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民师生作品进京邀请展即将在京隆重开幕
来源:中国书画网 作者:三少奶奶
序
自20世纪80年代,面对西方现代、后现代艺术的同时涌入,在传统与现代、西方与本土的博弈中,传统水墨在其中艰难探索。
在社会现代性转型的强力推动下,传统笔墨规范被解构为多种发展路径,水墨本身也呈现出多元化的面貌。对西方现代、后现代艺术的借鉴是实现其“从传统到现代”转型的首条路径,该探索贯穿于90年代的水墨实验之中。如今,这段发展历程被人们重新审视和理性反思时,也带来了以“回归”为表征的传统水墨的再兴。“回归”的中国画强调的不是古代的文人情趣,不是一种特有的笔墨程式,而是一种能代表中国特性的绘画语系。尽管如此,在致力于现代化转向时也不应偏废其传统文化涵养下的笔墨规范及其谱系。
水墨能否成为一种代表性的文化认同符号还有待实践的验证。当下水墨的概念充满了各种含混。水墨的具体面貌,将来自每一种具体的实践探索。转眼从艺40年,期间有过不定和彷徨,然而始终坚信的是作品需要传达出一种正气、时代感和社会责任感。在20世纪的文化裂变中,传统水墨得以传承的文化背景式微,旧有的教育模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亟待变革。在当下水墨的现代性框架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是在水墨教学中应贯穿始终的核心,但自我并非是一种散漫的随心所欲,而是建立在刻苦修炼前人传统的基础上而终至的个性化风格。学山水画者,对传统山水大家须有认真扎实的研究。传统与自我的关系是每一位中国画学习者都要思考的问题,而创新对于初入茅庐的学子仿佛是那么可望而不可及。其实创新并没有那么神秘,就现代山水画而言,黄宾虹、李可染抓住了传统的核心,画出了对大自然的感受,这是一种创新;陆俨少专注了传统的核心,画出了自己的心象,这也是创新。中国画历来讲求意境,因而较之于技法的创新,思想的突破更为重要。有思想的山水画家不应只关注一草一木、一水一石的自然景观,也不应只留恋于野鹤闲云、独吟悲秋的文人情结,艺术家须有一种超越地域、民族和国界的更为广阔的艺术思考。
功不唐捐,四十年来教与学的坚守中,收获颇多。今日看到我的学生们在艺术实践中锋芒初露,尤感欣喜。故欲以此次师生联展与丹青新秀们共勉!
展览信息
张志民师生作品进京邀请展
展览时间:2016年10月21日——10月23日
开幕时间:2016年10月21日下午3点
展览地点:千年古宣美术馆(琉璃厂西街57号)
主办单位:山东美术家协会、山东艺术学院画院
承办单位:北京千年古宣美术馆
协办单位:安徽泾县千年古宣宣纸有限公司
策展人:钱乃旭、卢昌宁
参展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