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网 > 艺术资讯 > 收藏 > 设计改革:国际饭店与中国建筑1978-1990

设计改革:国际饭店与中国建筑1978-1990

来源:中国书画网 作者:三少奶奶

 设计改革:国际饭店与中国建筑1978-1990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于2016年8月19日至10月23日呈现“设计改革:国际饭店与中国建筑1978—1990”,追溯1970年代末及1980年代作为文化与建筑现象的中国国际饭店的兴起与发展。本展览由香港大学专攻建筑史与理论的副教授罗坤(Cole Roskam)策划,首次集中呈现与7个位于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的饭店建设项目相关的模型、图纸、照片、文献及艺术作品,反映动荡而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中人们在艺术与思想方面的探索。

设计改革:国际饭店与中国建筑1978-1990

  ▲刘香成,《陈宣远在建国饭店》,1980,喷墨打印,65 x 90 cm。

  1978年,邓小平首倡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核心的“改革开放”政策,而国际饭店正是中国在抑制潜在政治不稳定因素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尝试。理论上,这些空间提供了被解放的新环境,外国的资本、思想与技术通过这些环境得以持续不断而安全地输出。现实中,它们导向了一系列戏剧性的意识形态与操作方面的转型,从而打开了中国主要城市的门户,重塑了其被建构的环境,并为未来的发展设立了舞台。随着中国官方、建筑师、规划者与外国投资人、设计师、开发商共同定义、明确、把握中国改革进程的面貌,新型的跨文化交流在全国范围内的国际饭店中应运而生。

设计改革:国际饭店与中国建筑1978-1990

  ▲美国贝克特国际公司,长城饭店,北京,1983。摄影:罗坤。

  “改革开放”初期的7个饭店建设项目

  饭店有助于满足中国持续成长的旅游产业的需要,并提供新经济实体的实践与技术赖以扎根的物质环境。1978至1979年间,到达中国的国际游客数量从180万人次一跃升至420万人次。新的五星级酒店在中国的主要都市中逐一兴建起来,旨在为到访者服务,并刺激经济的繁荣。这些饭店由中国最负盛名的设计机构与外国建筑公司共同设计并建造,预示着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愈发密切的外交与文化交流。它们为外国的到访者提供了史无前例的舒适体验,并呈现社会主义中国的建筑在结构与技术方面的最新成就。

设计改革:国际饭店与中国建筑1978-1990

  ▲安迪·沃霍尔,《现代建筑》,1982,银盐照片,20.3 x 25.4 cm。

  本展览聚焦于7个饭店建设项目,它们均位于中国大陆东岸,包括1974年由张镈(1911年—1999年)主导、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建造的北京饭店东楼,1982年由陈宣远建筑事务所设计并完成的北京建国饭店,由贝聿铭建筑事务所的贝聿铭(生于1917年)设计、于同年竣工的北京香山饭店,1983年由美国贝克特国际公司设计并建成的北京长城饭店,1983年由广州设计院设计并建造的广州白天鹅宾馆,1983年基于香港建筑公司巴马丹拿集团的设计而建造的南京金陵饭店,以及由约翰·波特曼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1990年竣工的上海商城。

设计改革:国际饭店与中国建筑1978-1990

  ▲约翰·波特曼建筑设计事务所,《“上海商城”剖面图》,1985,数码扫描版彩色负片,12.7 x 10.16 cm。

  展览中,与近期历史相关的实物与文献反映这些在政治、经济方面具有突破性的饭店建筑所促成的文化交流。一套皮尔·卡丹的印花裙装让人回忆起1981年在北京饭店举办的新中国第一场公开的时装秀。由克里斯托弗·马科斯拍摄的安迪·沃霍尔照片及沃霍尔本人创作的照片均记录了其1982年的北京之旅,以艺术家极具个人特色的冷幽默坦诚地刻画了这一时代的面貌。上述资料和其它作品让我们得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近期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性时刻。

设计改革:国际饭店与中国建筑1978-1990

  ▲金陵饭店前厅,1986。图片由巴马丹拿建筑及工程师有限公司提供。

  UCCA馆长田霏宇表示:“我们很荣幸地呈现如此意义非凡的展览,向公众展示一系列勾勒改革时代面貌的建筑;这一时代也是中国当代艺术成长的时代。如今看来,中国再次向世界‘开放’的初期显得尤为关键而有趣。我们非常感谢罗坤教授与我们一起将他的研究项目转化为一个展览,使学界外的公众也得以观看和了解相关的内容。”

  关于展览

  “设计改革:国际饭店与中国建筑1978—1990”由香港大学专攻建筑史与理论的副教授罗坤,以及UCCA助理策展人潘彦霖联合策划,由岳超和赵刚提供展览设计。

  关于策展人

设计改革:国际饭店与中国建筑1978-1990

  ▲罗坤(Cole Roskam)

  罗坤(Cole Roskam)是香港大学建筑系的副教授,专攻建筑史,拥有哈佛大学授予的艺术与建筑史硕士、博士学位;他的研究聚焦于建筑在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跨国互动、交流中所扮演的中介性角色。罗坤的文章刊载于《建筑史》(Architectural History)、《灰房间》(Grey Room)、《建筑教育期刊》(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北美建筑史学家学会期刊》(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chitectural Historians)等学术刊物中。罗坤近期完成著作《即兴的城市:上海的建筑与治外法权 1842—1937》(An Improvised City: Architecture and Extraterritoriality in Shanghai, 1842-1937)。目前,他正在研究中国在1972年至1990年间的建筑文化,并计划出版相关著作。罗坤的研究已获得富布赖特—海斯项目(Fulbright-Hays Program)、梅隆基金会/美国学术团体协会(Mellon Foundation/ACLS)、北美建筑史学家学会(Society of Architectural Historians)、哈佛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的支持。

设计改革:国际饭店与中国建筑1978-1990
展览现场
设计改革:国际饭店与中国建筑1978-1990
展览现场
设计改革:国际饭店与中国建筑1978-1990
展览现场
设计改革:国际饭店与中国建筑1978-1990
展览现场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收藏本站

主编信箱:shwbjb@zgzyw.com    联系电话:18701276487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4-2021 中國書畫網 CHINA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NET

扫一扫 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