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背上的文物保护队
来源: 作者:
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神奇而又古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后确认,锡林郭勒盟境内有古生物恐龙化石群,旧石器晚期人类居住洞穴,青铜时代的岩画群,汉唐时期古遗址、古墓群等1148处文物古迹,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自治区级保护单位26处,旗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余处。
锡林郭勒盟的文物保护,可谓任重而道远。因为专业文物保护人员极为短缺,古遗址遭破坏、古墓葬被盗掘的现象时有发生。面对这种困境,锡林郭勒盟文化部门积极探索文物保护的新天地。2010年7月,阿巴嘎旗牧民把举报电话打到锡林郭勒文物部门,称有可疑人员进入阿巴嘎旗古化石地区。锡林郭勒文物部门从这次的牧民举报中得到启发:专业文物保护人员虽然很少,但牧民却遍布整个锡林郭勒大草原,把有文物保护意识、有责任心的牧民组织起来,让他们参与到文物的保护管理工作中,就等于为文物犯罪分子织就了一张“天罗地网”。
2011年初,经锡林郭勒盟文物部门报请,锡林郭勒盟盟委、行署批准以及在内蒙古文物局指导下,成立了独具草原特色的马背文物保护队(长城保护队)。锡林郭勒盟文物部门成立马背文物保护总队,13个旗县市(区)分别成立马背文物保护分队,各级文物保护部门选择责任心强、素质较高、有一定文物保护意识的农牧民为马背文物保护队(长城保护队)队员。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全盟马背文物保护队(长城保护队)队员已达179名。马背文物保护队(长城保护队)队员以流动的形式,不定期地对田野文物进行管护,同时还向周围农牧民群众进行文物保护宣传,从而形成了群防群保、上下沟通的保护局面,文物保护监管网络逐步健全。
马背文物保护队(长城保护队)队员是文物保护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锡林郭勒盟盟委、行署为所有马背文物保护队(长城保护队)队员配备了棉大衣、雨衣、手电筒等物品。2015年,又为马背文物保护队(长城保护队)队员每人交纳20万元的人身意外保险。对在文物保护工作中恪尽职守的队员和对举报破坏文物及盗窃文物有功的队员还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
活跃在锡林郭勒大草原上的近200名马背文物保护队(长城保护队)队员个个都是文物犯罪分子的“克星”。据锡林郭勒盟文物局副局长庄永兴介绍,自马背文物保护队(长城保护队)成立以来,累计接到队员报案100多次,经各地文物部门核查的文物类案件达70多次,文物被盗损害案件20余次。据统计,根据马背文物保护队(长城保护队)队员提供的线索和信息,文物主管部门先后制止了一些企业施工中破坏金长城、古墓葬、古建筑;公安机关成功追回被盗文物300余件,其中国家一、二、三级文物达100多件;抓获文物犯罪分子10余人。
内蒙古正镶白旗伊和淖尔墓群曾入选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消息传来,整个内蒙古考古界为之精神一振。这座北魏时期的古墓葬之所以能够保护下来,其首功当属马背文物保护队(长城保护队)队员图们。2013年初冬,伊和淖尔苏木牧民图们发现自己的牧场内有可疑迹象,他第一时间向旗、盟两级文物管理部门报告,自己则坚守在现场。当文物、公安等有关部门的执法人员赶到现场时,惊出一身冷汗:盗洞和墓葬的距离已经不到一米。
2013年底和2014年初,镶黄旗马背文物保护队(长城保护队)队员先后两次报案称有可疑人在草原上盗挖,经文物部门确认为盗墓案件。由于马背文物保护队(长城保护队)队员的及时报告,该墓区没有被破坏,公安部门现场收缴一批发电机、三轮车、抽水机等作案工具,使珍贵的文化遗产免遭损失。
马背文物保护队(长城保护队)在锡林郭勒大草原上家喻户晓,成为一名马背文物保护队(长城保护队)队员是许多牧民的向往和追求。庄永兴说,牧民是草原的主人,而很多古墓葬、古遗址就在牧民家的草场内,一旦牧民保护文物的积极性迸发出来,将使得文物破坏案件大幅减少。近期,东乌旗、西乌旗、阿巴嘎旗等地的许多牧民打电话到文物部门,在报告他们居住区内一些古遗址、古墓葬情况的同时,要求加入马背文物保护队(长城保护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