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网 > 艺术资讯 > 展览 > “翰墨空间——故宮书画赏析”台北故宫开展

“翰墨空间——故宮书画赏析”台北故宫开展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中国书画网编辑部

“翰墨空间——故宮书画赏析”于6月9日起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南部院区对外展出。

展览将以三个月为原则,分两期展出。第一期展品囊括传郭熙《寒林图》、吴镇 《篔簹清影图》、文徵明《千岩竞秀》轴等绘画作品和王羲之 《孝女曹娥碑》、黄庭坚《致齐君尺牍》等书法作品。本展意在透过台北故宫博物院院藏历代书画,系统性地介绍绘画与书法的发展脉络。

由于古典书画多属纸、绢类材质,相对脆弱,因此具体展件均以展出三个月为原则,届期将更换展件。第一档展期为6月9日至9月13日,第二档展期为9月26日至2021年1月3日。

“翰墨空间——故宮书画赏析”台北故宫开展
宋黄庭坚《致齐君尺牍》(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历代绘画,型式上有立轴、长卷、册页、扇面等之不同;依其内容主题,则可概分为人物、花鸟、山水三类。本次展览展出的绘画部分作品包括:传宋郭熙《寒林图》、传 宋易元吉《乔柯猿挂》、元吴镇 《篔簹清影图》和明文徵明《千岩竞秀》轴等。

中唐(八世纪)以前,人物画盛行,以东晋顾恺之、唐代吴道子为代表,到了五代,山水画与花鸟画取代原本人物画的中心地位,花鸟画奉西蜀黄筌“鈎勒”、南唐徐熙“没骨”技法为圭臬,山水画则有华北的荆浩、关仝与华南的董源、巨然等名家。

宋代(960-1279)范宽、郭熙、李唐等人的巨碑式构图,将山水画推向高峰,尤其南宋画院在宫廷倡导下盛况空前,花鸟画精致古典,人物画则细密恢弘并陈,山水画则强调观察自然与诗意入画,以留白与对角线构图,来凸显意境与象征性。

元代(1279-1368)赵孟頫的“书法入画”,承接苏轼、米芾等文人“心画”寄情、不求“形似”的艺术理念,将文人画带往新方向,“元末四大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等继而创造更丰富的风格,成为文人画的典范。

明代(1368-1644)画派因地域发展而有不同,如苏州“吴派”的优雅细腻,闽浙“浙派”的粗放水墨,各具特色。明末“松江派”董其昌,以其丰富的艺术见解,建立将风格对立体系化的艺术史观,影响后世至深。其后,王时敏、王鉴、王翚和王原祁等“清初四王”继而发扬,形成“正统派”。

清代(1644-1911)“正统派”奉职于宫廷,也包容欧洲传教士带来的西洋画法,立体与透视成为再造传统的新工具。宫廷之外,活跃在扬州的一批标榜“怪奇”的画家,笔墨造型皆非正统,成为后世追求变革的先声。

“翰墨空间——故宮书画赏析”台北故宫开展
传宋郭熙 《寒林图》

本幅旧传为郭熙(约1000~约1090年)所作。画中林木已落叶凋零,仅存如龙爪飞舞般的老干枯枝,与残余点点绿叶的斑驳古柏,挺立在孤孑突兀的坡土上,有种萧瑟严寒的气象。画法上无论画树或山石,用笔都遒劲有力,墨色层层渲染,加重了灰黯的天空,衬白了寒雪,更显得景物萧条荒远。树石略带程式化倾向,有可能是十三世纪之作。

“翰墨空间——故宮书画赏析”台北故宫开展
传宋易元吉 《乔柯猿挂》

“翰墨空间——故宮书画赏析”台北故宫开展
传宋易元吉 《乔柯猿挂》(局部)

易元吉(约活动于11世纪后半叶),湖南长沙人。擅画走兽,存世宋代猿画大多归其名下。

本幅画临水石坡,二树干杈伸而出,长臂猿或攀或挂,或伏于树干上,凝视着躲在水滨草丛间的螃蟹。猿蟹上下呼应,情态生动有趣。三猿分据三方,布局稳重又疏朗,笔墨与北宋画风颇不相似,应为南宋能手所为。

“翰墨空间——故宮书画赏析”台北故宫开展
元 吴镇《篔簹清影图》

吴镇(1280-1354),浙江嘉兴人,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擅长诗文书画,山水画学巨然(活动于十世纪后),墨竹取法文同(1018-1079)。

本幅作于1350年,画题“篔簹”是竹子的品种,具有节长与高大的特征。全幅仅画竹竿一枝,构图十分简洁清晰,全以浓墨画成,用笔劲挺有力,墨色饱满,显得神采焕发。

“翰墨空间——故宮书画赏析”台北故宫开展
明 文徵明 《千岩竞秀》轴

本幅作于嘉靖庚戌年(1550),为文徵明(1470-1559)八十一岁之作。画重峦飞瀑,二人于水岸树下对坐,旁有一琴童侍立。中景山腰处岩壁陡峭,一泓清泉倾洩而下。远景峰峦连绵高耸,矾头堆叠而上,山径蜿蜒,形成往上延伸的律动感。画幅狭长,构图重叠而繁复,设色温雅,笔意秀婉,这类风格对吴派影响甚巨。

历代书法衍生出古文、篆、隶、草、行、楷等不同书体风范。本次展览展出的书法作品包括王羲之 《孝女曹娥碑》、黄庭坚《致齐君尺牍》等。

秦汉时代(221BCE-220)是书法发展的关键期,从兽骨龟甲上刀刻的甲骨文、钟鼎食器上铸造镌刻的铭文、以及自由多变的大篆石鼓文等,统一成结构标准的小篆,而为了书写上的快捷,笔画平正的隶书,逐渐取代小篆,成为汉代通行的书体。

草书、行书、楷书等书体,都由隶书持续演变形成。魏晋南北朝(220-589)时,书体参杂与发展中的书风时而可见。草书,书写最为便捷,汉初竹简即可见其雏形;楷书,为隶书逐渐演变的正规字体,形体方正,易于辨识;行书,则介于两者间,比楷书流畅,较草书易于辨认,实用性最强,极盛于晋。王羲之是行书成熟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隋唐两代(581-907)书体承继魏碑的峻整风格,政治统一则使南北各地书风融会,笔法更臻完备,楷书遂成通行书体,颜真卿为集大成者。颜真卿之行书体,纳入张旭、怀素的笔法及草书精神,兼容魏晋隋唐风流气骨,与王羲之比肩。

宋代(960-1279)以后,书法家继承传统之余,又积极探索表现个人情性。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等“苏黄米蔡”四大家,也多以行书体取胜。

元代(1279-1368)提倡复古,延续晋唐传统,赵孟頫楷书尤为精绝,与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欧颜柳赵”。

明代(1368-1644)书法面貌纷杂,行草书特别活泼自由,如“吴中三大家”祝允明、文徵明、王宠,“南董北王”董其昌、王铎,都是凸显个性自成一格的书家,与依循传统法度者形成对比。

清代(1644-1911)以降,书法受到考据学的影响,为隶篆两体开创新局,更利用篆、隶书法的线条趣味来写楷书或行书,开启“碑学”大门,引领新的书法风尚。

“翰墨空间——故宮书画赏析”台北故宫开展
晋 王羲之 《孝女曹娥碑》(拓本)

东汉人们为了纪念曹娥(130-143)投江寻父的孝行,在她投江处建庙立碑,著名书法家蔡邕(132-192)观摩后,亦留下“绝妙好辞”的字谜传说。

《曹娥碑》小楷据传为王羲之(303-361)书,用笔简约,字型宽扁,使用了不少异体字。此碑传世的版本众多,相互间也有些许差距,不过在书法史上以王羲之名义流传甚久,也影响深远。

“翰墨空间——故宮书画赏析”台北故宫开展
宋黄庭坚《致齐君尺牍》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涪翁。

此札写于崇宁四年(1105)五月,时被贬至宜州,同年九月即过世。笔法丰富,变化自然,字里行间毫无老态。据相关信札推测,此纸先由专业纸工加工做出横斜织品纹路,接着利用芦雁雕板在纸上研压出装饰图案,过程相当费工,真实反映出北宋文人对于书写用纸的讲究。

“翰墨空间——故宮书画赏析”台北故宫开展
民国于右任 《行书五言联》

于右任(1879—1964),陕西三原人,擅长书法、诗文。

“乾坤一夕雨,草木万方春”语出唐李中《春日作》,此联约作于五十岁前后。书写在光滑细密的蜡笺上,线条圆厚温润,结体开张,起收笔随势而至,不刻意经营,为其碑体书法的面貌。
 

(图片来源于澎湃新闻及网络,侵删。)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收藏本站

主编信箱:shwbjb@zgzyw.com    联系电话:18701276487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4-2021 中國書畫網 CHINA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NET

扫一扫 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