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元入藏5幅白石图,5元入藏苏东坡手迹,他是如何做到的?
来源:艺周刊 作者:admin
图文/艺周刊全媒体 综合
说到“国学大师”,季羡林说:“我连‘国学小师’都不够,遑论‘大师’!”
对于自己一生的学识,季羡林一向都非常谦虚谨慎,自我评价十分低调。他不止一次地说过:“不要提什么‘国学大师’,真正的大师是王国维、陈寅恪、吴宓,我算什么大师?我生得晚,不能望大师们的项背,不过是个杂家,一个杂牌军而已。”
2007年年初,季羡林做出一项“惊人之举”:辞去罩在自己头上的三项光环——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季羡林不无幽默地说:“三项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苏东坡书法
季羡林有意识的收藏开始于1949年之后,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的建国初期。那个时候,古都北京的街头小店随处可见字画文玩,而问津者却寥 寥无几。季羡林不忍心看着这些艺术瑰宝就此流散消亡,总想尽自己的力量,能够抢救多少就算多少。当时季羡林月工资300多元,此外还有担任各种职务的津贴 和不少的稿费。总收入在当时是很高的。他的收藏起点极高,将自己的收藏下限定在了齐白石,其余的都不及相顾。他收藏的第一批白石老人作品,是由好友吴作人 先生介绍并且代为经手的。30元人民币,入藏的是五幅白石老人蔬果斗方精品,还都带有做工精细的老红木镜框!季羡林先生收藏的白石老人作品多且精。比如, 先生藏有白石老人的整开巨幅豹子。偶一挂出,精彩流淌,满屋生辉,观者无不目瞪口呆。
齐白石 葡萄图
齐白石 石榴图
在收藏的过程中,先生总是心怀慈悲,很少还价。久而久之,不少“跑街”的也就和这位一级教授、大学者成了知心朋友。他们会直接了当地告诉先 生,哪些是开门的,哪些是“说不好”的。季羡林先生就根据自己的判断加以选择藏。苏东坡的《御书颂》是季羡林出了在当时的情况下算得上是巨价的5元,将之买下。在当时的书画业界被传诵为“善举”。名家作品也就从深藏中纷至沓来。季羡林先生的收入大多化成了藏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收入极高的先生 居然了无储蓄。然而,也正因为如此,仇英、董其昌、文征明、祝枝山、唐寅、八怪等精品进入了季羡林先生的收藏。“季羡林先生的藏品,几乎可以印制一部中国 明清字画史的精品图录。”钱文忠说。
季羡林为人豁达大度,对伤害他的人从来都保持着宽容。季羡林在解放初期花了5元买下苏东坡的《御书颂》,这笔钱在当时已属巨款。几年前,季羡林忽然想看看这幅字。这么重要的一件藏品,工作人员居然遍觅不着,只能告诉他:“看来找不到了。”季羡林淡然一笑:“身外之物,找不到就算了。”过了一段时间,季羡林家里的保姆打扫卫生,竟然发现他的书桌案板底下有人用胶带粘了一大卷东西,打开一看,正是这幅《御书颂》!一位助手赶紧向季羡林解释,因为怕丢了找不着,这才将它粘在底下。对这么明显拙劣的谎言,季羡林一笑了之,只是风趣地说了一句:“有那么夸张啊?”
收藏没有钱是不能的,但对于文化,钱不是万能的。细数一下,像季羡林先生这样捐赠藏品的名家不在少数,像张伯驹、徐悲鸿等等也都是把毕生的藏品捐献给国家。细想一下,收藏的本意是什么?那是对文化的尊重和热爱,而这些大师们所表达的就是这样一种情怀——对文化的热爱超出金钱的概念,倾其所有,却不为自己占有,让文化的载体能够永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