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网 > 艺术市场 > 焦点 > 丘山烟雲——窦金庸画展

丘山烟雲——窦金庸画展

来源:中国书画网 作者:周晗

丘山烟雲——窦金庸画展

  主办单位: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

  学术支持:中国国家画院

  学术主持:王平

  协办单位:荣宝斋画院、浙江省现代水墨画研究院、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浙江省金华市美术家协会

  支持单位:深圳述古堂美术馆、浙江万象花卉股份有限公司、义乌市蝶妃化妆品有限公司、中投文化艺术集团有限公司

  展览时间:2017年5月27日至5月30日

  开幕时间:2017年5月27日(星期六) 15:00

  展览地点: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北京西三环北路54号)

  媒体支持:《文化参考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中国美术报》、《文艺报》、《光明日报》、《美术报》、《荣宝斋》、《国画家》、《品逸》、《国艺》、《收藏年鉴》、《西湖画报》、《中国美术市场报》、《潍坊日报》、央视网、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中国美术家网、中国国家画廊网、雅昌艺术网、荣宝斋在线、光明网、中国在线艺术网、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宝藏》栏目、中国网、新华网、网易、搜狐、腾讯网、乐视网、宝藏网、浙江艺术网、全球艺术网、藏家网、中国收藏网、凤凰书画网、中国书画艺术网、金融界、壹号收藏、精英汇艺术、中国艺术权力榜、中国书画网

丘山烟雲——窦金庸画展
窦金庸《清隐山亭论古今》 154x68cm2012年

  2017年5月27日(星期六)15:00,由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联合会主办,荣宝斋画院、浙江省现代水墨画研究院、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浙江省金华市美术家协会协办,由深圳述古堂美术馆、浙江万象花卉股份有限公司、义乌市蝶妃化妆品有限公司、中投文化艺术集团有限公司支持的“丘山烟雲——窦金庸画展”将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北京西三环北路54号)开幕。

  此次展览由中国国家画院作为学术支持、中国国家画院信息中心主任王平作为学术主持,将展出窦金庸近年来创作作品九十余幅。

  窦金庸的山水画雄浑敦厚,花鸟画清新淡逸,那一抹山、一弯水、一丛树,抑或一枝竹、一撮莲、一尾鱼,都体现出画家多年来积累的美学底蕴、娴熟的笔墨技法、个性化的传神意境,读来深有“山中岁月时来往,世外风云任卷舒”之感。

  窦金庸早年游学于程十发、陆俨少、钱君陶、方增先等名家之门,颇受诸位先生的赏识。陆俨少评其作品“放在精微”,程十发评其作品“山色苍茫,笔墨苍茫,金庸妙制,盖世无双”……除观摩名家创作,他自身也做了大量功课,参酌诸家,取法傅抱石、黄宾虹、石涛、八大等,及至宋人之谨严、元人之敦厚,日日临习,笔耕不辍;行走于中国大江南北,登山临水,自然的山川河流、花鸟虫鱼皆入眼帘,诉诸笔端,无一不是怡然天趣。他一路走来,心心念念,匠心格致,修练出一股恒定、果敢之气。

  画家酷爱墨荷,不惮其烦、一再大笔挥写墨荷。他用笔老辣潇洒,用墨用彩皆拿捏精准,且善于把控“笔断气不断”之意境。其下笔能浓浓淡淡、分分合合,展现亭亭墨荷之各式神采风致,又时作写意山水,于笔性墨法交融相映中挹其趣。窦金庸好用泼墨,用笔时笔笔相错、水墨淋漓、厚薄相宜,远山清透飘渺,近处扎实厚重,层次丰富分明。其故意经营的小空白随着笔与笔错落所留下,再在最亮的留白处点上最黑的焦墨,不仅可成就更加丰富的层次,还给画面增添灵气和透亮感。这些千变万化的细微笔墨,大大丰富了画面上单纯的艺术语言,可谓平中求奇。

  展览将持续至5月30日。

丘山烟雲——窦金庸画展

  窦金庸,原名金荣,号三悟斋主,江苏丹阳人。1992年进入金华书画院历任专职画师、院长助理、常务副院长,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浙江省现代水墨画研究院副院长、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厦门集美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金华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专业画家。

丘山烟雲——窦金庸画展

杨晓阳院长题字

丘山烟雲——窦金庸画展
窦金庸《江南春雨》47×89cm纸本水墨2015年

水墨淋漓风雅姿

——窦金庸中国画述评

  近处无风景,不是说风景不存在,而是因为太熟悉,所以司空见惯,熟视无睹。我做美术评论这么多年,最怵的是给熟悉的朋友写评论,因为大家太熟悉了,熟悉到一切都习以为常,反而不知从何写起。同时,因为是朋友,所以内心的期望无疑会高一些,而标准一拉高,优点、特点就很难显现来。相反,我们有时到美术馆看一个陌生人的画展,一下子就能抓住其特点、优点。美学里有一个现象叫“距离产生美感”,给朋友写评论,最为让人纠结的正是你很难找到合适的“距离”,而这个“距离”与客观有关,也与审美有关。去年底,金庸便把画集打样稿给我,我当初也是慨然应允写这个序,几次出差,我甚至都随身带着他的画册打样稿,想抓紧写完这篇序,但久拖不能交差,就是因为跟金庸太过熟悉,每每下决心坐到桌前,最后了还是白纸一张。或许,因为是给做为多年老朋友的金庸写序,我的思想变得不够单纯:一方面,标准总是放高;另一方面,又想寻找其优点和特点。于是,这样的写作就变成了难以完成的任务。

  回到最初,回到最单纯。我想这是我能够写这篇序言的基本。而最初是什么?最单纯又是什么?应该是金庸这个人本身,应该是他作品中最质朴的情怀。我想起我第一次翻阅此次画册的打样稿,那幅《水墨淋漓风雅姿》的画曾在第一时间就击倒了我,除了那幅画本身,就是这幅画的画题。这个画题是金庸对他自己和他的画的最好的概括。“水墨”“淋漓” “风雅”“姿”这几次字和词应该概括了他绘画语言的特点以及他绘画的审美追求和艺术特点,同时,也是他这个人生活状态的写照。金庸长得帅,不是一般帅,是很帅。他不是那种沧桑的成熟男,也不是奶油小生型,而是刚中见柔。长发美髯剑眉,却与肤白唇红丹凤眼搭配在一张脸上,既威武阳刚,又精致细腻。这样一个远观有气势,近看有气质的男人,生活中艺术家风度十足,为人随和,活得潇洒,饶有“风雅姿”。有一次,我们几个朋友聊天,说有他这个朋友真吃亏,他长得这么招蜂引蝶,走到哪里,我们只能当背景。我们自嘲,这哥们却自鸣得意,看来,对自己的帅,他也是相当自信的。不仅自信,他还喜欢显摆,装深沉、玩情调的照片没少拍,现在有了微信,朋友圈里老见他发自拍照,有一天,我点赞他的微信之余,调侃地写下了“过去人比画帅,现在画比人帅”的鉴定意见,他回我“哈哈,这句话要写进评论里”,我回“必须的”。现在,我不食言,把这句话抄在这里,不过,要说明的是,我当时虽有调侃他今天没有当年帅的意思,但事实上,今天虽然他是年过半百,但依然很帅,只不过,他的画这些年远远超过了当年,已不可同日而语了,“帅”得让人不禁刮目相看。

  年轻时的金庸,从江苏丹阳来到浙江金华,在印刷厂当了一名工人,当年能够有一份工作是多么幸运的事情,但如果沿着这条路走,今天的他可能早就下岗失业了。或许,因为印刷与美术多少有那么一点关系,所以让他的人生有机会拐了一个弯。这个弯太大了,应该是180°大转弯,他实现了他人生质的飞跃,他从工人华丽转身成为一名文人、一个艺术家。当然,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来自他一直的坚持和努力。当年他的同事可能想象不到那个帅气的小伙能走出这么“帅”的人生道路,是命运的安排,还是个人的努力?为什么与他一个环境下成长的其他人没有成为今天的他?人生没有假设,更不能倒带。如果人生能重新选择,金庸当年的同事,即便也能象他一样扛着金华火腿去敲开程十发、陆俨少、方增先等诸多名家的大门,是否最终也能象金庸一样步入艺术的殿堂呢?如果能,那又如何解释那些曾经过关斩将考进美术学院里的学子中,最终有好些人又选择了放弃艺术之路呢?

  金庸的艺术之路是在美术学院之外走出的一条独特的艺术生长之路。学艺之路是一个“技进乎道”的过程,技术需要指导和点拨,艺术更需要。如果说,古代文人画家是以师徒传授为主要学习途径,那现代美术主要是依靠学院培养。而金庸的路跟这二者显然不同,他是依托自学和拜访名家游学来逐步完善自己的。在20世纪80年代那个时代,这个有一份正式工作的年轻人,却坚持学习中国画,有这样的向上之心、尊艺之心让人想想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要知道,当时美术学院的中国画处于“中国画穷途末路”的争论和焦虑中,85新潮席卷全国,学子们纠结于求新求变。而金庸没有这些挣扎与纠结,他在文人画的艺术道路上走得坚定而愉快,他没有道路选择的问题,他的问题是如何提升自己的水平,如何追赶和超越自己认识的程、陆这些名家,如何达到他所喜爱的八大、石涛那样的艺术境界。他按照自己的兴趣去画,以自己的方式自我完善。现在看来,这样“放养”式发展成就了他的艺术。从宽度来看,他既能花鸟又能山水;从深度来看,他的笔墨出入石涛、八大、宾翁、陆老等诸多大家。2000年后,他有机会进南京艺术学院这所高等学府读研究生课程,较为系统地接受了中国画学院式教育,个人艺术面貌更为清晰,艺术语言也随之趋于成熟。这个个人面貌、个人语言,一言以蔽之,就是前面所说的“水墨淋漓风雅姿”。

  金庸中国画的“风雅姿”,是他将其唯美气质倾倒在他的中国画当中,与中国画讲格调、讲气韵的传统调和在一起,使得他的中国画自然散发出悠悠文气。

  “水墨淋漓”,是金庸中国画艺术语言的显著特点和艺术特点之一,他很重视文人画意义上的笔情墨趣,他的花鸟画承继明清以来大写意画的传统,尤其得力于石涛、八大,例如此次画集中收录的《水墨淋漓风雅姿》《倚栏风摇柄柄香》《清露拂朱》《随花逍遥》等,将大笔挥洒的泼墨与控制有度的勾勒结合起来,作品既粗犷又细腻,既有豪气,又有文气。而他近年的山水画,多画暮色苍茫中的浙南山水。作品《雨过山色青》《浙南山色》《晚钟》等,树石与山浑然一体,不明就里,只有一湾溪水、一条云带、一径带雨或一挂瀑布在暮霭中明亮起来。语言单纯,节奏却抑扬顿挫。石树与山的厚黑同精心的留白形成强烈的反差和对比,使画面透气空灵,从而呈现出勃勃生机的强烈视觉冲击力、震撼力。这与他这些年研究和吸收了黄宾虹与陆俨少的笔墨不无关系。

  应该说,金庸近期中国画,既追求力度,也追求韵味,可谓笔沉墨厚。黄宾虹先生曾说:“士夫之画,华滋浑厚,秀润天成,是为正宗。”金庸这是循着这样的笔墨之道上,坚定地走传统出新的道路。在当下艺术圈里,有人自然觉得笔墨是越新越好,“新”才能确立自己的艺术面目。而实际上新不等于高。笔墨是没有新旧之分的,艺术的形式也没有高低之分。新是历史的过程,美才是艺术质量的标志。金庸对传统文化有着明确的认识和坚守,他追求“骨法用笔”之“写”的高深韵味。他的点是缩短了的线,线是拉长了的点,即便是他基本绘画语言要素的那些短线条,也都以松散的状态布成了一个个坚实、牢固的块面。他的短线们,他的皴擦点染们,都被他以音符的形式汇聚到一起,跳跃沉浮,构成完整的节奏韵律,呈现出交响乐般的合奏。如今,他作品中“写”的意味在他的学识、功力的积淀下更显自由和畅达。

  具象生形,抽象生韵,笔墨是中国画艺术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用笔墨直接影响到画作的品味和格调。金庸好用泼墨,用笔时笔笔相错,水墨淋漓,厚薄相宜,远山清透飘渺,近处扎实厚重,层次丰富分明。虽说宿墨黑而无光,但其有易见笔触的特色,金庸将其加入画中,使黑中又多了个最黑的层次。同时干湿皴擦的协奏,也有助于最黑的墨色不至于突兀和孤立,又加之有浓淡墨色的勾勒,随退随进,虚实掩映。这虚与实的对比在其中国画中是极其重要的构成部分。金庸作画时,故意经营的小空白随着笔与笔错落所留下,再在最亮的留白处点上最黑的焦墨,不仅可成就更加丰富的层次,还给画面增添灵气和透亮感。这些千变万化的细微笔墨,大大丰富了画面上单纯的艺术语言,可谓平中求奇。金庸这时宛如一个太极高手,对阴阳动静把握得恰如其分,以和谐作为最后的宗旨。而“和谐”正是天地幻化的规律,更是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可以说,他的笔墨是他艺术修养的积累,是他艺术个性的记录,更是他有意识地对传统的延续。

  显然,今天金庸的中国画已然有了自己的面貌,但每一幅画的表情却各不相同。我看着他的画,经常会想到他画画的情景会是怎样,我似乎看到:有时,他是一个人坐在他的山里,静静地听风声、鸟声,感受流水流过、树叶拂过,甚或,完全地放空自己,彻底融入自然之中。有时,他是一个人自己卷起包袱,攀山越岭,让体肤受乏,忘却凡尘琐事……他千变万化的“表情”是从他感受中来,从造化中来。他平日留恋往返于真山水,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雄奇秀丽的大千世界,幻化成他笔底下的一幅幅淋漓洒脱的水墨画图。

  是以为序。

  甲午夏日于京华汇园

  王平

  (作者系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研究员、艺术信息研究中心主任)

  丘山烟雲——窦金庸画展
窦金庸《南园春雨》34×40cm纸本设色2016年
丘山烟雲——窦金庸画展
窦金庸《南园晴翠》46×34cm纸本水墨2016年
丘山烟雲——窦金庸画展
窦金庸《清风徐来之二》30×20cm纸本设色2015年
丘山烟雲——窦金庸画展
窦金庸《清风徐来之二》30×20cm纸本设色2015年
丘山烟雲——窦金庸画展
窦金庸《清明时节》69×48cm2014年
丘山烟雲——窦金庸画展
窦金庸《丘山烟雲之三》47×89cm纸本水墨2015年
丘山烟雲——窦金庸画展
窦金庸《水墨淋漓风雅姿之一》258×99cm纸本水墨2016年未标题全景图4
丘山烟雲——窦金庸画展
《泛舟云水间》 68×46cm2013年
丘山烟雲——窦金庸画展
《心随山色悠悠》69x46cm2011年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收藏本站

中国书画网主编信箱:dongshizhong@cydf.com 电话:010-806999906转2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号:京网文【2013】0344-083号 京ICP备090236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273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4-2015 北京艺宝网络文化有限公司

扫一扫 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