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艺术品收藏与投资
来源:中国书画网 作者:孔达达
古时的收藏圈,大多由文人雅士组成,以鉴赏和把玩为目的,追求艺术所带来的审美或社交性的愉悦。在商业发达的明代晚期,上层文人身份上的优越性成为一种文化资本,被财富阶层所崇尚。为了满足社会上对文人生活的向往和渴望,文人品味亦被商贾们开发成商品,供未取得功名的新兴富裕阶层消费。于是,最初以文人为主体的艺术鉴赏和收藏圈逐渐扩大至普通的财富阶层,艺术市场空前地繁荣,明代出现的大量艺术鉴赏类书籍和图录便是当时市场繁荣的体现。这些鉴赏类书籍往往是以文人品味为蓝本,反映了当时藏家的收藏偏好。晚明商业发达,买家数量大增,艺术市场活跃,但是艺术市场潮流的引导者则是上层文人。
如今的艺术品市场与明代多少有些相似,艺术品买家中有以兴趣为出发点的收藏家,也有希望通过拥有艺术品收藏来彰显品位的富有阶层,而金融市场的发展,投资理念的普及,在艺术品买家的群体中出现了很重要的一部分人,他们以投资为目的参与到艺术市场中,试图在艺术品交易中盈利。他们可能并不精通艺术品鉴赏,对艺术品市场的运行机制缺乏认识,但是他们周围一定有一批所谓的艺术专家,为其购买艺术品提出建议和指导。这些以投资为目的的买家中,有些人得到了好专家的指点,低价买入高价卖出,取得了很好的投资回报,但是很大部分人则是盲信了一些伪专家的建议,收获了满屋不具备收藏价值的假货。
在艺术品收藏和投资中最大的风险无疑是买到伪品或赝品,或是流通性很差,没有收藏价值的普品。要避免这类风险首先需要找到真正懂行的专家,对真伪有判断能力,多向好的专家请教。但是好的专家也并不那么容易找到,有时并不是名气越大水平越高。例如近来媒体曝光的一些鉴定专家,以买卖鉴定证书为盈利手段,参与到并非自己专业的艺术品门类的鉴定中去,对真伪的错误判断自然时有发生。对于初涉艺术品市场的投资者来说,找到好的专家的确不易,况且真正好的专家也并不多见。
为满足这些对艺术品市场所知不多的投资者的需求,金融机构推出了各种艺术品投资理财产品,如艺术品信托基金等。艺术品信托基金的目标客户是拥有资金,但是对艺术品市场涉猎不多的投资者。目前为止,成功运作的艺术基金寥寥无几,主要原因是艺术价值的发现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艺术品的升值并非一蹴即就,追求短期内实现高回报的投资,对于艺术品市场来说有些过于急功近利。因此,近期建立的艺术基金通常都将回报期由2年延长至5年以上,而且在艺术品门类的选择上也更加科学,往往会出于分散风险的考虑而同时选择投资不同门类的艺术品。
2009年开始出现了另一种创新型的交易模式 -- 文化交易所(文交所),也曾一度被投资者所追捧。文交所将一件艺术品的产权分割为上百份进行销售,投资者可以在文交所认购被分割后的产权,通过转手交易来实现盈利。这种将艺术品份额化的交易模式降低了艺术品的投资门槛,使艺术品投资更大众化。然而第一个做此尝试的天津文交所,即没有对交易的艺术品设定价格上限,也没有对换手率进行限制,再加上投资者对艺术品市场缺乏认识,却充满激情,于是第一个上市的艺术品的交易价格迅速上升,大大地超过了其公允价格,泡沫严重,被监管机构叫停。之后,监管部门出台了针对文交所的整顿方法,规范了文交所的运营方法和交易规则,并取缔了部分不符合资格的地方文交所。目前交易活跃的文交所,如南京文交所日成交额可高达50亿,主要经营钱币邮品。
在这些创新的交易模式以外,常规的一级画廊市场和二级拍卖市场仍然是目前艺术市场主流的交易方式。出于对假货的恐惧,大多数不太熟悉市场的买家都不太会轻易到拍卖行买东西,但是如果是市场经验丰富的行家,还是能够靠在拍卖市场低买高卖获取丰厚的利润的,所以艺术品投资掌握一定的艺术史知识,积累市场经验是非常必要的。中国的一级市场发展不是很完善,国际艺术品市场画廊与拍卖销售额比例大概是各占一半,通常画廊的份额还要略高一些,而在中国画廊销售只占艺术市场成交额的30%。中国的画廊主不乏对艺术充满热爱的理想主义者,但是在商业运作上还不成气候。专业的画廊往往会给投资者提供更好的服务,资深的画廊从业者往往也是市场专家,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有价值的投资建议。
收藏对每个人的意义并不相同,有的人是出于对于艺术品的喜爱来收藏,有的人更热衷于收藏圈子社交活动所带来的快乐和机会,有的人纯粹是看好艺术品市场未来发展的潜力,而投资艺术品。无论是处于哪一种原因开始了收藏活动,都会对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有些人可能是以投资盈利为目的开始接触艺术品,但是随着对艺术品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对艺术品本身产生了由衷的喜爱。艺术的真正价值在于给人们生活带来愉悦和审美体验,相信好的艺术品终究是会感动观众,无论以什么方式开始,只要有一颗善于发现和感受的心,收藏最终带给你的东西一定会超出你的预期,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
(作者系上海文化艺术品研究院 执行院长;编辑/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