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亦讲求缘分 ——收藏家易滨分享“戏剧人物雕花板”收藏的乐趣
来源:中国书画网 作者:朱冬
易滨说,收藏其实是很讲究缘分的。于他而言,更是如此。出生于甘肃省兰州一个小城的易滨,小时候常常被大人们带着去与自己家只有一墙之隔的戏院听戏,耳濡目染了中国传统的戏曲文化,虽然那时候的易滨并不知道台上那些戏曲人物在演绎哪一段历史的故事,但这种场景却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中。
九十年代末,参军后的易滨,在部队杂志工作,因为采访的需要逐步走访了江浙一带的古镇民居,水乡居民家里留下来的老家具,那些古色古香的家居雕花,再一次唤起了儿时的记忆,而易滨骨子里对这些中国传统艺术的追随和钟爱之情也一起迸发了出来。至此之后,易滨便开始了在戏剧人物雕花板的收藏之路。
雕花板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品的一个门类,其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数千年以前,中国的工匠就已运用木雕作为建筑、或是用具上的装饰。唐宋时期,不少官宦文人建造园林、住宅时,已经将“诗情画意”融入建筑的雕刻之中。明清以来,更有相当多的富商、官僚、学者在家乡营造宅第,雇来能工巧匠,在房屋的门、窗、栋、檐、柱等木结构上雕出各种精美的花样。时至今日,这些精雕细刻的建筑木件及木制家具仍散发着诱人的魅力。
如今看来,纳入收藏的雕花板尽管是旧宅和旧家具上的残部件,但它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为了能收到满意的藏品,易滨常常在工作之余拜访那些古镇、村落,平日也会去旧货市场来淘宝,有时候在一些废旧家具的处理区,也会有令自己惊喜的收获。易滨说,一件值得收藏的雕花板,必须具备三要素,首先,有题材,有故事,能够感受到历史文化感。这一点,我们在采访之时感触颇深,走进易滨老师的书房,看到橱窗里、书桌上那些各式各样的雕花板,刻着三国里刘关张的故事,有文王拜访姜子牙的佳话,也有许多名剧选段的戏出雕花……这无不成为易滨最爱把玩的宝贝。其次,好的雕花板必须是雕工和材质要好;再者就是价格合理,在自己的可承受范围之内,收藏本身是一种乐趣,切不可因收藏所累。
十几年的收藏,易滨经历了酸甜苦辣百味杂陈,收获和提高也是多方面的。他觉得,首先是综合人文知识得到扩充。收藏是一个极宽泛的概念,收藏品拥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地理、文物、考古、文学、艺术、宗教、民俗等诸多信息,构成了形象的百科全书,每一件藏品都犹如摆在收藏者面前的一道考题,需要藏家运用所拥有的知识去判断、去解答。机会属于有准备的头脑,你的知识越多、越丰富,你收到的藏品就越多、越好、档次越高。反之亦然。其次是鉴赏判断能力得到提高。搞收藏只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归根结底要看实战能力,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来不得半点马虎。初入收藏市场我也有如盲牛入海不知所措的时候,关键是要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多听专家讲评,多与藏友交流,多看多摸实物。只有理论和实践的不断积累,鉴赏水平和判断能力才能不断提高。第三是心理承受能力得到增强。搞收藏“走眼”买假是家常便饭,也是新手必经的阶段,被称为“交学费”。但对“假货”应该查资料,找原因,请教专家老师,总结经验教训,把它搞清楚、搞透彻,防止再犯类似错误。
“总之,收藏促使我不断地追求探寻;收藏让我对未来寄予期待;收藏使我的生活充满快乐。”易滨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