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收索: 李虹霖 拍卖 收藏 秋拍

中国书画网 > 艺术资讯 > “观物”展——王克举关于自然的展示与思考

“观物”展——王克举关于自然的展示与思考

来源:中国书画网 作者:编辑-jane

  “观物”展——王克举关于自然的展示与思考
展览嘉宾合影

        2017年9月9日(中国书画网记者周文昭)下午15时30分,位于北京西郊的筑中美术馆举办了“观物——王克举作品展”的开幕式。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艺术评论家水天中先生担任了此次展览的学术主持,王克举学生、留德博士薛雷担任新媒体策划,此次展览向我们展示了艺术家王克举先生的新近作品80余幅,3件薛雷根据王克举创作所做的影像作品,从整体上为观众呈现出一个较为明确的画家心思和新的风景图卷。

“观物”展——王克举关于自然的展示与思考
艺术家王克举开幕式致辞

  王克举,1956年生于山东青岛。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特聘画家、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创作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作为活跃在中国当代油画领域的中坚力量,王克举的绘画艺术受到中国传统绘画、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和时代变革的多重影响,他以自然与乡土为母题进行创作,用“写生”的方法,将自己融入大地的方式表达他面对自然、置身自然的情感。

“观物”展——王克举关于自然的展示与思考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非遗中心主任连辑开幕式致辞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非遗中心主任连辑在展览开幕式上评价了王克举的作品:“第一,王克举在绘画上进行了学术性、专业性的探索,山川之主题的再现,在艺术创作中对艺术观念有所突破。第二,他将西方的油画艺术观念和中国的山水画艺术观念相结合。省去了油画最根本的特征:用光,省略了油画的色块,代之以书法的用法。第三,他的早期作品非常写实,而今他的作品更多的是再现,具有表现性,甚至于设计性,他勇于告别昨日的自己,防止自己的熟悉性,敢于创新,祛除熟练化。他创造了新的艺术观念。第四,在技术语言上,他淡化了光线,甚至放弃了用光,取小景,着重刻画细节,在造型上,将面变成线,用书法的线条描画。第五,色彩上采用对比色,视觉冲击力强,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在取舍之间,他舍去了人物与鸟兽,只取植物与山川,这样画面更纯粹,更干净。柳宗元曾说‘美不自美,各人所彰。’他由西方早年的风景画的自然美,进行了东方的审美的创新。”

“观物”展——王克举关于自然的展示与思考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本次展览学术主持水天中开幕式致辞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本次展览学术主持水天中对于王克举的创作这样谈到:“王克举的绘画不论是在画室里还是置身山林草木,他作画的重心是‘最恰切最强烈地’表达他‘自然萌发的’的情绪和精神状态。这种情绪情感植根于画家的个性气质而沉睡于内心。当他面对某种自然状态时,这种情绪情感被唤醒,画家以十分自然的形式‘记录’着此时此刻的综合性感应。王克举善于在质朴的‘丘壑’中显出色彩的辉煌,于沉厚的‘笔墨’中透出生命的跃动。出现于他作品中的景物往往是饱含生机,无所羁绊,开朗、饱满而丰实。”

“观物”展——王克举关于自然的展示与思考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艺术学院院长吴付来开幕式致辞
“观物”展——王克举关于自然的展示与思考
筑中美术馆创始人林犇开幕式致辞
“观物”展——王克举关于自然的展示与思考
筑中美术馆执行馆长孙莉敏主持展览开幕式

  “在我的感觉中,东方艺术不像西画创作那样沉重。我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精神,像中国书法绘画那样去关注情感与笔墨的关系。但对于我来说最最想得到的还是在不经意之中达到精神与表现形式的自然融合。我猜想当我的心境真正溶入自然中的时候或许才会体验到物我两忘境界的感觉。”王克举如是说。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1日。

       展览作品欣赏

“观物”展——王克举关于自然的展示与思考
丰收的花朵 布面油画 80x80cm 2017

“观物”展——王克举关于自然的展示与思考

随风起舞 主控播放循环 时长6分56秒 2017 透明全息屏、投影机、音响 策划/制作:薛雷

“观物”展——王克举关于自然的展示与思考

红高梁 布面油画 160x200cmx4 2012
“观物”展——王克举关于自然的展示与思考
梨花吟 布面油画 120x100cm 2016
“观物”展——王克举关于自然的展示与思考

“观物”展——王克举关于自然的展示与思考

“观物”展——王克举关于自然的展示与思考

“观物”展——王克举关于自然的展示与思考

“观物”展——王克举关于自然的展示与思考



“观物”展——王克举关于自然的展示与思考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收藏本站

主编信箱:shwbjb@zgzyw.com    联系电话:18701276487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4-2021 中國書畫網 CHINA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NET

扫一扫 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