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网 > 艺术理论 > 艺术理论-首页 > 当下书法忧戚说略

当下书法忧戚说略

来源:中国书画网 作者:唐海波 编辑:董世忠

  当下书法忧戚说略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曦晖朗然。在快捷的讯息包围之中,人类生活的空间逐渐变成“无墙的博物馆”,处在其中,文化艺术民族性特征的显现程度,将是这个民族吸引观众的看点之一。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书法,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当中,与其他传统文化共同编织了华夏文明的光环。基于书法的独特性及深刻的文化意义,无疑是中华民族文化众多“看点”中的耀眼部分。维护书法艺术的尊严,对书法现实处境的关怀,以致唤起对民族文化精髓传承的“觉醒意识”是我们的责任。

  中国书法在近现代可以说是几经浮沉。二十世纪初,随着封建社会“入仕”科考制度的结束,汉字的书写技艺失去了重大的功用比例,毛笔字的使用价值在淡出历史舞台后,书法几乎成了旧文化遗老遗少消遣的“专利”,进入“纯艺术”的边缘。六十年代的一场政治运动,传统文化多受摧残,然而,书法却在“大字报”的抬爱下,得到复苏的大用场。善书者为“革命组织”所驱使拿起心爱的毛笔干着不一定“从心”的事;善学者,将“毛泽东体”、“郭沫若体”作为范本,“躲进小楼”临习(从中可以看出由书法的冷落而字帖的乏少),使书法跟着“运动”而运动起来了。或言书法是应“运”而生,亦不为过,这不能不说是文化史上的奇特现象。

  但是,究竟历史,并无奇特而言。中国书法本身就有着和中国思想史、文化史同样的年轮,并且根深蒂固地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中,是“本土”文化。我们现在不觉得其崇高,“只缘身在此山中”。

  若以中国书法得以大规模复兴论之,必谓当今之世。随着改革开放领域的逐步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文化生活的要求在物质生活日益康宁的前提下不断上升。中国的书画艺术,以最具民族性的优势,最具陶冶性情的艺术功效为人所重视。同时,书画市场的创立,使书画艺术品成为商业投资者继股票、房地产后的又一目标,为书画艺术注入了新的含义和生机。书画作品既是精神产品,同样也是物质产品。书画创作活动已不是文人书斋里的自娱自乐和孤芳自赏,它不仅给创作者和欣赏者以理想寄托,“从事者“也能从中获取报酬,这些都为书法艺术的弘扬与发展创下偌大空间。识者堪喜!

  面对这样的契机切不可忘记艺术的终极目的,切不可忘记中国书法的民族性。

当下书法忧戚说略

  目前,可以说是整个书法史上参与“书法行为”人数最多的时代,相应之下也是“书法家”最多的时候(人口比例的客观因素除外),本身对书法事业的发展无可厚非。可是,艺术品的创作融进商品意识,虽能为书法活动带来些许生机,也会给书法创作者带来急躁情绪和功利思想,成为单一的商品制造者。西方文化思想的涌入,容易导致现代价值观的艺术理念与传统道德观的艺术思维方式发生碰撞,使书法艺术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价值受到冲击而被漠视。芸芸之中,良莠并生,可有沉渣泛起之相乎?

  ——“伫马立就,下笔千言”概念模糊抽象空泛的经典诠释和品评,背离中国文化实际内涵的西方理论的窜用,使理论指导的机制性能靡弱无力,将参与者导入歧途;在鼓噪时代精神、提倡风格创新的喧嚣声中里,隐埋皆欲作“大”、欲为“开派鼻主”之居心,使书法成为获取个人利益的角逐品;无意识、无主题激越亢奋的创作行为,使汉字在湮渍中只余绰约的嶙峋瘦骨,几乎打碎了书法赖以凭借的汉字母体;个性与震撼力张扬的结果扭曲了“天人合一”的艺术精神;“书法家”的走穴,使书法的创作行为多少带有杂耍的意味,大“笔”如椽,连拖带拽,浴盆当墨池、淋漓尽“至”……,真可乐之极矣!藐视书法创作过程的严肃性及内涵的深刻性。由于主管部门疏于宏观控制,书法大奖赛纷踵踏至,巧立名目不乏商业行为。各种“书法家大辞典”五花八门,“书法家”头衔越来越高,世界级副主席、秘书长有之……协会冠名包天罗地,大而不可言状,以此“资历”招摇撞骗,“办学育人”,循环之性,焉能不恶!就正统中国书协所办展事而言,亦不乏频繁之举,以致参与人员实际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出道早、水平高、有影响的书家或不屑参与,或忙于其他,或参与不够重视,草率应付靠吃面子,作品有胆大枉“作”之瑕庇;大多参与者为“名”而战,难免探究评委心理,见风使舵,技术粗糙,作品雷同,障碍和局限了创作思维与性情的发挥;更有甚者,为参加某项展览,受商品意识的诱惑,以及计算机带来的“惰性”,把现代装饰美术的技能作用于书法,竟挖空心思以制作的手段,电脑集字,如拼“七巧板”,反复机械的演练,以入“国展”为目的,虚叨荣耀,奢谈创作感受;欲得当世名,谁惧臭与香!众相纷呈,不一而画。

  综观而论其后果,作品内涵浅薄,全然不顾书法离开技术就不能接近艺术之“道”,背离中国书法的“人文精神”。由此引发观赏者的恶感,使书家群体受到轻视,“书法”的概念在人们心中贬值,以致无市场,自行萎缩。深刻地讲:萎缩的并不仅是书法艺术本身,汉字赖以生存、民族文化赖以传承的土壤将随之荒漠化。识者堪忧!

当下书法忧戚说略

  当下,我们的书法创作层次仍处在传统与创新概念模糊状态下的焦灼之中,变革注定是带有欲望性质的遗弃,“创新”容易变成破坏的代名词。很容易错估自己的本事,泯灭对先祖的敬畏之心,欲与古圣先贤比肩而立,将“垃圾”充精品,搅拌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中。如不经意,更大的代价隐患逐渐显露,艺术面临的危险,应是民族文化面临的危机。识者堪忧!

  在上个世纪的一百年中,我们曾经多次为外邦烧掠的圆明园流泪!多次为故都北京古城被现代高耸的大厦包围而追悔莫及!为古民居、古庙——人文的、自然的宝贵财富失落的大代价而扼腕长叹——历史之不可再造!

  我们与外界的距离正缩小,可是与传统的距离正在增大,与真正意义的传统几成歧路之人。原因是疏远了自己的文化,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和所处的位置,使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血液,在血管“气段”的阻隔下难以续接,淌出的面临断流,本源面临凝滞。疏通是当务之急,割弃是昏庸之举。智者当识!

  对于中国书法的精髓,如能承继十之五六,上慰先哲,下贻子孙之功德莫大焉!就其经过严格旧式传统文化教育的沈尹默、白焦、沙孟海、陆维钊等诸前辈,于古籍妙墨穷其毕生精力以探究,尝自称晓知恨晚,遑论其他?扪心自问,我们有何德能,在中国书法这块古老却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刀耕火种”?面对浩瀚的文化财富,怎能不在几分心酸中体会列祖列宗的护佑之情。前辈积累的文化财富和大自然恩赐于生灵的山川河流,并不只是与我们这一辈,他们体恤人类有很强的繁衍能力,大自然会有千秋万代的子孙,我们有何德何能敢将先祖与自然的恩赐殆尽!

  不论忧喜,中国文化的博大厚重,就在于坚韧与包容,就在于每一时代不同情境的创造与反省。中国书法艺术始终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而存在,他荷负道德精神、文化财富承载传延的重任,创造了人类艺术在历史进程中的奇迹。林语堂先生说过:“中国书法的地位是世界艺术史上无足以与之匹敌者”。故此而言,必须把书法的意义,放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大氛围之中去分析,才能真正明了他的伟大所在。项穆言,书法上可正朝纲,下可教万民;德国汉学家雷德侯在《中国书法其审美底蕴和社会功能》一文中说:“中国人民的许多业绩之中,最惊人的成就可能是他们政治及文化传统的连贯性。两千多年以来直至我们这个世纪,中国保持着他的地理领域、政治和社会结构、语言和书写体系以及艺术传统。从社会学角度而论,这种连贯性通过权威的士大夫阶级的共性得到支持,在意识形态上,他们共有一套以儒家教义为中心的稳定不变的标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书法”。旁观者清,一言中的。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进程中,最值得骄傲的就是保持了民族文化传承的连续不断,其中汉字的连续可识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汉字以“六书”为造字基因占有绝对优势,而书法的功用最不容忽视。中国书法是汉字通过创作者思想情感、笔墨的艺术加工下产生的,不论怎样加工塑造,都要受汉字结构和可读性原则的制约。所以,对书法作品的欣赏,不能排除文字内容的辨识过程,停留在“纯”线条的鉴赏上。相反,对文字内容的领悟会延长欣赏者的伫留时间,增加欣赏时美感的深刻性,而文字在书法创作时注入了人文精神之后,就有了意象性。由于书法的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双重意义,历史上权威贵族文人士大夫的重视与喜爱,民间实用的繁衍,佛教经典的流布,大抵是书法不衰的机缘。书法得以始终承载着汉字的生成、发展,在每次汉字发生衍变被新字体所替代的本源字,并没有收到冷落而消亡,书法艺术成为新旧字体共生的土壤。比如(甲金篆隶楷……的演进过程),——中国书法以无穷的魅力呵护了汉字、呵护了历史与文化的传承。虽然我们的历史遥远,地域广大、方言众多,语言学家们所说的“时空随机漂移”现象,没能在我们的语言文字上发生,不管处在异域空间的语言交流,还是处于历史时间的典籍沟通,只要有汉字的叙述书写在表达,其义顿明。没有象好多使用拉丁文、希腊文语言的国家或民族,面对自己的历史典籍一派茫然!古埃及、巴比伦、古罗马即是实例。时间没能阻碍我们中华民族在历史的徜徉中与前人对话——从殷墟卜辞中体会先民的虔诚;从商鼎周尊的铭文里看到邦国的富庶与贵族的奢望;从秦汉简牍上了解政令的庄严与学术争鸣的激烈……。总之,历史没能让我们面对古文或今文不知从何读起。巍巍书法之功,何其大哉!

当下书法忧戚说略

  中国书法之所以能在民族历史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取决于有识之士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再发现中的不断创造与充实。一个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一定与这个民族的历史进程相辅相成。创造、保存、传承这三者似乎是人类文化永恒的主题。传统与创新应该是永不休止的文化进行过程,而不是昨天与今天的割裂。世界是进步的,时代精神是艺术家追求完美不衰竭的原动力。不断充实新的先进文化思想、新的审美趋向、新的艺术理念,是艺术家创造艺术产品的意志与营养。确切的说:继承并不是将自己困在“围城”里,僵化地寄生在历史的温床上,活在回忆中,等待腐朽。历史地看:中华民族文化生命旺盛之因,贵在吐纳与涵容。反之,所谓创新自然也不是单纯的另辟蹊径的威猛。对于承载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的汉字书法,更应该冷静地对待。

  处在全球科技、经济、文化相互撞击之中,西方经验及先进技术带来的经济发展的契机不容置否。从文化意义上分析,好像大大地营造了文化艺术的时代气息氛围,如从远处着眼,这种时代气息的氛围,能否会削弱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情?可否会“泯灭民族精神的再殖能力”?邵洛羊先生的一段话很值得回味:“一个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的体现,可以通过其对民族文化的态度来考察。”

  正因为中国书法艺术在民族文化中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是最能展示民族精神,传递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作为“文化人”行列中的“书法家”,很自然地被推到了复兴民族传统文化的前沿,传承与发展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当代书法家的肩上。可是我们毕竟对“母乳”吮吸的太少,显得嬴弱。但是,只要我们不泯民族精神,才会在“博物馆”中,将“本乡本土”滤淋千年的“特产”——中国书法,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和文化意义说明清楚,才会使“亮点”的光芒更久远……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收藏本站

主编信箱:shwbjb@zgzyw.com    联系电话:18701276487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4-2021 中國書畫網 CHINA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NET

扫一扫 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