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收索: 李虹霖 拍卖 收藏 秋拍

中国书画网 > 艺术资讯 > 投资 > 宅急变 古宅收藏成为新的财富游戏

宅急变 古宅收藏成为新的财富游戏

来源:人民网 作者:佚名

宅急变 古宅收藏成为新的财富游戏


  说起古宅,您可能想到的是阴森恐怖的鬼故事,然而在现实中,古宅已经跻身收藏品的行列,而且成了富豪们眼中的抢手货。拆装出售、买卖迁移、异地重建,一套古宅从此“背井离乡”,变成了特大号的私人藏品,无数投资者还想利用古宅独特的文化价值装点新兴的楼堂馆舍。分析人士提醒,真正有价值的古宅有可能达到文保标准,私下购买容易触及法律问题。

  民间藏家、国际大腕均瞄上中国古宅

  国内私下交易古宅并不鲜见,而在今年4月,“一栋明清古宅将在美国网站上拍卖”的消息引起了外界关注,公然在国际市场上买卖古宅实属罕见。据介绍,这栋建筑占地9000平方英尺,长147.6英尺,宽66英尺,来自江西赣州。整栋古宅原定于4月18日在美国liveAuctioneer网站上拍卖,起拍价是298万美元,对它的估价为698万美元-960万美元。最终在中国民间志愿者的压力下,拍卖古宅的信息悄悄下线。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民间资本涌向安徽、江苏、浙江乡间的那些建于17、18世纪的古村落,将一座座古宅变成了狂热的金融产品。一场聚敛财富的“拆村运动”在江南的山野间掀起。在这场聚敛财富的“拆村运动”中,有的一人收购了200多套古民居;有的纯粹出于收藏爱好,但并非所有人都真的将收藏与商业分离。玩着玩着,商业的洪流裹挟着文化,蜕变为高端投资。在江西、安徽的一些地方,连保存状况一般、兴建于民国时期的民居建筑,市场价格也已涨至三四十万元一套。清代的古宅则有出价数百万元一套的。例如浙江东阳一套古宅,占地810平米,叫价380万元。在浙江义乌,不少投资者深入浙江、安徽、江西的乡间,在那些面临拆迁的古村中搜寻有收藏投资价值的古民居。一旦发现老房子就买下来,整体拆迁至异地,或存放于仓库,或进行重建。

  据称,影星成龙早在20年前就收藏了十间古建筑,其中有7间明清两朝的古屋及古戏台等,有200年到400年的历史,材料多为紫檀木等名贵树种。这批老房子购自安徽,被拆散后先运到苏州修补,最后运到香港收藏。从2003年开始,上海大溪艺术品投资中心董事长邱学凡就热衷于收藏古宅,这位“玩家”目前收藏了8套来自江苏等地古镇的古民居。如今,邱学凡开始转向将收购的古宅进行整体迁建。从砖头到木板,都有专业人员拆解、封包、搬运。邱学凡为此做好编号,并将房子的历史及相关故事做好记载,入库收藏。在江苏同里,邱学凡备有一座大仓库,可以同时容纳数百套拆解打包后的古宅。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外籍人士也开始在中国收购古宅。加拿大籍华人富商黄修志,从2000年开始收藏中国古宅,他的第一件“藏品”是苏州一座有260多年历史的民居,黄修志高价买下这栋古宅并修缮完整。黄修志最得意的收藏是中国著名诗人徐志摩浙江海宁旧居,距今已有480多年的历史。

  富豪用古宅装点新兴楼堂馆所

  古宅买回家后要进行重建,如果是残破程度较高的古宅,还要组织人力进行修缮。这部分的花费,约为购置价格的1.5倍左右。在江苏同里,一座占地500多平方米的晚清小楼“汇贤泷居”,每年光保养费就要耗费数十万元。从使用价值来看,私人买来作为住宅的可能性很小,因为维护费用很大,远远超过一般现代别墅的维护费用。虽然富豪们大多不差钱,但花巨资买来古宅也不只是摆着看的,把古宅与商业融合才是他们的最终目的。


  目前看来,古宅中很大一部分被用作装点房地产开发项目。近年来兴起的文化皈依和复古风潮改变了上海、杭州和江浙一带的高尚楼盘。据称,在项目规划设计中引入古建筑元素的理念在近三年里明显增强。于是,开发商派专人在全国各地收购有价值的老宅,买下后拆散,将砖木编号运到新楼盘中重新组装,以休闲会所、风情古街的形式进行商业运营,用于促进物业升值。据称,大量内地的古宅被搬迁到沿海发达地区,打造成旅游景点、特色街区,有的还被私人改造成会所或者酒吧,使得古宅的价格水涨船高。国际财团也垂青中国古宅,全球顶级餐饮企业阿曼集团建在杭州的安缦法云酒店就是古宅投资的代表。这个酒店整体依托于法云古村,为了高度还原古村的原貌,杭州安缦法云酒店从江西搬来一批古宅进行填补。目前,安缦集团的酒店遍布全球,这些酒店均坐落于古宅、古镇、古村落之中。

  除了拿来赚钱外,也有个别被收购的古宅用处特殊,比如一些收购者是苏州明清时期大家族的后人,他们的目的只是从海外归来寻根问祖。另外,有些入驻长三角的国外大公司,看中古建筑的品位档次,希望借此了解中国文化。如一位德国投资者就希望购买一处古宅,聘请教师专门接收在长三角工作的德国经理人的子女,让他们从小生活在中国文化氛围中,培养下一代“中国通”。

  看到古宅中蕴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一些商人也专门做起了倒卖古宅的买卖。他们派人在全国各地搜寻、收购保存较完好的古宅,再转手他人,赚取差价。义乌商人朱永庆从事古宅生意已有十多年,从最初的收集古宅精美构件牛腿柱等开始,到现在收购整栋古宅,从他手中转手的古宅已有四五十套。上海一名职业的古建筑炒房客,手下有个20人组成的古建筑投资团队。2007年他们在江西上饶以每套30万元的价格“吃进”三座古宅,半年后转手每套赚了80万。迄今最大的手笔是投资500万元买下10多套清代徽商古宅,不久前出手了其中两套,每套赚了200万元。分析人士表示,经过这几年的市场交易,作为稀缺资源的古宅名宅,其价值越来越被重视,价钱也一路攀升。目前国内古宅名宅的价格每年都会有10%至20%的涨幅。

  异地拆迁不利于古宅的传承保护

  许多人认为,富豪们收藏古宅只是一种任性的金钱游戏,这么做或许还有利于古建筑的传承保护。然而事实上,古宅价格一下子被哄抬上去,只是商业炒作的结果,买卖双方都忽视了对工艺、人文历史的保护。多数古建筑被买下后拆迁运往异地,还有一些投资客因为找不到可以永久复原的场地,只能将古宅拆迁后存放在仓库里,这些做法对于古宅保护非常不利。有关专家认为,遗产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建筑本身,还应该包括它的生存环境。古民居一旦搬离原来的文化环境,价值就丧失了。更何况异地拆迁后,古建筑的瓦片、墙面都毁掉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李小宁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乡土社会,农村才是文化的根源,古民居里存留着历史的印迹,应该在当地好好保存,否则就只是一堆斑驳、破旧的建筑材料而已。

  将古宅作为主要投资项目也不太靠谱,因为“玩”古宅这个圈子里的人虽然都比较有钱,但目前人数并不多。另外,古宅也没有一套相应的价值评估标准,并不具备成熟的投资条件,所以古宅以艺术品的身份进入拍卖行为时尚早。有关专家还表示,古宅投资的流通性太差,受空间和政策的影响大。对古宅有需求的多为经济发达地区,土地供应紧张,难以满足投资者复建、收藏古宅的心愿,收来的古宅很有可能成为一堆砖头。

  随着地方政府文物保护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地方对古建筑保护有明文规定。比如有些地方就禁止1911年以前、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买卖、拆迁。今年7月3日,住建部、国土资源部和公安部首次联合发布了《关于坚决制止异地迁建传统建筑和依法打击盗卖构件行为的紧急通知》。《通知》要求各地抓紧开展传统建筑调查建档和挂牌保护工作,强调认定的传统建筑应实施原址保护,不得实施异地迁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拆除认定传统建筑。分析人士指出,真正有价值的古宅有可能是文物保护对象,私下购买容易触及法律。由此可见,古宅的收藏投资并不只是钱能说了算的。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收藏本站

主编信箱:shwbjb@zgzyw.com    联系电话:18701276487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4-2021 中國書畫網 CHINA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NET

扫一扫 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