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文脉再铸辉煌: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研讨会探讨交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来源:中国美术家协会 作者:编辑:中国书画网
近日,“盛世修典 赓续文脉 再铸辉煌——‘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研讨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召开,60余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交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研究与利用等工作。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是习近平同志2005年亲自批准,多年来一直高度关心、重视、持续关注,并多次作出重要批示的一项规模浩大、纵贯历史、横跨中外的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去年10月,在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在“大系”项目即将结项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又作出重要批示,充分体现了对“大系”的高度重视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从2005年到2023年,由浙江大学、浙江省文物局编纂,先后出版了《先秦汉唐画全集》《宋画全集》《元画全集》《明画全集》《清画全集》共60卷、226册,收录了海内外263家文博机构的中国古代绘画12405件(套),涵盖了绝大部分传世绘画珍品,它收录作品的全面性、权威性、代表性和制作的精美考究程度,体现出中国国家水准、历史一流的出版新高度。
2022年9月29日,“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将流散在世界各地的中国古代绘画珍品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汇聚一堂,生动再现了中国2000多年来传世绘画的浩荡洪流,这既是探寻中国文脉的学术之库,也是华夏文明的文化记忆,更是新时代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历史基点。据国家博物馆介绍,日均参展人数达1.5万余人次,成为火爆全国的现象级展览。
集万千之巨,览万千气象。2023年3月16日,“盛世修典 赓续文脉 再铸辉煌——‘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研讨会”在国家博物馆召开。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诸迪,文旅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美协名誉主席冯远,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浙江大学发展委员会主席、“大系”总主编张曦,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文旅部艺术司副司长何亚文,中宣部文艺局文艺处处长马小龙,和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范庆瑜、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朱慧、嘉兴市委一级巡视员祝亚伟等领导,以及专家学者、新闻记者约60人出席。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马锋辉,中国美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王平主持研讨会。
诸迪、王旭东、冯远、王春法、张曦、范迪安、何亚文、范庆瑜、祝亚伟等与会领导,以及徐粤春、贾广健、刘万鸣、徐涟、牛克诚、乔宜男、何加林、刘中、唐辉、马小龙、张苗苗、吕振、陈传席、刘曦林、许向群、余辉、张立辰、王镛、李虹霖、于洋、胡妍、杨军、朱万章、杨惠东、张鹏、朱培尔、丘挺、张继刚、姜鹏、刘璟、任道斌、陈野、王小松等参加研讨交流。吴为山、薛永年、郑工、吴洪亮、尚辉、李一、张桐瑀、徐红梅、盛葳、徐水平、王东声等向会议提交了书面发言或论文。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诸迪表示:“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将流散在世界各地的珍贵绘画作品通过“数字化”方式汇聚一堂,生动再现了中国两千多年传世绘画的浩荡洪流,完整还原中国古代绘画演进历程,生动呈现中华民族文化发展脉络,成为迄今为止藏品收录最全、图像记录最真、印刷质量最精、出版规模最大的海内外珍藏的传世中国绘画图像文献集成,这既是探寻中华艺脉的学术资料库,也是华夏文明的文化记忆,更是新时代文化复兴的历史基点。要深入挖掘“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学术特色、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深入挖掘以中国历代传统绘画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与道德观念,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筑牢文化自信的理论与现实基础,为提升国家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发挥积极作用,作出更大贡献。
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表示:“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完全符合“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大系”不仅是一项保护工程,更重视“挖掘价值”,通过数字化和专家学者的价值挖掘、解读,让艺术品变成老百姓看得懂、听得懂的文化产品,这就是“让文物活起来”的真正内涵——让文物的价值活起来,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未来“中国历代绘画大系”能够媲美《古今图书集成》《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历史性文化工程。
作为此次展览的主办方,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谈道:“中国国家博物馆专门安排了近7000平米的展出空间,展示‘大系’工程所收录的1750余幅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打样稿,配合多媒体、新技术,全方位展示‘大系’成果,目前累计接待观众60余万人次。我们希望以此次展览和研讨会为契机,能更好地保护展示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中华文脉,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浙江大学发展委员会主席、“大系”总主编张曦回顾了“大系”自2005年6月项目启动至今十几年的艰辛历程和心得体会,他表示,在编纂出版过程中,项目组始终坚持谦虚谨慎,不偷天自功;始终坚持心怀敬畏,不数典忘祖;始终坚持精益求精,不急功近利;同时,始终做到“五不准”,即政治上不准出丝毫差错,学术上不准有不端行为,拍摄藏品不准碰损文物,使用图像不准违反知识产权规定,经费管理不准违反财政纪律。他说,“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既是学做事、学做人的过程,更是增强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过程。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谈道:“盛世修典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大系’的编纂出版,一是守护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二是弘扬了中华美学精神,为新时代中国文艺实践、理论研究、审美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资源母库;三是构建了民族艺术图像的知识图谱,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传播中华文明与历史,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四是有利于全民美育。”“大系”集中呈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藏的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契合性的诸多美德,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真理与价值。
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马锋辉表示:“要持续发挥‘大系’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提高全民审美素养和精神生活富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更加昂扬的状态迈向新征程、投身新实践、展现新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强精神力量,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充分肯定“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编纂、出版及成果传播,成为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一个亮点,成为现象级的文化盛事。他指出作为当代重要文化工程,“大系”提供的启发是多方面的,一是“大系”成果有助于深入研究、重新书写中国美术史,从视觉形象谱系角度构建文化中国丰碑;二是“大系”成果有助于推动当代中国画创造的传承创新;三是有助于推动社会美育,提升社会审美素养和文化品质。“大系”之大,在于它在坚持中华文化守正创新的时代意义上堪称文化上的国之大者;“大系”之系,在于它纵贯历史、横跨中外的体系性格局和系统性结构。这样一部看得见的中国绘画艺术史,承载了中国绘画在传承创造上的精神密码,体现出中华民族重文弘道、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新时代以来,中国画坛形成了很好的溯本正源、立本清源的取向,“大系”成果更是给弘扬正能量的学术研究以充分的文化底气。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万鸣谈道:“通过‘大系’,我们了解到中国历代书画的发展实际上是一种接力,前人的艺术精华传承给后辈,后辈继承前人的优秀传统,继而再进行创新性发展。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这是艺术创作之大道。”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徐涟将“大系”比作一座文化长城,认为“大系”的编撰出版是尊重文化、尊重历史、尊重传统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综合国力提升的具体表现,极大地展现了中国人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结合“大系”研究,建立中国艺术话语体系,为世界艺术研究发展贡献独特价值,是我们这一代艺术工作者的责任。
天津美术学院院长贾广健认为,中国绘画、书法的传承与学习都离不开对传统经典的品读,特别是中国画,它的传承就是在继承中发展,因此我们需要这样一套“大系”。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原馆长何加林表示,“大系”的问世使我们在教学中能够更全面、更系统地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绘画的发展脉络、艺术家的风格传承与演变、艺术流派的接续与流变,让学生们有更多的临摹选择与更广博的储备,有利于形成个性化风格。
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所长李虹霖从孟子“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入手,表达了对“大系”这样一个巨大文化工程的欣赏。他认为当代画家也应该从中获得启发,在创作中讴歌时代、书写时代。
浙江大学教授陈野介绍了浙江大学书画研究中心正在开展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图像与绘画文明史记研究项目,旨在接续中国“大系”的学术传统,发挥编纂历程中积淀的资源、人才等优势。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任道斌用“喜出望外、扬眉吐气、信心满满、感恩时代”来表达他对“大系”出版的喜悦之情。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传席也认为,“大系”的出版,就是我们对中国画研究、传承、创新的底气,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来源。
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院长牛克诚强调了“大系”在真实性与完整性方面的新突破。“我们在‘大系’当中,会看到很多精妙的细部,特别我们看原作几乎看不到或者看不清楚的印章,在‘大系’中都有比较清晰的呈现。可以说‘大系’为我们提供了原地坐观的可能性,而坐观面对的是图像之城,这是时代给我们的幸运。”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余辉认为绘画是整个艺术学科中的基础,作为这一代的中国美术史研究者,怎么把古代绘画精品里所深含的“基因密码”破解开来,怎么样用最通俗的、大众最能接受的语言,使得每一位欣赏者都能够将其变成自己一生当中的文化素养,也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
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刘曦林认为,研究中国画离不开其他艺术形式,今后要将汉画像、壁画这些艺术综合在一起,找到完整的中国美学。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立辰表示,学习中国画离不开临摹,在临摹过程中最难求的就是好的临本,“大系”为我们当下的绘画和教学提供了非常精彩的临本。”
解放军出版社原总编辑许向群认为,“大系”汲取了新观念、新资料,陈述代表性的观点,兼顾有争议的问题,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新思考。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华书画家》杂志主编王镛结合自己在撰写学术文章时图像资料的匮乏的困扰,认为“大系”为美术史研究提供了比较系统、全面、清晰的图像资料。
《中国书法》杂志社社长、主编朱培尔表示,“大系”中呈现的完整的题跋,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书画之间密切的内在联系,尤其是其中蕴含的中国审美都将有非常大的帮助。
“大系”的问世,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自强,呈现出我国综合国力和举国体制的优越性,有利于更好繁荣中国文化艺术事业、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并为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如何赓续文脉、再铸辉煌,则是当代美术工作者的时代课题。
与会专家学者表示,要牢牢抓住“大系”这个推动中国绘画繁荣和国学研究、文史研究繁荣的重要契机,深入扎实开展“大系”的阐释、利用、研究,加快推进“大系”成果丰富发展和转化,把“大系”项目打造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志性成果。要开放“大系”共享数字资源,助推“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图像中的中华文明史迹”等系列研究,通过提炼中华艺术传统中的审美、观念、精神等多重文化价值,构建自主性的中华文明研究范式和理论体系。要构筑广泛的国际化合作网络,通过出版合作、学术交流、学者互访、赠书活动等,促进中国绘画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迈出国门,实现全球化传播、共享与深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