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国家画院杨晓阳工作室结业展开幕
来源:中国书画网 作者:三少奶奶
中国书画网张璋报道:10月4日,中国国家画院杨晓阳工作室结业作品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举行,共展出20余位学员的近150幅中国画创作。此次展览是继7月7日杨晓阳工作室结业作品展第一批学员展出后,第二批学员的作品展。中宣部原秘书长官景辉,中央编办原副主任王澜明,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名誉院长龙瑞,常务副院长卢禹舜,副院长张晓凌、张江舟,院长助理纪连彬,李延声、苗再新、邢少臣、赵奇、李洋、范扬、孙志钧、乔宜男、崔进、方向、陈鹏、王晓辉等知名艺术家,以及杨晓阳工作室王平、王兴华、王伯勋、王学辉、王晓银、毛娜、朱尽晖、刘云、刘西洁、刘军利、李振良、李宽、李望平、杨藩、吴昊、张立、张立奎、陈争、陈庆华、陈联喜、武小川、周一新、周士钢、顾平、黄庆安等30余位学员出席开幕仪式。开幕式由张江舟主持。
与以往常见的导师工作室作品展不同的是,两层展厅的近150幅作品呈现出了完全异于导师创作样式而自成面貌的多样性,探索性的元素更为新鲜,这种更为自由和多元化的表达在同门师生展上并不多见。对此,自身即担纲工作室导师的邢少臣认为,展览表征出的这一特点正是杨晓阳工作室教学的独特性所在。他说:“今天展出的学员作品,较为立体地映射出杨晓阳所坚持的‘一人一品’教学理念的成功。艺术家按照个人的性格特点,挖掘着自己对艺术、对自然、对生活的理解,每个人的风格特点都很鲜活,观众可以在作品中看到艺术家自我。这些学员虽在一起学习,却并没有挤在一条路上,而是保持着艺术创作的感受力和生动性,这对我工作室的教学也颇有启发。”
“作为这个班最早的学员,20年后我还会庆幸地说,我曾是这个班的学员。”显然,在这一点上,参展艺术家、杨晓阳工作室学员、湖南省画院院长刘云有着更为直观地感受。他说:“杨院长在教学上有一种开放的包容,有着对艺术家品性、心性的锤炼这样一种原则性的坚持,恰恰这种原则是当今画坛迫切需要的。当年,李可染先生创立的追求心境和态度的治学精神,在这个班得以映现,它会有一种慢慢发酵的效果,五年或者十年后,这样的一个成果会让美术界真正看到它的实质和未来。”
该展览的另一突出特点即参展艺术家的成熟性,包括多位活跃在美术组织、教育、创作领域一线的名家参与其中。人到中年、各有成就的艺术家各有风格和长处,但同时也有着难以突破的局限性。名家走到这一工作室平台上所要寻找的突破,观众可以透过这一展览,看到它实际的成果。对于这个班学员构成的特殊性,杨晓阳认为,既然是名家汇聚,它就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和“学”,而是真正的教学相长。他坦陈尽管自己在美术学院也教过博士,但是那个博士是有指向的,而面对这样一批名家学员,全国美展的金银铜牌得主,应该怎么教学,一开始他心里也没有底。他说:“大概经过两三个月不断地思考,和大家交谈,我定出了两句话:器道并重、一人一品。”
首先,这个班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理论突破了,每一个人的技巧都会根据新的理解创造出新。杨晓阳表示,当下流行模仿古人、模仿老师,甚至模仿西方的古典和现代,在这几种模仿盛行的时候,这个班要反着来思考问题。“我们从理论的研究起,每个人探索自己独特的切入点,在高原之上追高峰。实际在座的很多学员都在高原上,但我们不能在高原定居,理论的突破就尤为重要。当我们每个人检视自身,把以往从古人、老师、西方那儿学到的内容从自己身上分离出来时,绝大部分人就归零了。那么,这些相对成熟的学员回到零,我们重新开始,在近3年的时间里,我和学员一起,试图发现独属于学员自身的新元素。所以,今天这个展览,1/3的人画出了新东西,1/3的学员在做减法,把很多不必要的东西减掉,留下的内容更加集中,还有1/3的人固守传统。这个班在整体教学理念的打造方面,每一位学员都贡献了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果。3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是彼此的老师。”
开幕式后,由张晓凌作学术主持,知名美术理论家赵力忠、刘龙庭、陈醉、高天民、李一、王平、李松、王志纯,以及龙瑞、范扬、赵奇、陈鹏、王学辉、乔宜男等多位艺术家,基于此次展览,围绕杨晓阳工作室提出的“归零”概念,绘画品格、绘画方法和学员身份的多样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据悉,展览持续至10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