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火星夕照的「既视感艺术」到审美知觉的开拓
来源: 作者:
美国航天总署(NASA)于2015年4月15日(2015),由常驻火星的『好奇号探测器』(注1) 拍下火星日落的彩色照片,经过颜色校准与白平衡处理后,竟是灰蓝色的。火星日落时间长达2小时,一天的时间长度约为24小时37分钟,地表平均温度是摄氏零下66度。2015年5月8日这些照片和视频被发表在「好奇号」官网资料的推特和脸书发布。英国火星研究学者约翰.布里居(John Bridges)则认为,火星上的红色尘土会过滤太阳光中的红光,因此在火星的黄昏,受照的大地景物都会呈现灰蓝色。这是在地球人没有过的视觉经验。
其实,人类的视觉经验本来就很有限的。人类可感知的波长范围380nm~780nm,称为可见光。此外,大多数哺乳动物都具有能感受红光,蓝光以及绿光的三种视锥细胞(注2),视锥细胞主司昼光觉,有色觉,光敏感性差,但视敏度高。就科学的角度来看,人类视觉系统( Human visual system)只有3种视锥细胞,因此在缤纷的世界中,即使面对似锦的繁花,我们也可能犹如色盲,常常对一些色彩"视而不见";而鸟类独特的视觉系统,拥有4种视锥细胞,能辨别出更多色彩,看见的世界也更加绚丽多彩,远远超越了人类。人类对光的感知是依靠视网膜(retina)细胞。视网膜中三种圆锥细胞(cones) 有重迭的频率响应曲线,但响应强度有所不同,他们分别对红(570nm), 绿(535nm), 蓝(445nm)光有最敏感,共同决定了色彩感觉。据英国每日邮报报导,最新一项研究显示,视觉能力进化形成于7亿年前。这项分析结合了所有相关动物血统的全部有效基因信息,结果显示所有动物体共有的视蛋白祖先出现于7亿年前。当时这种视蛋白被认为处于"失明状态",历经1100万年的关键性遗传学变化,才逐渐过渡形成具有探测光线的能力。该研究能够分析显示动物视觉能力的最早起源,我们发现它仅起源于动物体。这是一项惊人的发现,它有助于揭晓人类视觉能力什么时间以及如何进化形成。研究结果也显示,人类视觉能力是会继续进化的。
人类视觉能力进化的痕迹可以从很多现象进行研究,比如有一种叫" Deja-vu现象"现象。”Deja-vu”,原文为法语déjà vu,中文翻译为"既视感",简单而言就是"似曾相识"的现象,也就是对某种未曾经历过的事情或场景,仿佛是在某时某地经历过的似曾相识的现象。从视觉艺术发展和艺术史情境的审美理论中,画家(即作者本人)以[幽蓝冷酷 —火星夕照] 为创作主题,用自创"既视抽象"的艺术表现方法,表现火星夕照灰蓝色调的火星景像,创作了地球上从没有视觉经验的外星艺术系列作品(图2—图9)。这是艺术家首次对这次「好奇号」官网公布火星日落照片的启发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