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艺术回归野性
来源:冷墨 作者:admin
前两天,EGG画廊通知我们参加CIGE,布展的时候顺便看了一眼艺博会各个画廊的布展情况。
中国当代艺术被全球“消费文化”过度规训了,琳琅满目但毫无生气,花色不同却千篇一律,看似热闹但麻木不仁、熙熙攘攘却毫无判断。
到处呈现出:小精致、小可爱、小清新、小古怪、小新奇、小变态。
一句话概括之:一地鸡毛!
这是什么时代?无论对世界还是中国而言,这都是历史大变革的时代。
对世界而言,这是五百年来最大的变化(世界经济中心东移),由此带来的影响难以估量;对中国而言,逐渐深入向一个成熟的现代国家的转变,此种趋势不会扭转。因此,在转变过程中会释放极强的能量,中国的文化会产生巨大的动能和需求。而中国年青的艺术家皆贪图眼前小利,蝇营狗苟,搔首弄姿,毫无雄心壮志。
最近几年在欧美游走,主要的美术馆、博物馆都看了一遍。其中有一个感触颇深:中国没有真正的“美术馆”。中国所谓的美术馆只是出租举办临时展览的场地,而西方主要的美术馆(基本每一个国家或大一点的美术馆都是如此)是陈列展示“艺术史”的地方,也就是把艺术在历史上的发展变化按时间年代大致陈列出来。这种美术馆上差别带来了一个什么样的后果呢?就是中国缺乏真正的艺术教育。
在西方逛美术馆(包括博物馆和各种文化古迹),总能碰到大量的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到小学、中学、大学,甚至各种老年课堂,他们就是在这里上课的。换句话说,艺术从小就根植于他们的意识中,或生命的深处。艺术对于他们是某种能够提供生命的意义的东西,对于我们(由于艺术教育的缺失),对于中国大多数人来说,艺术是生命之外不太相关的东西。艺术史陈列的缺失就会带来这么大的变化。
也由于艺术教育的缺失,中国新兴的艺术藏家也相对缺乏艺术史的修养和对未来的艺术判断力。
有了陈列艺术史的美术馆,认识了艺术史的发展变化你就会明白,艺术不是简单的展示“美”(目前大多数中国人对艺术的认知还停留在“好不好看、像不像”的层面),而是思考“真”。艺术史是一个对世界认识的观念变化和艺术语言的演进过程。
所以我希望,中国应该拿出一千亿美元去国际艺术史市场上购买一部西方艺术史,再花一千亿购买一套中国艺术史,然后真正构建一座美术馆,这将对中国的未来影响极大。中国至少应该有一家美术馆具备陈列展示世界艺术史和中国艺术史的功能。目前中国甚至还没有一家展示中国艺术史的美术馆。
回到当代艺术。中国当代艺术缺乏“野性”。
野性,是一种难以驯服的生性,它是生命最本质的东西。
参考整个艺术史的发变化,每当艺术史陷入僵化,被惯性驯服,“野性”总能提供了一种活力,提供一种新的生命力,它是创造力的根源。(参考二战后美国第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流派“抽象表现主义”和日本二战后最重要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流派“物派”和“具体派”)。
中国当代艺术,面对自身的问题,应该回到野性,回到本能,回到直觉,回到冲动。因为这才是生命的源头,并重新探索、寻找生命价值和意义。
今天的艺术被过度的规训和消费了,本质上是一种极为“顺从的文化”,是一种被过度驯服的文化。而艺术就是反抗这种“驯化”。或者说,目前这种“暮气沉沉”的艺术状况只能糊弄一时,绝不会代表中国艺术的未来,也绝不会为中国真正赢得世界的尊重。
艺术是生命最真实的状态,也是对时代变化最为敏感的反映,这种反应并非表层的对应,而是对内在变化的直觉感受和判断。
艺术是呼喊,是咆哮,是奔腾,是自然而随性的流淌,艺术,就是征服。
让疲软的艺术见鬼去吧,让我们回到本能,回到野性,回到撞击,回到直觉、回到嘶吼、回到力量!
2016年9月2日
作者:李飒 来源:冷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