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档案馆收藏的档案门类齐全
来源: 作者:
扬州市档案馆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由原小扬州市、扬州专区、扬州市三大板块组成,号称30多万卷(件)的库存。从历史层面看,明代之前一片空白,清朝档案凤毛麟角。可喜的是经各方努力,扬州档案馆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复制了上千件有关扬州的宫廷档案,在此基础上汇编出版的《清宫扬州御档》一部十八册,还摘取了省社科二等奖、省政府出版奖、市社科一等奖的桂冠;民国档案是一波三折,旧政权退走时,销毁了一批、带走了一批,本来幸存的不多,还几经收、放,现存的只有教育、法院等七零八落的残件;革命战争时期的档案,由于流动性大,保管环境恶劣,虽不系统、不全面、不完整,但随着岁月的流逝,越加显得弥足珍贵;新中国成立后的档案,是档案馆馆藏档案的主体,相较而言,门类齐全、资料翔实、利用频繁、保管妥善。
“吴氏四杰”为代表的院士档案
彰显扬州崇文重教的传统
扬州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崇文重教是这座城市的传统。百年来,仅从扬中走出去的院士就达70多人。这几年,扬州市档案馆通过各种渠道与院士们取得联系,表达家乡档案馆征集档案之诚意,得到了各位院士的纷纷响应。其中以“吴氏四杰”为代表的院士档案就达1400多件。
扬州“吴氏四杰”中的老大吴白匋(征铸),金陵大学毕业,南京大学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剧作家、诗人、文学家;老二吴征鑑,金陵大学生物系毕业,我国著名的寄生虫病学和医学昆虫学专家,一级教授,曾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其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老五吴征铠,金陵大学化学系毕业,中科院院士,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化学家,铀扩散浓缩事业、放射化学、分子光谱学奠基人之一;老六吴征镒,清华大学生物系毕业,中科院首批学部委员,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我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2008年1月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在征集到的院士档案中,既有反映重大科研成果的,又有如实记录多姿多彩人生经历的资料,全方位、立体式地再现了这些杰出人士的学养、修养、涵养、教养以及崇高的人品。如:“吴白匋在《宋词三百首》线装本上的注释”,精美的蝇头小楷严谨而有见解地注解着自己的研究成果,表达了对古人的敬畏之心。吴白匋的这一心爱之物被其书法家侄女“娃侄妥善藏之”,“娃侄”即其侄女吴娃女士。后来,吴女士将之慷慨捐赠了家乡档案馆,让更多的人有幸了解和一睹“大家”的风采。
还有一张“吴征铠参加全国科学代表大会的合影”也很珍贵。1978年3月18日-31日,全国科学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这次大会是在粉碎“四人帮”之后,国家“百废待兴”的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也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会。会议结束时,邓小平同志和与会代表合影留念,吴征铠作为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参加了这次盛会,这张合影也成了历史见证。而一张完整记录着吴征铠出国购买一台相机向海关申报的报关单,则彰显着一位科学家的法制意识。爱好广泛、博古通今的吴征镒,喜好京剧,是资深票友,既是一个大科学家,又是一位饱学之士。“2008年11月吟诵讲解诗词光盘”,就形象记录了老人在国学方面的深厚功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
为传承和发展积累了第一手资料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遗产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有雕版印刷传承人陈义时、扬州剪纸传承人张秀芳、扬州玉器传承人江春源、扬州漆器传承人张宇、扬派盆景传承人赵庆泉、富春茶点传承人徐永珍、维扬菜系传承人薛泉生等一批“国字号”大师的代表作、成名作或手稿、或模型收入馆藏,为传承和发展积累了第一手资料。其中,档号162-17,为陈义时大师的一块雕版原件,弥足珍贵;档号70-80,为张宇大师摘取全国工艺桂冠的一对《江天一览》雕漆大瓶的原创图稿,具有较高的存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馆藏书画档案
全方位展示了扬州书画艺术发展的轨迹和历程
档案馆非艺术馆,但馆藏的300多幅书画,其史料价值远远高于艺术价值。其中,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30多幅,被列入珍贵特色档案。这些政治性大于艺术性的名人字画,在省辖市一级档案馆也不多见。书画作品本应藏于艺术馆,但扬州市档案馆所藏书画作品,全方位展示了扬州书画艺术发展的轨迹和历程,突出系统性和多样性,多为立足本土书画家的处女作、代表作、成名作。
扬州市国画院是新中国成立后建院最早的专业画院之一,其人才济济、名家辈出,在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扬州市档案馆不仅系统收藏了历任院长的作品,还收藏了具有个性化的书画作品,较为完整地反映了扬州的书画艺术水平。
扬州市档案馆还收藏了一套《安素轩石刻拓本》。《安素轩石刻》的主人是清代嘉庆年间的淮南商总兼两淮盐运使鲍淑芳。鲍淑芳极其热爱文物收藏,中年时,他在当时名家的帮助下,精选唐宋以来书法墨迹珍品,以自己的书斋“安素轩”为名,汇编成《安素轩法帖》。1797年,鲍淑芳聘请扬州著名刻工党锡龄勾摹镌刻。《安素轩石刻》前后耗时28年,于1824年完工。新中国成立初期,鲍氏后人、著名画家鲍娄先将家传的近200方《安素轩石刻》悉数捐赠给扬州天宁寺。石刻汇集了唐、宋、元、明朝诸多名家书法作品,堪称古代书法名家博物馆,对后世影响极大。其后人将石刻拓片捐赠给扬州市档案馆永久保存,其意义深远。
对外友好交往档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扬州走出国门,与五大洲数十个国家的城市建立城际间的友好往来。扬州市档案馆馆藏的四百多件文本、实物档案,就是这一件件友好往来的最好见证。这批档案绝大部分由外事部门转交而来,市“两办”每年都定期造册交存。数百件档案,有签署的协议,有互赠的特色礼品,有重大活动音像资料,有重要人物的互通信函……精彩纷呈、琳琅满目,成为一个地区的“名片”,为日后建立友好城市特色档案馆积累了资料。而友好城市交往档案,既是友谊的见证,同时也伴随着廉洁自律和自我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