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草木心 识天地情:浙江省博物馆藏花鸟画展
来源:中国书画网 作者:编辑:中国书画网编辑部
近日,“草木一天地——浙江省博物馆藏花鸟画展”将在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开幕。本次展览以草木花卉为主题,从馆藏作品中遴选出明清到近现代诸家画作70余件,包括明代王铎、陈洪绶,清代的汪士慎、金农、罗聘、何绍基,近现代的陈崇光、黄宾虹等人作品。
展览名称:“草木一天地——浙江省博物馆藏花鸟画展”
展览时间:4月4日——6月20日
展览地点: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三楼书画厅
本展览原计划于2020年初开展,因遇疫情而一再推迟至今。所幸,2021年初以来,随着国家疫情防控措施不断推进,新冠疫苗的不断推广,疫情控制与防范取得了十分良好的效果。而四月亦正是万物复春、莺飞草长、春花烂漫之时节,随画作体察万物灵性,感受一草一木里所包藏的广大天地不啻为又一大幸事!
本次展览展出的画家作品不分地域与画派,不论身份与名望,仅按时间列次:自明中周之冕始,有明末王铎、杨文骢、陈洪绶;有清代梅清、汪士慎、金农、罗聘、杭世骏、李方膺、钱杜、朱为弼、汤贻汾、钱载、何绍基;至近现代陈崇光、黄宾虹、余绍宋等;甚至还有如顾时启、王綦、童旦等较少见到作品的画家。
周之冕(1521—?)《梅花野凫图轴》 1591年作
中国传统文人画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绘画门类,它不强调绘画的专业性,更注重于自由精神、心灵真性,脱去一切外在的包裹而回到真我的状态,去巧琢而尽自然,淡名利而任天真。中国画自元以后,画家对自我心性的追求愈加明显,从大山大水到几线柔痕,一片叶子,一丛枯木,都饱含着无限的深意。在他们眼中,山川草木不仅仅是眼前的生机,更是他们自由精神的天地。
鸟语花香作为大自然中的美,早在上古三代就进入了人们的审美视野。所谓“诗人六义,多识于鸟兽草本之名,而律历四时,亦记其荣枯语默之候,所以绘事之妙,多寓兴于此,与诗人相表里焉。”(北宋《宣和画谱·花鸟叙论》)是也。
中国传统花鸟画,往往寄寓作者的独特感受,以类似于中国诗歌“赋、比、兴”的手段,缘物寄情,托物言志。
陈洪绶(1598—1652)《三友图轴》
在立意上,往往关乎人事,它不是为了描花绘鸟而描花绘鸟,不是照抄自然,而是紧紧抓住动植物与人们生活遭际、思想情感的某种联系而给以强化的表现。它既重视真,要求花鸟画具有“识夫鸟兽木之名”的认识作用,又非常注意美与善的观念的表达,强调其“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的怡情作用,主张通过花鸟画的创作与欣赏影响人们的志趣、情操与精神生活,表达作者的内在思想与追求。
造型上,多重视形似而不拘泥于形似,甚至追求“不似之似”与“似与不似之间”,借以实现对象的神采与作者的情意。
在构图上,则突出主体,善于剪裁,时画折技,讲求布局中的虚实对比与顾盼呼应,而且在写意花鸟画中,尤善于把发挥画意的诗歌题句,用与画风相协调的书法在适当的位置书写出来,辅以印章,成为一种以画为主的综合艺术形式。
在画法上,花鸟画因对象较山水画具体而微,又比人物画丰富,所以工笔设色更具写实色彩或带有一定的装饰意味,而写意花鸟画则笔墨更加简练,更具有程序性与不可更易性。
罗聘(1733—1799)《松枝山桃图轴》 1776年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