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收索: 李虹霖 拍卖 收藏 秋拍

中国书画网 > 艺术资讯 > 收藏 > 藏家感悟 紫砂壶的“鉴”与“赏”

藏家感悟 紫砂壶的“鉴”与“赏”

来源: 作者:

  喜欢紫砂壶的人,无论是出于收藏、欣赏、使用目的,还是投资升值目的,总要走进市场。进入市场,就会看到琳琅满目、品类繁多的紫砂壶,有的几元十几元一把,有的十几万几十万元一把,价格有天壤之别。真正的投资者面对传世名壶和当代名家作品,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哪些是真品?哪些是假货?辨明真伪的标准和方法是什么?

  人们都希望自己购买的紫砂壶物有所值,最好是物超所值。但是一旦花了买真壶的钱却买了假壶,一切便成为泡影。如果是屡屡上当受骗,那么不仅会使收藏者在经济上蒙受损失,而且极易动摇乃至摧毁他们的收藏信心。因此,买真不买假,是收藏者投身紫砂壶市场并取得成功的大前提。

  与瓷器等其他文物的鉴定相比,紫砂壶的鉴定有其独到之处。但大致来说,模糊的成分较多,科学的判定较难。这是因为:

  第一,与瓷器、青铜器等相比,紫砂器制作历史短,产地、原料单一,鉴别起来有一定难度。紫砂壶出产于江苏宜兴的地方窑,属于民间手工业。这种行业多是子承父业,师徒传承,夫唱妇随,个体小作坊规模而已。除在壶上镌刻字画外,不需要多种工艺的合作和工序上的流水作业,整个制作过程都由一人操作,造型设计全凭个人爱好而定,“取用配合,各有心法,秘不相授”(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由于始终没有形成大规模的生产,也未能统一器型、统一尺寸、统一落款,各自为政,各展风采,各具特色,造成作品虽属同一时代、同一地区,但个体之间差异极大。具体到每一个朝代或时期,并没有足够的作品数量可以全面地反映出它的整体面貌和变化规律。这些方面,从方便鉴定的角度看,都无法与明清以来的官窑和民窑瓷器相比。因为瓷器烧制产量大,遗存至今基本上有其轨迹可寻,从古至今众多的学者给予充分的研究,其生产面貌和工艺特征十分清晰,并遗存有数百万件以官窑瓷器为代表的典型器可供参考。作为一种整体上缺乏规律性的文物艺术品,紫砂壶的鉴定无疑具有很大难度。

  第二,自明末以来,有关紫砂壶的记述和文献极为稀少,近几十年来地下考古发现有明确纪年墓的器物也只有零星的几件。出土器,可根据墓葬纪年和同出器物的年代得出结论。各博物馆收藏紫砂壶数量不多,没有争议的标准器更是少得可怜。这与民窑产品整体数量受限制有关,也与紫砂器在历史上没有受到社会高层特别重视有关。虽然清代一些皇帝比较喜欢紫砂器,北京故宫博物院迄今还收藏着一批当时制作的紫砂器,但这些紫砂器无论从数量上说,还是从受皇家重视程度上说,都无法与同期景德镇瓷器相比。这种情况,也给紫砂壶鉴定增加了难度。

  第三,紫砂壶鉴定的科学性比较薄弱。历史上,虽然流传下来诸如明代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和清代吴骞的《阳羡名陶录》等有关紫砂壶的著述,但它们都没有科学地、系统地论及紫砂壶的鉴定方法。近二十年来,随着新一轮“紫砂壶热”的兴起和发展,紫砂壶资料整理和研究工作也达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繁荣程度,全国各地的文博专家、收藏家和宜兴紫砂艺人一起投入到紫砂壶研究工作中,有关图录和著作出版了上百种,它们填补了许多研究空白,解决了许多有关紫砂壶史和紫砂壶工艺的疑难问题,一门“紫砂学”正在形成;然而,截至目前,专家们对于名家署款的紫砂壶尚未能够提出十分科学的鉴别标准,在此方面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影响了紫砂壶整体研究水平的质的提高。这样的研究水平与瓷器特别是官窑瓷器的研究水平相比,差距比较明显。缺少科学、系统的鉴定理论的指导,是紫砂壶鉴定工作的又一个不利因素。

上一页 12 下一页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收藏本站

主编信箱:shwbjb@zgzyw.com    联系电话:18701276487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4-2021 中國書畫網 CHINA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NET

扫一扫 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