
      “另外,不得不提的还有郎静山。他把中国化的审美意境运用到了摄影创作中。而这一系列的表达对于中国画,特别是现代山水画的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程十发美术馆展览部工作人员表示。

 黄山何以改变中国画的面貌:尽写奇峰·上海中国画院藏黄山主题作品展
左:郎静山《春树奇峰》集锦前原照;右:集锦后的《春树奇峰》1934年

      黄宾虹一生痴迷于黄山,晚年自署“黄山山中人”。他曾先后九上黄山,对家乡的山水了然于心,八十四岁那年,还因为“老且病,不能拔身归黄山为恨”。其在《黄山卧游》的题跋中说,他每年都要上黄山,以师法自然,因此他能在吸收新安画派及历代诸名家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独辟蹊径,创作了一幅幅浑厚华滋,意境深邃的画作。黄宾虹晚年,画风从恬淡清雅变为浑厚凝重,他的《黄山纪游册》、《黄海松涛十二图》、《黄山松谷图》等,都是超越前人的艺术珍品。此外,黄宾虹还对画论画史有深刻研究,编有《黄山画家源流考》一书。他在绘画实践上和学术研究上,都把黄山画推到了又一个新的高度。

 黄山何以改变中国画的面貌:尽写奇峰·上海中国画院藏黄山主题作品展
黄宾虹《黄山卧游图册》选二(非展品)

      刘海粟“十上黄山”的故事亦家喻户晓。刘海粟在《黄山谈艺录》中深情地写道:“黄山为天下绝秀,千峰万嶂,干云直上,不赘不附,如矢如林。幽深怪险,诡奇百出,晴岚烟雨,仪态万方。其一泉一石,一松一壑,不仅触发你的诗思,惠你画稿,提供无限美境,或使你心旷神怡,或使你无言对坐,寝食皆废,终日忘饥,以至阔别数十年后,仍能保持极深印象,一朝念及,回忆便如飞流倾泻,纵然白发垂耳,心情也贴近生命的春天!祖国山河,如此壮丽,如此丰饶,怎不令诗人袖手,画师折腰? !”

 黄山何以改变中国画的面貌:尽写奇峰·上海中国画院藏黄山主题作品展
刘海粟“十上黄山”时写生作画 1988年

      钱瘦铁对黄山也十分痴迷。他多年临习石涛、石溪等新安画派的黄山图,对黄山一直心有戚戚,“尝以未游黄山为憾”。轶闻载,钱瘦铁有机会与沪上名山水画家汪仲山(1877-1946)相约共赴黄山游览。两人在山上住了两个多月,流连忘返,所携费用尽数花光,无法返回沪上。而钱瘦铁经过此番深入游山,艺术造诣也更上一层楼。郎静山曾评价道:“唯瘦铁先生能静和两派,而以宋元人逸笔来写江南风景以及黄山奇景,实可称为划时代的大画家。

  黄山何以改变中国画的面貌:尽写奇峰·上海中国画院藏黄山主题作品展
钱瘦铁《黄山前海》

      随着时代的变迁,黄山在山水画发展中成为了一个特殊的符号。这种特殊的符号滋补了画家个人风格的形成,同时推动着整体山水面貌的改变。与此同时,黄山写生的热潮也推动着艺术界对于中西绘画的讨论。

      《国画月刊》是当时设址在上海的最大的绘画团体的中国画会刊物。1935年2月10日和3月10 日《国画月刊》分正、续两期刊出了由贺天健任主编的“中西山水画思想专号”,记录了民间学术团体组织的一次重要的学术活动。“专号”以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为讨论的焦点,中国画坛在面对西方绘画的挑战和冲击下,试图从山水画入手去解决中西绘画比较,中西艺术融合及中国画的变革与创新等问题。而郑午昌曾在《中西山水思想专刊展望》中说,“我们不但应做一只蜘蛛,在固定的范围吐着质有的丝,并且应做一只蜜蜂,飞向中西古今艺术的藩篱,吸采其精汁,而融冶之,消化之,酿成一新时代的佳蜜”。

 黄山何以改变中国画的面貌:尽写奇峰·上海中国画院藏黄山主题作品展
贺天健 《莲花峰》(之二) 1957年

 黄山何以改变中国画的面貌:尽写奇峰·上海中国画院藏黄山主题作品展
贺天健《我年六六卧游看黄山》 1958年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新国画”改造运动的开展,山水画出现了新的风气。“搜尽奇峰打草稿”“笔墨当随时代”的主张被推崇,画师们深入生活,黄山成为他们师古人、师造化的溯源与回归的重要主题,也促使他们突破传统,走出复古窠臼。黄山题材的不断被塑造,为山水画的表现力拓展了新的维度,也反映了该题材在变革过程中如何与社会文化和时代精神的融合。

 黄山何以改变中国画的面貌:尽写奇峰·上海中国画院藏黄山主题作品展
孙雪泥、陆小曼《黄山烟云》 1960年

      此次展览的后半段呈现的便多为这一时代的作品。这些作品大部分创作于上世纪50、60年代,作品皆从黄山景色入手,如莲花峰、天都峰、百丈泉、百步云梯等;还有代表黄山奇松、怪石、云海等特色景观的作品,如孙雪泥、陆小曼的《黄山烟云》,沈迈士的《黄山云松图》,应野平《排云亭远眺》,刘海粟《黄山立雪台晚翠图》,钱瘦铁《天都晓色》,胡若思的《黄山苍龙松》等。

 黄山何以改变中国画的面貌:尽写奇峰·上海中国画院藏黄山主题作品展
钱瘦铁《天都晓色》1956年

 黄山何以改变中国画的面貌:尽写奇峰·上海中国画院藏黄山主题作品展
陆小曼《黄山清凉台》1961年

 黄山何以改变中国画的面貌:尽写奇峰·上海中国画院藏黄山主题作品展
唐云《百步云梯》1961年

 黄山何以改变中国画的面貌:尽写奇峰·上海中国画院藏黄山主题作品展
应野平《排云亭远眺》1973年

      1970年代末始,随着经济改革开放、思想解放,黄山再次聚焦了众多艺术家的目光。他们虽然师从不同,但都歌颂黄山所代表的奇胜的自然景色,在各自师承的基础上,进一步与传统山水画拉开距离。程十发美术馆展览部工作人员表示,“与上世纪50、60年代的创作相比,上世纪80年代关于黄山的创作更多的是探讨这个题材的艺术性。”

 黄山何以改变中国画的面貌:尽写奇峰·上海中国画院藏黄山主题作品展
胡若思《黄山苍龙松》1980年

 黄山何以改变中国画的面貌:尽写奇峰·上海中国画院藏黄山主题作品展
郁文华《写黄山所见》

      其中,张大千的学生胡若思尤长于绘画黄山奇景,他以传统中国山水画笔墨为基础,在色彩、水墨,结构上都有着独到见解,开创了当代“黄山画派”新格调。他笔下的山水也以黄山景致为代表,水墨氤氲,墨彩幻化。张大千的另一位学生郁文华的作品中也有新颖的绘画技法。

 黄山何以改变中国画的面貌:尽写奇峰·上海中国画院藏黄山主题作品展
刘海粟《黄山立雪台晚翠图》20世纪80年代 借展自刘海粟美术馆

刘海粟创作于80年代的作品《黄山立雪台晚翠图》呈现了中西融合的面貌,独特而大胆的泼彩画法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刘海粟名言“昔日黄山是我师,今日我是黄山友”或许就是艺术家们对于描绘黄山的最好写照。

 黄山何以改变中国画的面貌:尽写奇峰·上海中国画院藏黄山主题作品展

展 览 前 言

黄山,作为风景名胜,既是一座景观奇绝的山,也是一座积淀了人文美的山。在20世纪中国山水画现代化转型的历史进程中,黄山是不断入画的主题,既延绵着中国山水画史,也见证着艺术家经历从挑战、冲击到回应的洗礼,从而成为现代中国画史的经典而载入史册,为世所重。一代代攀登者,一位位创作者,书写了“师法黄山”的艺术传承。在他们迭代与嬗变的面貌里所发生的复古开新和兼容并蓄,至今仍具有讨论价值。
 
此次展览以“黄山”为主题,将院藏精品与丰富的文献并置,试图从风景与山水、化古与探新两个板块,为观者提供探索20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黄山如何成为中国山水画创作的重要粉本,以及在山水画发展中所起到的继承与开拓作用的语境和方向。本次展览借几代画师的黄山图,既展现黄山的神韵,也表现中国文化的精神和他们各自的心性,呈现他们如何上探丰厚传统,孕育新的向度,以启发观者对当下艺术创作的反思。
 
本次展览以自有院藏资源为依托,从“黄山”主题入手,挖掘院藏作品在艺术精神传承中的关系,反映上海及上海艺术群体在美术史中的独特价值和意义,进而推进院藏的研究与建设。

上海中国画院

 黄山何以改变中国画的面貌:尽写奇峰·上海中国画院藏黄山主题作品展
黄山追“艺”路线图

入馆后,观众可以在服务台领取一张黄山追忆的任务路线图和粘纸,在尽写奇峰这个展览中,找到地图里景点所对应的画作,将画作所标序号的粘纸贴在景点旁的虚线中,以此用地图的形式串联起画师在黄山写生的足迹与作品。
 
此外,展览出口处设有乾坤大挪移互动体验区。这里的每一个元素都是取自本次展览作品中,观众可以随意组合,以此体会中国画创作中“经营位置”的重要性。在二楼展厅入口处,则有“妙笔生花-画出你心中的黄山创作区”,为观众提供创作的空间。

 黄山何以改变中国画的面貌:尽写奇峰·上海中国画院藏黄山主题作品展

      展览地点:程十发美术馆(虹桥路1398号),展览将持续至10月16日。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收藏本站

主编信箱:shwbjb@zgzyw.com    联系电话:18701276487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4-2021 中國書畫網 CHINA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NET

扫一扫 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