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收藏市场博大精深
来源: 作者:
观古今,我国各个时期的古钱币经历了风风雨雨四千年历史的考验,源远流长,琳琅满目,而发展至今,古钱不仅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更是各个时代经济、政治制度的文化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缩影。
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悠久、民族众多,货币的发展更是历程漫长、演变繁杂。自秦汉到民国,各时代遗留的钱币实物蕴含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全息历史,蔚然大观,且中国古钱币流传之久、数量之稀、形制之繁、种类之多、艺术之精,更是世界货币史上绝无仅有,堪称数千年中华第一财富。
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七月,其中提出银币专由造币总厂制造,保留南洋(江南)、北洋、广东、湖北四局为分厂。
后采用七钱二分为单位。背刻铸蟠龙纹图案。每枚重库平七钱二分,含纯银9成。在流通中按个计数使用。
但据记者从行业内了解到的消息,钱币收藏市场博大精深,“大清银币”不过是钱币投资收藏界这片海洋中的一朵小小浪花,说不定更多的潜力藏品就在你的身边。
短须龙是清代机铸币中龙图之一。因龙须稍短得名。通常用于宣统三年(1911年)大清银币各种龙纹的。
龙,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人被视为“龙的传人”;中国人的勤劳勇敢,不畏强暴的精神被视为“龙的精神”。 传说中的龙是一种善于变化,能兴云作雨,利于万物的神异动物。根据传说,中国龙有许多种。有书说:有鳞者称为“蛟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者称为 “虬龙”、无角者称为“螭龙”、未升天者称为“蟠龙”、好水者称为“蜻龙”、好火者称为“火龙”、善吼者称为“鸣龙”、好斗者称为“蜥龙”等。 在中国,“龙”被视为神物予以崇拜。“龙”图是中国人的图腾,以特有的中国元素被广为应用。
中国历代的君皇及皇族子孙被称为“龙”子“龙”孙。龙的形象在皇室用品上被专有使用。据史书记载早在汉武帝时期的“白金三品”,就铸有“龙”的图形;其后的宋元明代,已有少部分流通币上铸有龙纹。特别是在历代花钱上,龙的图形则更多。清代末期光绪、宣统年间,官铸的金、银、铜元,其背面更是大多铸有龙图。据不完全统计清代银币上的“龙”币图案约有近千种版别。
这些龙,有盘卧着的蟠龙,有鳞光闪闪的蛟龙,有双角翘起的虬龙,也有从水中跃起的蜻龙等。具体在龙身上,更是千变万化,有像蹲坐着的,俗称“坐龙”;有作站立之状,则是“立龙”;有的龙下方有水波纹,称为“水龙”;而无水纹则是“旱龙”。
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有些省开始制造宣统元宝银元,规定国币以圆为单位,主币重库平七钱二分,含纯银九成,辅币有银、镍、铜币,规定银辅币有五角、二角五分和一角共三等。造币总厂还根据《币制则例》规定,于宣统二年试制以圆为单位的大清银币一套。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又重新制模,试制大清银币,主币的蟠龙图案版别很多,计有长须龙、短须龙、大尾龙、反龙、曲须龙及签字版等版别。 反龙是清代银元龙图之一。因龙身作反“S”状,有异于通常的正“S”形,故名。
袁大头银元中间为袁世凯戎装左侧面像,民国3年版的上方为“中华民国三年”,民国8、9、10年版的为“中华民国*年造”;背面图案均是两株交叉的稻穗,中央为“壹圆”、“中圆”(伍角)、“贰角”、“壹角”字样。
后几种上方分别有“每二枚当一圆”、“每伍枚当一圆”和“每十枚当一圆”的字样;该系列币分别重26.6克、13.3克、5.3克和2.6克;成色分别为89%、84.5%、80.4%和82.5%;该币的外环主要是直齿边,另外,还铸有少量工字边和花齿边。
在该系列币中,民国3年、9年、10年等一元币较为常见,民国八年的则较少些。但是,在民国三年的“袁大头”中,袁世凯“签字版”则出类拔萃地被收藏爱好者所钟爱。
民国三年一九一四年。北洋军阀政府正式铸造袁世凯头像银币。先在天津造币厂铸造袁大头壹圆银币。后在南京广东武昌等造币厂陆续铸造。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各地军阀纷纷私铸袁大头。导致存世的袁大头质量良莠不齐。而袁大头金币。多作为纪念币。铸造量甚少,存世量极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