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五代杨凝式法书
来源:《文物》1962年6期 作者:郑珉中
少师《神仙起居法》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历代法书中,有两件杨凝式的作品,一件是《神仙起居法》,一件是《夏热帖》。《神仙起居法》是历代艺术馆的重要陈列品之一,每逢重大节日期间,和其他珍贵书画一起展出;《夏热帖》则一年一度的在历代法书展览中展出。这两件墨迹虽然都是草书,但却具有不同的风格和笔趣,表现了杨凝式在书法艺术上的高度成就。
杨凝式的名字在我国古代名书家中,没有唐宋名家那样响亮,其原因是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太少了,所以在北宋以后,一般人对他就逐渐的陌生了。
流传下来的杨凝式的字,原来就是寥寥可数的。早在北宋时期,见于米芾《书史》的有薛绍彭家的正书,王晋卿宗的《大仙帖》,刘泾家的小字,王仲玉家的黄麻纸本小字,张直卿家的几件真行书,以及米芾自己收藏的小字五言诗一首。见于《宣和书谱》的有草书《古意帖》,正书《韭花帖》,行书《乞米帖》。见于《游宦纪闻》的有奠定智大师诗二首,寄惠才大师左郞中诗三首,家问二帖及《判完契》五十馀字。其后,在元朝周密的《云烟过眼录》中有赵与勤家的《三住铭》、杂诗、《珊瑚帖》,张可与家的《千文》,谢弈修家的手札。见于这些纪录中的十多件法书,仅有《韭花帖》流传了下来,其馀都不知逍下落了。今天能够看到的杨凝式法书,只有《神仙起居法》、《夏热帖》、《卢鸿草堂图》后的一段题跋和《韭花帖》四件墨迹。此外,在《汝帖》中还有“云驰月晕,花行岸移”八字。
杨凝式的法书何以这样的少?据《洛阳搢绅旧闻记》所载:“少师于两京寺观壁上书札甚多,人闻所收,真迹绝少。”北宋王钦若在《夏热帖》题跋中记:“公素不喜作尺牍,后人罕能见之。”可见杨凝式因为喜欢在墙壁上作书而不爱在纸上写字,所以在北宋时期他的片纸只字就已非常难见了。
杨凝式题壁的数量从文献上来看,确乎是非常可观的。《旧五代史》载:“洛川寺观蓝墙粉壁之上题记殆徧。”陈思的《书小史》卷十称:“洛人得凝式真迹,夸诩以为希世珍,西洛寺观二百馀所,题写几遍。”只此两则纪录,已足见当时杨凝式的题壁是异常之多的。可惜在五代至北宋短短的时间内,因遭受战争的摧残与洪水的破坏,致寺观倾颓,题壁尽毁,使一代的巨作归于消亡,而留在卷轴上的墨迹无多,后人不可能得到更多的墨迹来进行学习研究,这不能说不是我国书法艺术上的巨大损失。
洛阳寺观壁上杨凝式的题字,在北宋时期还保留着一部分。据张世南《游宦纪闻》载:“有洛阳风景四绝句诗,……真迹今在西都唐故大圣寺胜果院东壁,字画尚完。”“广爱寺西禅院……两壁,行草大小甚多,真迹今存,但多漫暗。”“天宫寺题名,真迹今在此寺东序题维摩诘后。”又“天宫寺题壁,论维摩经等语……今在此寺东序。”“长寿寺华岩东壁题名……又题院似禅心静,花如觉性圆等二诗。”这些题壁给宋人的影响很大。尽管记载中对每堵墙壁的题字缺乏具体的叙述,伹从另外的记载里,仍可了解到一个梗概。《候鲭录》载:“李建中诗云,杉松倒涧雪霜乾,屋壁瀑麝煤风雨寒。我亦平生有书癖,一回入寺一回看。”《洛阳搢绅旧闻记》载:“故冯瀛王次子少尝于寺壁留题曰:‘少师真迹满僧居,只恐锺王也不如。为报远公须爱惜,此书书后更无书。”黄庭坚在跋王立之诸家书中说:“余曩到洛师,遍观僧壁间杨少师书,无不造微入妙,当与吴生画为洛中二绝。”【1】虽然当时仅有少数题壁存在,通过这些品评,仍可想见杨凝式题壁书是极其精湛髙妙的。
古人写字,非常讲究笔法,对于指、腕、臂的运用十分重视,所以提出“拨镫”、“悬臂”的方法。只有以这个方法来运笔,才能写出中锋的笔划,才能表现出沉着舒畅的笔趣与顿挫自如的效果。但臂肘悬空笔下极不易稳,倘没有付出坚苦的努力,有深厚的工夫,是很难作到的。“拨镫”、“悬臂”的方法已经很难掌握,而要昂头挺胸,奋臂举笔,在墙上作书,就更加不容易了。《洛阳搢绅旧闻记》记载了杨凝式题壁的情况:“院僧有少师未留题咏之处,必先粉饰其壁,洁其下。俟其至,若入院,见壁上光洁可爱,即箕踞顾视,似若发狂,引笔挥洒且吟且书,笔与神会,书其壁尽方罢,略无倦怠之色。”这则纪录,生动的写出了杨凝式题壁时的神情。通过简短的叙述,使人仿佛看到笔趣流畅,气势磅礴的杨凝式的题字,从而对李诗、黄跋的品评可以得到更进一步的体会。
杨凝式对于草、真、行各体书,都很擅长,但最为突出的是他的草书,因此,留传下来的四件墨迹,当以《神仙起居法》、《夏热帖》为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两件墨迹突出的表现了杨凝式的独特风格。
凡是懂得书法的人,都承认杨凝式是学习颜柳的,他的字是从颜柳脱化出来的。或者具体一些说,他的宇还其有某些颜柳的笔趣。前人对此已经有过精辟的论断,米芾在《书史》上说:“杨凝式草书,天真烂漫,纵逸类颜鲁公《争坐位帖》。”苏轼在扬氏所藏欧蔡书一跋中说:“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馀,不为时势所汨没者。”【2】根据上述的分析,杨凝式除学习颜柳二家,得其笔力和气势之外,并且并不仅仅局限于颜柳,而且还得二王之馀。黄庭竖还认为杨凝式以遗貌取神的方法学《兰亭》是非常成功的。他极力称赞杨凝式学习古人的这种态度,写了“俗书喜作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的诗句。【3】苏、黄、米三家对杨凝式的认识是很深刻的。
杨凝式在书法艺术上的创造性,突出的表现在他的结字方法上。清代书家包世臣分析得最为详尽,他在《安吴论书答熙载九问》中说:“……望之如狂草,不辨一字,细心求之,则真行相参耳。以真行联缀成册,而使人望为狂草,此其破削之神也(按破削即破方为圆,削繁成简)。盖少师结字善移部位,自二王以至颜柳之旧势,皆以展蹙变之。故按其点划如真行,相其气势则狂草。”可知,把古人楷书、行书的结字部位,用分合的方法加以处理,并将它互相连接起来,是杨凝式创造独待风格的具体所在。这种处理结字的方法,在书法上是一种大胆的尝试。根据包世臣的分析,再来欣赏《神仙起居法》和《夏热帖》就易于领会了。
由于杨凝式的成就很髙,因而他的字对后世书家的影响很大。特别在北宋时期,像李建中、苏轼、黄庭坚、米芾、王安石都会把他的字作为典型来学习,【4】并且采取了“由颜柳入手上追二王”这样一个学习传统的道铬。在黄庭坚的草书与米芾的行书中,偶然还可以见到一些杨凝式的意趣。可见在唐宋书法之间,杨凝式是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因而成为我国书法艺术史上,不可泯灭的大书家。当然,对于杨凝式的字,也会有个别的否定性的评论。黄庭坚在跋法帖中,纪录了北宋一些人的意见。他说:“颜鲁公,今人随俗,多尊尙之。少师书,口称善而腹非也。”他接着批判了这种人是不懂得字的:“欲晓杨氏书,当如九方皋相马,遗其玄黄牝牡乃得之。”【5】就是说不能以姿媚的形式来看杨凝式的法书。清代杨宾,说杨凝式的字“无足取”,有“毡裘气”,并将苏、黄诸家的评论一齐抹煞,认为出于“阿其所好,非千秋公论”。【6】而元朝的赵孟頫说:“杨景度书,出于人知见之表,自非深于书者不能识也。”【7】看来杨宾的见解,只不过代表他个人的偏见罢了!
《神仙起居法》,是八行草书,记述着古代的按摩口诀。卷尾有米友仁题跋,楷书释文一通,张孝思、商挺题跋各一。卷上有赵构、贾似道、赵孟頫等人的藏印一百二十一方。曾见于《铁网珊瑚》、《清河书画舫》、《米庵鉴古诗》、《容台集》、《清秘藏》、《大瓢偶笔》、《石渠宝笈》、《西清箚记》等书,曾收入《停云馆法帖》中。根据《清河书画舫》与《清秘藏》的记述,楷书释文为宋高宗赵构所作,从用笔上看,也确似赵构的书法。
少师《夏热帖》
《夏热帖》,为八行草书尺牍,卷尾有王钦若、鲜于枢、赵孟頫及张照的题跋。在前隔水上,有清高宗弘历书释文。卷上有赵孟頫、项元汴、曹溶、纳兰容若等人的藏印一百三十九方。曾见于《珊瑚网书跋》、《式古堂书画汇考》、《平生壮观》、《石渠宝笈初编》等书。并收入《三希堂法帖》。
至子杨凝式的为人,前人是一槪肯定的,宋黄长睿曾为杨凝式写过一篇传,他在最后的赞中说:“唐李不纲,朱晃乘时盗国,……六臣奉玺绂骏奔,畀之惟恐居后。而凝式乃能谏父,以千载史笔为耻,因兹阳狂,弗与世网,优游卒岁,……世徒知其阳狂可笑,而不知其所以狂。徒知其墨妙可传,而不言其挺挺风烈如此。”【8】黄长睿从谏父着眼,认为杨凝式佯狂的目的,是为了“弗与世网,优游卒岁”,因而肯定杨凝式的为人是“挺挺风烈”。这种看法,不能认为是全面的。杨凝式在唐末昭宗时登进士,官至秘书郞直史馆。在后梁官集贤殿直学士。在后唐,历任右常侍,工都、户部、兵部侍郞。后晋时任太子宾客,礼部尙书。后汉时为少傅、少师、右仆射。到后周为左仆射,卒时为太子太保。可以说他是历仕五代,直上青云。怎么能说他是“弗与世网,优游卒岁”呢?固然,他曾不止一次的退居林下,但从他一生的经历来看,不作官的时间是很短的。他为什么要以发疯来达到离职的目的?从历史的纪录上也可以找到一些线索。《旧五代史》载:“清泰初,迁兵部侍郞。唐末帝按兵于怀覃,凝式在扈从之列,颇以心恙喧哗于军砦。末帝以其才名,优容之,诏遣归洛。”“乾祐中历少傅、少师。太组总兵,凝式候于军门,且以年老,不能任戎事上诉。太祖特为奏免之。”看来避开不利的时机,保全自己,然后再出来作宫,怕就是他退职和佯狂的目的吧!
当唐哀帝被迫禅位之后,使杨凝式父杨涉奉玺册给朱温时,杨凝式向他父亲说:“大人为宰相,而国家至此,不能谓之无过。而更手持天子印绶以付他人,保富贵,其如千载之后云云何!其宜辞免之。”【9】这一点,在当时的情况下,他是具有一定的正义感的。但是由于畏惧朱温知道而加以残害,于是即日佯狂,以装疯来保全自己。以后历经五代,作了大官,这怎么能说他是“挺挺风烈”呢?
少师《韭花帖》
杨凝式在书法艺术史上有贡献,是一个不能泯灭的大书家,这是客观存在的。他的人品,是“早有证羊之直,而不能自安于义命”这也是客观存在的。【10】因此,不能因为字写得好,就笼统的肯定他的为人。却也不因为他是这样一个人,就连他在书法艺术上的作用也一齐抹煞棹。我们今天对待古人,最好还是两者都不偏废吧!
文献上说:杨凝式字景度,华阴人,身材瘦小而精神充沛。别号很多,有癸巳人、杨虚白、希维居士、关西老农、弘农人等。
卢鸿草堂图题跋为八行行书,见卢鸿草堂图后,【11】故宫博物院所藏,现被蒋介石匪帮劫往台湾。
《韭花帖》为楷书手札,《宣和书谱》著录,原为清宫旧藏,曾收入《三希堂法帖》中。在溥仪未出宫前,以赏溥杰为名同其他珍贵书画一起盗运出宫。在日本投降后,和其他珍贵书画一齐在东北散失,复经辗转流传,现在无锡。闻传世《韭花帖》共有三本,以此本最古,而精神最足,但很可能是双钩廓填本。
(《文物》1962年第6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见山谷题跋。
【2】见东坡题跋。
【3】见黄山谷《豫章别集》。
【4】见《书史》、《山谷题跋》、《蔡宽夫诗话》。《真迹目录》、《刘墉论书绝句》、《安吴论书》、《初月楼论书随笔》。
【6】见《大瓢偶笔》。
【7】见《夏热帖》后。
【8】见《游宦纪闻》。
【9】见《旧五代史》卷一二八〈杨凝式传〉注。
【10】见卢鸿《草堂图》后周必大跋语。
【11】见故宫博物院出版《卢鸿草堂十志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