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象思维对石涛山水画的影响
来源:中国书画网 作者:马麟春 编辑:董世忠
象思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深深影响着中国文化。《周易》蕴含着丰富的象思维,可以分为观物取象、立象尽意、得意忘象三个层面。中国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深受中国哲学的影响。石涛是清初著名画家。以擅长山水画闻名于世。他的画论《苦瓜和尚画语录》和其题画诗清晰地展现了其山水画深受《周易》象思维的影响,认为“画者形天地万物”、“画者从于心者也”、“不似似之当下拜”。石涛山水画创作的这个过程与《周易》象思维的三个层面是一致的。
《周易》是中华文化之源,几千年来,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周易》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独具的象思维则是中国文化之所以造就出与西方文明不同的璀璨的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作为中华国粹的中国画长期遵循的便是中国文化的象思维模式,其中清初四僧之一——石涛的山水画便是一典型代表。
石涛(1642—1717年),清初著名的画家,本姓朱,名若极,字石涛,法名原济,别号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等。他是明皇族后裔,一生经历坎坷。国破家亡,削发为僧,遁入空门,从此浪迹天涯,云游四方,颠沛流离。早年游历名山大川,后居安徽宣城,又迁南京,晚年寓居扬州。石涛以其独到的画论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山水画艺术成为明末清初最具影响的画家。他作画因势造景,布局奇绝,意境翻新,笔情恣肆。淋漓洒脱,不拘小节,挥洒胸中郁勃之气。有《搜尽奇峰打草稿图》、《黄山八胜册》、《惠泉夜泛图》、《山水清音图》、《细雨虬松图》等作品传世。著有画论《苦瓜和尚画语录》(又名《画谱》),阐述了他对山水画的精到见解,对清代乃至现当代的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本文拟简单谈谈《周易》中的象思维对石涛山水画的影响。
一、观物取象:“画者形天地万物”
“象”字,本义为动物象。如《说文》释“象”:“南越大兽,长鼻牙,三年一乳。象耳牙四足尾之形。”后来指眼见之形象,如天、地、人以及万物之象。《系辞》就有“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象”字在后来的使用过程中,又引申为“意想”中的象。韩非子曾在《解老篇》中作过说明:“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按其图而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意想者,皆谓之象也。”这就是说,人们没有见到活象时,依象骨之形而推想活象的样子,“象”就是指“意想”中的象。后来,“象”又发展成为象征的意思。“象”字意义的演化,也正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国古代象思维的发展过程。正是这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思维和文化中的象思维,造就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璀璨文明。《周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其中就蕴含着丰富的象思维。“《周易》古经贯穿了象思维”,而“《易传·系辞》的观象系辞说是象思维的一次总结”。象思维包含观物取象、立象尽意、得意忘象三个层面。
观物取象,是指从具体事物的形象到观念中的形象,即卦爻符号确立的过程。《系辞》云: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现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现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
这里的“象”,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客观存在之物象。天地变化,四时更迭,万物生化,这就是所显现出来的、有形可见的“象”;一是卦爻象,卦爻之象是对客观万物之象的效法或模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系辞》云:“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正义》解释说:“《易》卦者,写万物之形象。”《周易尚氏学》说:“凡易辞无不从象生,……言万物虽多,而八卦无不像之也。”也就是说,《周易》就是讲卦象的,卦象是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内含客观内容的符号,是对客观自然之象的抽象,象征万事万物。正如林忠军教授所言:象是“指《周易》卦爻符号所象征的世界上各种事物及事物的属性、形态。”易卦“符号直接源于对世界万物的效法与模拟,整体地表达了世界的意义。”卦象是观物取象的结果,是对客观之象的仿效,故它具有一般符号的特征,即直观性、抽象性、象征性和摹拟性,这种独特的卦象之符号与万物之形象相似。但这种内含客观内容、与万物之形象相似的符号,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却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客观的具体的事物,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由具体事物的形象转换为抽象中的形象或观念中的形象,这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这种观物取象的思维方式是《周易》的重要思维方式,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方式之一,而绘画正是这样一种典型的观物取象的艺术。在中国绘画中。所谓观物。就是仔细观察大自然呈现在外的形态、特征;所谓取象,是以笔墨线条来表现这种自然界之形象。这种取象思维要求画家以客观自然界为基础,去进行创作,表现自然之象。南齐谢赫的“六法”中,就以“应物象形”作为评画标准之一。宋炳的《画山水序》也提出“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的主张。石涛山水画深受《周易》的影响,亦明显地表现出这种观物取象的思维特征,在《苦瓜和尚画语录》中石涛提出“夫画者,形天地万物者也”,认为画就是描绘天地万物形象的。而要准确描绘天地万物,就要仔细观察事物,观察生活。他在《苦瓜和尚画语录·山川章第八》中提出了对中国山水画有深远影响的“搜尽奇峰打草稿”,认为画家作画首先要观物写生,仔细观察自然,游尽名山大川,搜尽天下奇峰来积累山水画创作的素材,也就是应在充分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的本质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绘画创作。并认为“受与识,先受而后识也。……古今至明之士,藉其识而发其所受,知其受而发其所识”。强调画家要尊重自己对生活的直观感受,要把对生活、对世界的观察作为艺术之源,只有这样,才能真实地表现山川的面貌,即达到了艺术的真实性。才能“墨之溅笔也以灵,笔之运墨也以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