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网 > 艺术理论 > 艺术理论-首页 > 中国画招考该不该考中国画?

中国画招考该不该考中国画?

来源:美术报等 作者:叶芳芳、彭德、徐恒、陈

      随着“宋韵今辉”艺术大展的火热展出,一场有关“两宋绘画与当代中国画教学”的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拉开帷幕。中国画学科在全国高等美术教育格局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有关中国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再次被提及。
 
      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院长牛克诚的一则“关于优化高校中国画专业招考方式及科目设置”的提案,也引来诸多中国画教师的关注与热议。

中国画招考该不该考中国画?

      目前,代表我国高等美术教育最高水准的“八大美院”的中国画专业招考,仅中国美术学院的中国画专业采取毛笔笔墨考法其余院校几乎均为以素描、色彩、速写等科目为主的西画考法。在八大美术院校之外,全国其他大大小小的二本、专科美术院校或综合、专科院校下的二级美术学院或美术系数以千计,它们的入学考试科目就一律为素描、色彩与速写。
 
      对西方绘画传统的借鉴和学习,在中国画教学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其中一些弊端和问题制约和影响着中国画的教学。
 
       “有的学生因考前接受的是素描和色彩的专业训练,完全没有中国画和书法基础,甚至从未拿过毛笔,只能从如何拿笔开始一点点教,帮助他们培养中国画的造型观念和笔墨感觉”,无疑,这给中国画教学的开展带来较大的挑战与难度。

中国画招考该不该考中国画?
潘天寿《雨后千山铁铸成》89.5×45.6cm 1961年作 中国美术馆藏

      我们不禁要发问:为何中国画招考不考中国画?
 
      招考不仅牵动着万千考生与家庭的心,更切实影响着一代人的命运,乃至一个行业的未来。它的意义大抵是选拔出文化视野宽广、专业能力全面的学生进入美术类院校或综合类院校的美术专业,将其培养成德才兼备、艺理双修的艺术新生力量,由此艺术之路薪火相传,绵延不尽。
 
      在新文科背景下的今天,如何完善中国画课题体系建设,促使高校中国画人才培养迈上新台阶,是摆在教育部门、学校、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中国画讲求意境营造,在人物、山水、花鸟的分画科教学中,除了注重笔墨技巧与造型能力训练外,更需要强调文学、历史、哲学、美学等人文素养的提升,着重“技”向“艺”,“画匠”向“画家”的培养。笔墨当随时代,我们期盼通过招考方式的科学优化与调整,让考生从应试培训中解放出来,真正回归考生的本心与教育的初心。
 
      兹遴选几篇相关言论与读者共同思考。

    中国画专业招考“考什么”、“怎么考”和“如何准备”     
彭德(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系主任)

      对于牛克诚先生提出“优化高校中国画专业招考方式及科目设置”的提案,我完全赞成。我就中国画专业招考“考什么”、“怎么考”和“如何准备”这三个层次的问题谈谈个人不成熟的观点。
 
      进入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学习是很多考生的梦想。作为能走过这一“窄门”的国画花鸟专业的幸运儿,回顾一下2000年前后招考方式的改变。
 
      2000年开始,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招生由以前的隔年招变为年年招,花鸟画专业考试科目减少了两门,招生名额增加了,是实现扩招的第一年。但是对考生的绘画基础以及综合文化素养的要求更加严格了。以花鸟画专业为例,2000年以前考写生和素描,而这两门造型基础科目被取消后,很多考生在这方面花的精力随之减少,甚至不去接触,尤其写生这一环节的缺失,不仅导致入学后专业课写生基础薄弱,而且直接影响到工笔画创作考试中的造型基础。写生这门课是花鸟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尤其是画工笔的同学不能光靠背几个构图去简单应考,平时应该把白描写生作为常规项目去训练,可以在室内画插花,也可以去室外体验场景写生。在写生过程中熟练掌握构图章法、疏密穿插以及空白的运用。
 
      如何根据中国画的专业特点改变这一现状?可设专业写生、专业创作、书法等科目,以考测考生中国画的写生观察能力、创作表达能力以及书法基本功,个别专业还可以加试古汉语等科目。
 
      而科目设置的调整会不会导致考生的无所适从,根据个人多年来从事中国画教学的经验,我认为考生只要逐步关注以下两个方面的训练,完全可以胜任接下来的挑战:
 
      一、注意加强笔墨技法的学习。中国画主要以“笔线”造型,即历来所谓的“笔墨”、“线条”。初学者要懂得线条的性能、特点。中国画的线条,以中国特制的毛笔书写而成。西洋画也用毛笔作画,有时也用线条造型,但它的特点在于以明暗、色彩为主,单以“线条”而言,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变化就有的十八种类型(即“十八描”),其中有些程式被运用到花鸟、山水画中。陈老莲的工笔花鸟画常以高古游丝描画梅花瓣,以铁线描画枝干。清代任伯年双钩花鸟的线条常用钉头鼠尾描、挺劲有力。虚谷的梅花出枝等,每每奔放不羁,杂乱中见条理,这是取柴笔描法。以上几家不仅可供写意画也可供工笔画学习者参考,黄宾虹先生总结出来运笔五字法和用墨七法是学习笔墨的要诀。初学者懂得其中奥秘,然后去临摹名家花鸟作品,更容易领会、理解、掌握,把传统绘画的笔墨技法学到手。同时,对造型和章法等问题也便迎刃而解。
 
      二、注重临摹的作用和方法。临摹、写生、创作是中国画学习的三个步骤,自古以来为人们所遵循。这三者的关系并非平行。学习中国画,主要为了创作,而临摹、写生是提高创作水平的手段,这里讲的临摹无疑是为创作打基础。创作考试如果缺少平时的临摹而去主观臆造是成不了气候的。所有这些惟有通过临摹才能逐步地领会、理解、掌握,才能真正学到手。当然,临摹应认真,宜多思,须得法,不然,依样画葫芦只能学到一点皮毛,收效甚微。
 
      “应试”意在速成,上面介绍的方法可以帮助你速成,但是学习中国画又贵在适意。在速成与适意之间的最佳学习途径,正是对传统中国画的程式和笔墨的学习,只有熟练掌握了这两个方面的能力,才能有登堂入室的可能。
 
      我所任教的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的招考方式,2013年之前采取“单招单考”的校考模式,专业考试设置“创作”、“书法”两个科目,2013年之后,浙江省艺术类进行“大类招生方式”改革,逐步取消校考,根据联考成绩进行招生录取。各大美术类院校等大一学生进校以后再细分专业。所以,我还清晰地记得,2014级花鸟本科生都是通过联考成绩考上来的,考前接受的是素描和色彩的专业训练,完全没有中国画和书法基础。入校之后只能从如何拿笔开始一点点教,帮助学生培养中国画的造型观念和笔墨感觉,所以教起来会比较吃力,甚至有的同学到毕业还没有完全转变和适应过来,的确对中国画教学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大类招生方式”实现近十年下来,有完全西画倾向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为此,牛克诚先生的建言恰逢其时,愿中国画招考科目设置能够尽快得到优化,让更多热爱传统文化艺术的学子通过对中国画传统技法的学习,不断加强自身文化修养,向象牙塔之门一步一步地迈进。

中国画招考该不该考中国画?
齐白石《老农》 68×34.6cm 中国美术馆藏

    艺术院校现行中国画入学考试方式改革势在必行    
徐  恒(贵州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

      现在的造型类艺术院校入学考试,统一考素描、色彩,没有因专业不同而加以区分,这种考试方法,严重影响了中国画专业生源的质量。因为学习中国画,考试用不上,而素描、色彩不好,就没法取得艺术院校的入学资格,相反如果学习了素描、色彩,虽然不懂中国画,没拿过毛笔,却不妨碍进入艺术院校学中国画专业。这种考题的导向性,比考试本身还要广泛,破坏性更彻底。如果明代不是朱元璋下令科举只考“四书五经”,而且只能用唐宋人注疏,不准自我发挥,除"四书五经"之外的书一概不考,也许中国的发明创造能力不会停顿那么早、这样久。

      素描本身作为一种绘画科目、造型手段,它自成体系,其本身没有对错的问题。但是,现在把它作为全国几乎所有艺术院校的唯一入学考试内容,这就成为不能不谈的问题了。素描作为所有专业必考内容依据的基础是:"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无论有没有争论,这一观点已经在全国的造型类艺术教育中实际实施了,并且在每年的造型类艺术考试中成为统一的考试内容。中国画专业的要求和特点却被实质上的否定了,几乎所有的艺术院校也用行动默认了素描的统治地位。必须澄清的是:素描并不是学习中国画的前提条件。艺术院校的中国画教学,必须从“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的谬误中清醒过来,素描不是也不可能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前提条件,绝不是!关于这一点,只要有一点艺术史知识的人都能明白,不用穿凿解释。但是,由于中国的艺术院校从一开始就是在引进西方的办学方式下建立起来的,教学体系主要借用西方(后来更多的是苏联)的教学方法,再加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对中国文化艺术的批判与否定,使很多中国画教师也认为素描也可以成为中国画的基础,甚至必须经过素描的改造才能提高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层次。这一观念在艺术院校的教学中普遍实施,经过多年积累,这种方式培养的众多艺术从业人员走向社会的各种岗位,形成了较为广泛的社会集体意识或潜意识。今天的考试方式正是在这种普遍的社会意识的基础上形成这样的垄断地位的。这种硬性的统一考试内容,对中国画自身的发展不是建设性的,而是破坏性的,甚至误导了社会对中国画的艺术价值判断。如果我们承认今天的中国画发展出现危机状况的话,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和与之配合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的结果。

      对于中国画的教与学来说,用素描作为入学考试要求,无论是对准备进入院校学习中国画的人,还是通过这种考试进入院校的中国画学生,都是完全错误的。对于备考人来说,因为有这样的入学考试要求,所以进入院校不需要懂中国画,甚至不需要了解,也能(应该是只能)靠素描、色彩考进美院。而对自己本身要学的专业不敢投入时间去认真学习,大量的时间用来训练考试要求的内容。对于通过考试进入院校学中国画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以前没有用过毛笔、宣纸,不懂中国画的笔墨,入校前学习的观察、操作方法不能运用到中国画的学习上,又由于养成了画素描的习惯,对学习理解中国画的经典作品,造成了理解上的障碍。对教师来说,学生连工具材料都陌生,更不用说对笔墨精神的理解……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更多的学生只能用光影、体积、比例、透视等手段对中国传统经典作品进行误读,用工具材料进行表面的描摹,把笔墨理解为黑、白、灰的概念。素描的训练,不仅没能为学习中国画提供帮助,反而为进校后进行中国画研习制造了障碍。素描是对光影下的物象的结构、体积、空间等关系进行描摹性的平面处理,这是一种物理性的艺术处理,画面更多要服从客观自然的再现(虽然其中有艺术的取舍),素描训练和培养的是对客观自然的描述能力。而中国画从认识方法上就要求跨越这种物理性关系的限制,要求画家深入观察理解物象,同时还要了解中国文化中赋予物象的精神内容,并对物象进行文化表现的取舍,再转化成画面的“笔墨结构”(张立辰先生语)。画面要摆脱物象物理性关系的束缚,只有这样,才能更简明的传达"道理"。素描要求尽量精准的刻画物象的轮廓、结构和光影下的效果,可以反复修改加减,制作性强。学生一开始就形成这样的观念和操作习惯,对后来画中国画就成了难以改掉的习惯,以致形成了用毛笔画素描的现象。(今天各种中国画展览充斥太多的制作,正是这样的教学方式长期影响的结果)。

      对于中国画来说,被动的如实描绘历来被当作形而下的工匠技术手段,而不能上升到文化层面。中国画的技术要求从书法而来,中国书法的点线本身就是象形符号性的演化,中国画塑造物象的线条要平、圆、留、重、变,墨色要枯湿浓淡见,一笔之中有数种墨色,一点之中有干湿互用,是书写性的。中国画“虽一艺之微,乃至道之存”(黄宾虹先生语)。画面的结构、造像更多地要具有画家的文化气质、精神品格的表现性和象征性,塑造物象往往是"一笔型"(笔墨本身就是型)。画面的细节、章法结构、风格、境界、气韵以及文化价值的品评,都通过作者的笔墨"结构"来呈现。中国画的笔墨承载了太多的功能,蕴涵了太多的文化精神,所以说"笔墨是中国画的起点也是中国画的终点”(卢坤峰先生语)。这些要求就注定了中国画的创作,需要具有相当的知识积累和长时间的笔墨训练(在正确的指导下),这没法速成,"突击班"是突击不了的。然而现行的考教模式,使学中国画专业的学生实际只有两年的时间(第一、二年往往还要强化素描色彩)就要成为中国画专业的毕业生,有的还有可能从此就要开始以中国画为专业而职业。正因为真正学习中国画的时间短,素描的自然描绘观念、制作的习惯往往自然而然的在组合成幅的作品中还是主要手段;更由于缺乏对中国画精神较深的认识,对笔墨的理解应用都较浅,从认识理解到动笔的能力都相当的有限,所以出校门后毕业生很难自我学习和提高。如果说学习中国画一定要学素描或者应该学素描的话,也应该是从一开始学写书法,临摹古画,用毛笔进行写画的造型练习,进入学院后再学习素描的原理技法。而不能先通过素描练习,养成了制作描绘习惯之后,再用水墨、宣纸来画比例、黑白灰等画中国画。其实经过多年的美术院校的先素描后笔墨的教学法后,美术专业对中国画精髓的隔绝和歧见已广泛而普及,也培养了大量误解的群众基础。加上我国的美术馆、博物馆本身数量就少,这些本来就属城市摆设的文化殿堂,更少有供市民参观的艺术精品的长期陈列,所以虽然我国有极其丰厚的优秀艺术品,但是与广大人群长期处于隔绝状态。相比之下,社会传媒对各种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介绍从数量到层次都丰富多彩,填塞了人们的视觉和听觉。对西方艺术的介绍要么是高雅,要么是时尚。而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价值实质上在被不断地忽略,只需看看各艺术院校美术的教学结构,就知道这是不争的事实。更广泛深层的问题是,我们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都没有提供接触、讲解系统的中国哲学精神、艺术精神的机会。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充斥太多的简单实用性内容,至使"整个社会都在追求一些浮躁的指标"(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先生语,载于四川《文摘周报》2006年4月14日),严重缺乏人文精神的内容,作为学生,是没有智慧选择的,甚至学绘画也是全国统一的……

      形成今天的整个社会环境,不能只谈艺术教育。现今的中国社会就是在各种层面和层次的"洋务运动"中建立起来的,向西方(早期更多是通过日本,后来是向苏联学)的学习,使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在一个多世纪中迅速进入工业化、商品化的近现代社会,我们向西方的学习广泛而彻底。直至今天,我国还处于全面跟踪西方科学技术和社会管理方式的局面。在这段规模浩大深远的西学东渐中,我们原有的传统民族文化经受了史无前例的巨大冲击,也冲击了我们的民族自尊心、文化自信心。有史以来没有一个时期出现过这样的文化恐慌,至使有人认为应该彻底西化,甚至殖民化(其实已有很多人已自我殖民化了)……社会的转型已使我们成为失去了以传统文化作为我们知识结构基础的民族。也就是说,我们的几代人失去了我们的“文化籍”,现今的中青年人大多处于与母体文化精髓隔绝的状态。当我们失去了民族文化作为自己知识结构基础的时候,当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没有清晰的认识的时候,向西方的学习就不能再美化成“吸收”了。在这里绝不是强调一个简单的民族"纯粹性",当初一切向西方学习是在“救亡图存”的前提下的选择,“宏扬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真正发展的“战略眼光",它是对"救亡图存"的跨越。"西方一千年的黑暗中世纪都能翻过去,我们一百多年的低谷算什么?"(卢坤峰先生语)。一个民族的发展和强大,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创新能力。与国际接轨,绝不是把别人的观念当自己的观念,或者是任何形式的假借、模仿、跟踪。“全球化”绝不是消灭差异,全球化应该是各民族从各自特有的地域环境、历史文化背景、民族气质等方面出发,进行各自不同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创造,而创造的结果能通过先进快捷的传播手段,让全球人共享。“全球化”绝不是所有文化价值观念的普遍混同,而是以更宽广的胸怀和眼光尊重、鼓励各民族以各自的文化传统为基础进行独特的创造。保持民族文化精神特色才是对全球文明的真正贡献,能丰富人类精神文明内容的文化,才是有真正价值的文化。

      中国画,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尽快从长期谬误的认识理解中摆脱出来,回到它自身的文化体系上来发展,文化艺术应该走在社会和科学的前面。就教育而言,我国的教育体系和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我国教育系统上出现的种种不如人意的现象,包含了广泛的社会问题,改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时间,完全麻木不仁的等待绝不可能解决问题。我们完全可以从力所能及的事做起,而不是无休止的消极等待。
 
      中国画学院教育对社会进行正确导向的要务,就是改革艺术院校的中国画专业入学考试的方式和内容。因为它不仅是考试本身,同时也是学习中国画的要求,中国画有自身的特点,从知识结构的准备、工具材料到认识方法都与学西画有区别。如要报考中国画专业,就要学习属于中国画的各种基础知识。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招到符合中国画专业入学要求的学生。只有对选择中国画的考生,采用对应的考试内容,考生才有可能去学书法、去用毛笔画画、去了解中国书画艺术的基础知识,去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因为在中国的各级教育中已经很少提供这样的认知了。

      看看今天各类"中国画展",更多的作品象油画,象版画,象水粉、水彩……惟独像“中国画”的太少太少,难道我们的教育就真的只能无动于衷吗?

中国画招考该不该考中国画?
黄宾虹《深山孤寺》166.6×40cm 1946年作 中国美术馆藏

    改与不改都一样,实践出真知    
陈侗(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退休教师)

      作为已经离开教学岗位的中国画专业教师,我认为考生进入本科学习后应尽快转入对中国画语言的学习和掌握,尤其要掌握运用毛笔,因为这是“中国画法”(不仅仅是中国画)的基本。自2014年以来,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就进行了加强笔墨训练的课程改革,先毛笔后铅笔,书法和白描先于素描。
 
      但是,我不主张在高考中以中国画科目来替代目前通行的素描和色彩,可以增设适当的内容(如加试白描或书法),但不必完全替换。这并不是说西洋素描和色彩是万能的,也不是贬低中国画作为考试科目的作用和意义,而是因为今天的社会环境并不是我们的主观意愿能够改变的。
 
      我们诟病高考培训,认为它滋长了千篇一律和低级趣味,却不能不看到它是培训产业化——也就是市场化——之后带来的结果,更不能忽视这种产业化的确还有它的好处:让更多的青年能够走进艺术学院,接受跟他们考试前完全相反的训练,通过这种训练去改变他们的艺术趣味,在不断反对自己的过程中成长为一个培训机构从来没有许诺过的艺术家,或社会所需要的艺术工作者。
 
      我们以为通过中国画基础训练报考中国画就能培养出中国画的继承人,却不能忽略考前的基础训练可能同样是急功近利式的,即大大小小的培训机构会迅速研发出一套魔高一丈的应对措施:同样的模块化教材和教学方法,同样揣摩不同学院趣味的风格定式,结果可能还是背离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就像考素描和色彩渐渐地背离了西画的精神一样。既然都是背离了,不如就不要变来变去,也好等待那种背离终于能有自动修正的一天,回归真正的画理(真正的画理应该没有国界),而不是将“新”建立在一时的新鲜感上。
 
      此外,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文化艺术上的中西结合本身已构成今天的中国艺术,即便穿上了西式外衣,仍然没有失去中国特质。过去我们所说的“拿来主义”其实才是真正的文化上的爱国主义,因为正是看到了自己民族文化的问题(尽管可能是放大了),才会积极地从四处拿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种种发展,科技也好,管理也好,市场也好,用的是通则,从不问是来自哪国,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各大艺术院校如果能够真正痛定思痛,不去想方设法创新考试内容和方法,公开且透明地让所有人知道要考的就是真本事,让素描真正回复到认真刻画真实对象(真模特),让速写真正回复到敏锐地捕捉对象(30分钟画眼前的人物动态),让创作真正面向生活,那么可以预想,今后的考生进入学院就会有极强的适应能力,比徐悲鸿还要更多样,既可以画西画也可以画中国画,还能从事公共艺术,甚至还能利用笔墨去从事传统中国画的捍卫者们最讨厌的当代艺术。
 
      在今天这个时代,学生的专业选择与就业之间的关系既可以说是紧密的,也可以说是完全无关的,就看每个人的造化和心气如何,把握机会的敏感度如何。即便他们在高考的时候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家长的意愿做出了一个明确的选择,进了学院之后也不能说真的那么单一、那么坚定可靠,有不少学生还是会随着时代的文化大潮顺应自己的真正爱好和能力,他们的可贵之处甚至就是他们的朝秦暮楚,吃在碗里看在锅里。就算能画一手地道的中国画,他们也不敢相信自己真的就能对民族文化的复兴作出贡献,因为再好的中国画最后都变成了书画市场上的商品,真正鼓舞人心的现代中国画都在博物馆里,而且都是受西画影响的,甚至都是革命现实主义的(例如石鲁先生的《转战陕北》)。
 
      未来的一切希望就在于它的不确定性,所有的考生都没有去想究竟今后能不能成为艺术家,他们就是在不断地吸收和试错中成长的。总会有杰出的人才脱颖而出,也总会有更多的人甘愿成为坚实的文化基础面中的一份子。作为教师,我们完全没必要去想种瓜得瓜还是种豆得瓜的问题,只要本着我们的责任和当下的认识去认真教学就可以了。而且,长远来看,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大学所起到的作用其实比不过社会。真正的学习总是以自学为主,真正还在用的方法才叫做传统。实践出真知。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收藏本站

主编信箱:shwbjb@zgzyw.com    联系电话:18701276487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4-2021 中國書畫網 CHINA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NET

扫一扫 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