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网 > 艺术理论 > 艺术理论-首页 > 李虹霖:刘勃舒在中国画变革中的历史贡献

李虹霖:刘勃舒在中国画变革中的历史贡献

来源:中国书画网 作者:编辑:中国书画网编辑部


      “守正创新”指坚守正道,在坚持历史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创立或创造新的东西。文艺领域的“守正创新”主要是指在坚守本民族文化审美特质和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创造出不同于前人的新内容、新形式、新技巧、新风格。创新是一种改革,也是一种突破,它可以为人们打开新的思想艺术空间,可以让人们获得新的表述方式,可以让人们在一个新的坐标系上重新认识和思考世界、艺术与自我。创新是极为艰难的,故而“创新”是极为可贵的。每个时代都需要能坚守正道、推陈出新、引领风气之先的艺术家。站在新时代的起点,我们回望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可以发现,刘勃舒与多位先生前辈一起在推动中国画时代变革,推动中国画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促进中国画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引领着中国画家们在继往开来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清末以来,以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等为代表的文人大写意花鸟画;以王梦白、王雪涛等为代表的兼工带写的花鸟画;以于非闇、陈之佛、刘奎龄等为代表的工笔重彩花鸟画,以徐悲鸿、林风眠、高剑父、高奇峰等为代表的融合中西绘画为主要特征的花鸟画,它们在各自的艺术领域里有了突破性的成就。然而,当历史的车轮来到二十与二十一世纪之交,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带来的包括科技、经济、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潮流中,新生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以及审美主体的习惯与感觉方位,与也给予中国画以前所未见的发展机遇。对花鸟画艺术及其创作而言,除了用包含古典文学、古典哲学、古典美学所赋予的丰富而深层的内蕴去理解、欣赏、评判和之外,还应该与文化艺术的现代化发展的需求相适应。新时期的大潮需要新的美学架构,需要新的内容与形式,需要能够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的艺术创作。

李虹霖:刘勃舒在中国画变革中的历史贡献
刘文江《刘勃舒先生像》 2021年

      刘勃舒,江西永新人,是当代著名艺术家。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画研究院(现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协副主席,全国美展中国画组主任评审委员,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中国美协顾问、中国国家画院名誉院长。
 
      刘勃舒师出徐悲鸿先生门下,在素描、写生,以及人物、鞍马、花鸟等方面皆有深厚造诣,尤以画马著名。其早年创作实践多重大历史题材、生产建设的作品。如《套马》(1955年)、《大青山上的骑兵》(1959后)、《公社的马》(1963年)、《亲密战友》(1977年)等。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二十与二十一世纪之交,刘勃舒创作了大量表现马题材的作品,如《春风梳柳展翅抒怀》、《自在》等,强调写意、即兴、动态。他笔下的骏马极富个人特色,多以草书笔法入画,线条秀劲率性,墨韵生动丰富,意境自由奔放,洋溢着一股“天地悠悠任尔行”的无拘无束,写意十足,广开新貌,有“勃舒马”之誉。

李虹霖:刘勃舒在中国画变革中的历史贡献
刘勃舒《套马》 98cm×228cm 1955年 国家博物馆收藏

      刘勃舒曾坦言:“画马是艺术,更是文化。在中国艺术史上,众多充满智慧的艺术家,留下了不可胜数的以马为题材的佳作。研究画马,其实也是研究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是研究传统。马是勇猛的化身,代表着勇往直前的奋进精神。所以,我们在画马的同时,必须树立民族自信心,重塑新的审美理想,要有追求真善美的崇高信念,以民族兴旺、国家强大为已任,时刻不能忘记作为艺术家的社会职责和历史使命,注重思想境界和艺术修养的提高,激活自身的艺术创造力,与时俱进,紧贴时代,大胆挥洒,创作出体现时代精神和为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力作。”由此可见,以马为题材进行创作,是刘勃舒在特定历史时期,在重新思考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以及中国画如何在现代化的时代语境中生存发展诸问题之后的主动的选择。

李虹霖:刘勃舒在中国画变革中的历史贡献
刘勃舒《人欢畜旺年丰》年画 1963年 93×143cm 中国美术馆藏

      中国艺术史,以马为题材的艺术创作源远流长,鞍马画家亦多如繁星,唐代的曹霸、韩干、韦偃,宋代的李公麟,元代的赵氏父子、龚开,清郎世宁、王致诚等等。大体而言,早期画马多强调雄壮之体格,健劲之筋肉,以展现雄健阳刚之前。宋元时期,追求雅淡清逸之趣,画马多喜文雅清逸之态。明清以来,西洋画师来华,以西洋透视和明暗法结合中国笔墨颜料和纸绢作画,创作出追求细腻逼真的质感和体量感的新风貌。民国以来,徐悲鸿先生以西方写实手法和中国传统写意手法的巧妙结合,开辟了大写意没骨笔法画马的新路径,在中国近代美术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李虹霖:刘勃舒在中国画变革中的历史贡献
刘勃舒《大青山的骑兵》1959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作为徐悲鸿的学生,刘勃舒并未盲目模仿徐先生的画风,而是大胆地在笔墨技法、构图造型和艺术境界等方面进行了变革与突破。其笔下,意象的造型,夸张松活、变化灵动;不拘泥于条框、看似无序实则有序的马的骨胳结构,独到的、以草书笔法为根基的,富有节奏、韵律、情感与张力的笔墨语言,应合了马的动态,笔墨与造型完美结合。构图则取势新颖,尤其是竖幅作品,自下而上层层叠加累积的布局安排,突出了整体连贯之势,让人耳目一新。整幅画面呈现出自信自强、勇往直前、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面貌。

李虹霖:刘勃舒在中国画变革中的历史贡献
刘勃舒《奋蹄》 纸本水墨 210cm×90cm 1982年

      以草书笔法画马,是刘勃舒在经过深思熟虑及多方实践后的选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画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瓶颈,出现了“跨界”吸收其他画种为多,在传统基础上出新较少;工细描画为多,写意提炼少;为树立个人图式而刻意强化视觉冲击较多,注重内蕴内美不足;在客体造型下功夫较多,发挥主体“迁想妙得”较少等的现象。加之“85’新潮”之后,对中国画的各种声讨不绝于耳,中国画“穷途末路”、“笔墨等于零”等论争也在一定程度上混乱评价标准,动摇了当时不少青年艺术家的意志。

李虹霖:刘勃舒在中国画变革中的历史贡献
刘勃舒《良驹》 66x60cm 1988年

      面对这些困境,刘勃舒一方面坚持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独特风格,求根求源,寻古探真;另一方面,不断地探索中国画现代化转型之路。中国画以线造型为主,自古多用线勾勒马的关节以表现出马的形态与运动,在画法上以工笔为主。刘勃舒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出以大写意的草书线条突出马的关节、肌肉的节律运动,借助于马的骨关节与肌肉的力量感来表现运动,并通过激扬的线条来营造出骏马跃动、奔腾、嘶鸣时的气势与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国画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表面上是造型,实际上贯穿了意境、笔墨(设色)和图式。刘勃舒的鞍马题材绘画显示了传统底蕴与功力,又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描法、皴法、墨法和构图;即颇具现代形式感,又依然具有浓郁的中国味,新鲜隽永又洋溢着民族特性的风神——这是寓于作品中的与民族心里结构相符合的一种民族精神、民族品格。

李虹霖:刘勃舒在中国画变革中的历史贡献
刘勃舒《暖风》 68x68cm 1992年

      刘勃舒笔下的马显示了自由奔放、积极进取、勇于拼搏创新的现代精神。刘勃舒在画马上的变革,不单单是造型、笔墨的变革,也代表了时代发展的趋势,反映了时代审美需求的变迁,也可以说引领了时代的潮流。刘勃舒继承和发扬了写意的传统,以写意观念、写意笔墨消化西画的写实技巧,他的创作呈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感”与“现代性”。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刘勃舒笔下的骏马已成为中国特色的现当代艺术的标志性符号。刘勃舒的创作也显示了中国画家在世界文化背景上开拓思维并寻求中国画现代形态方面的努力。坚守传统,但不是固执于表面的形式,继承中国文化艺术中的本质精神,将传统的笔墨语言、结构张力、意象意境融入现代生活与现代形式美感,方能最终达到新的内容与形式的完善结合,现代的形式与中国艺术传统风神的和谐统一。

李虹霖:刘勃舒在中国画变革中的历史贡献
刘勃舒《春风梳柳展翅抒怀》纸本设色 95cm×350cm 2011年

      改革开放后,刘勃舒被推上领导岗位,先后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画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的前身)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全国美展中国画组主侨评审委员等职,不仅要重视自身建设,同时还要着眼全局。这时,恰逢世纪之交,在中西文化的不断碰撞过程中,中国美术面临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的关键时期,思潮汹涌,出现了“85’新潮”、中国画“穷途末路”、“笔墨等于零”等现象、问题和论争。作为20世纪第三次大论争,其中的一系列问题关涉中国画发展的前途,也关涉到中国研究院能不能走下去,如何走下去。
 
      刘勃舒从全局出发,做了大量工作。

李虹霖:刘勃舒在中国画变革中的历史贡献
刘勃舒《饮马》92x180cm 2012年 中国国家画院藏  局部

      一方面,他组织了多次中国画研讨会,邀请全国各地的画家、理论家就中国画的重要性及相关议题反复展览深入讨论,中国画坛的探索气氛空前活跃起来。
 
      另一方面,他强调要从文化和历史的高度上去考察、认识和研究中国画的传承和发展。“文化的传统在于继承,文化的生命在于创新。”作为世界性的艺术,中国画应首先具有自己民族的特色,体现自己民族的性格特征,这样才有可能立足于世界艺术之林。作为中国画家,应该好好地研究中国,了解中国,中国广袤的大地是中国画生长的最佳土壤。也应该在继承传统上,结合时代审美的变化,有个人的新创造。同时,也要清醒的认识到,西方艺术的现代创新之路值得我们研究,其中某些观念和技巧可以适当借鉴,中国画家应以平和、镇定的心态对待之,关注、吸收、利用新信息媒介丰富艺术创造手段的一些新成果,为我所用。但西方艺术中反传统的激进思想和一些违背艺术规律的实践,不应该成为我们学习的范本,中国画的现代转型应该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以传统文化核心价值为根基,从现实社会人们审美需求出发,参照国际视野,探求自己的前行之路。

 李虹霖:刘勃舒在中国画变革中的历史贡献
刘勃舒《雄风万里奔腾急》 173x70cm 2012年

      同时,刘勃舒毅然承担起“承上启下”的工作。他关心中国画的继承和发展,把一些著名老画家请进画院,管吃管住,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创作、休息的环境;并且经常与他们进行研讨,注意理论的导向。他爱才若渴,不分学历高低,职位贵贱,只要发现人才,必推荐之、培养之;他还创办国画进修班,为青年提供深造机会。刘勃舒强调,中国画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对人才的发现和培养。他经常邀请青年画聊天谈艺。每次观看画展或翻看画册时,他总会把有水平、有才气的作者记录下来,倍加关注,全力帮助、推荐、提掖。刘勃舒也时常教导青年艺术家,与老一辈画家们为住所衣食奔波劳碌相比,目前的社会环境是最适合于艺术家创作并应该多出精品的时期。之所以没有取得应有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浮躁心态的干扰。所以,他号召艺术家们要以健康的心态投入到创作中,要学习运用辩证的思维从时代生活中寻找灵感,抓住时代最强音,创作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增强民族自信心的中国画精品。
 
      此外,刘勃舒坦言:“有人说同行是冤家,但我却更希望各艺术流派、各年龄层次都能涌现出好的艺术家、好的作品。一项大的事业往往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它需要艺术家特别是一些已经有一定成就的艺术家能购将自己的心态摆平、摆开,甚至牺牲自己,这样才能有利于艺术的发展”。这种从全局出发的,真诚、宽厚的态度,高尚的人格着实是难能可贵的。

李虹霖:刘勃舒在中国画变革中的历史贡献
刘勃舒《饮马》92x180cm 2012年 中国国家画院藏

      综上,刘勃舒的艺术创作与时代紧密联系,他终坚持守正创新,坚持扎根于民族传统,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他的艺术创作显示了自由奔放,勇于拼搏创造的现代精神,体现出在变革与开新中应有的文化自信。他继承和弘扬了中华美学精神,以写意观念、写意笔墨消化西方的技巧和观念,并且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他的创作发展了中国特色的“现代感”与“现代性”,成为中国特色现当代艺术的开拓者与奠基者。刘勃舒主持美术学院和画院工作以来,为推动当代中国画的创作和研究呕心沥血,并与多位先生前辈们在推动中国画的变革与创新,推动中国画的持续健康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中国力量,促进中国画走向世界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收藏本站

主编信箱:shwbjb@zgzyw.com    联系电话:18701276487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4-2021 中國書畫網 CHINA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NET

扫一扫 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