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网 > 艺术理论 > 艺术理论-首页 > 科技兴艺 跨界融合 以艺通心

科技兴艺 跨界融合 以艺通心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顾亚奇、单思梦;编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使梦想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凝聚起中华民族奋进前行的磅礴力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关键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和审美情趣,切中现代人的精神需求点,同时,善用现代科技传递传统文化神韵,找准传统文化创新的现实路径。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科技与艺术的融合也日渐深入,人们利用数字技术将经典名画从历史的尘埃中拉入现代生活空间,通过改变传统绘画的存在方式、展示方式,激活画中的人物和场景,展现绘画背后的故事及蕴含的文化内涵,有效实现梦幻与现实、真实与虚拟、艺术性与技术性的深度融合。

科技兴艺 跨界融合 以艺通心

      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2年春晚节目《忆江南》为例,该节目以中国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为蓝本,将古画、诗词、音乐、舞蹈、吟诵、书法篆刻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诗意化地呈现了简淡空灵的唯美意境。在数字技术赋能之下,二维、平面、静止的《富春山居图》“活”化成了三维、立体、灵动的沉浸式场景。富春山居的山水画卷,渔樵、行者、读书人在山林阔间吟唱,与曼妙轻盈的江南舞韵融为一体,独具韵味的江南风景和文化魅力给观众带来极致的视听享受,也带来深层的精神陶冶。传统绘画以新的艺术形态焕发出夺目光彩,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典例,昭示了传统艺术在当代的创新发展的更多的可能性。

科技兴艺 跨界融合 以艺通心

     新技兴艺:创意与场景的尊古开新
 
     自上世纪60年代起,数字技术就开始介入传统艺术,人们利用数字仿真技术和数字复原技术将珍贵的文物进行“数字典藏”,一方面将这些“无价之宝”制造出高仿真的复制品,满足爱好者的收藏需求;另一方面实现了从实体到数字的转化,让绘画的保存和传播有了更多的渠道。
 
     2003年,文物出版社启动了“抢救性国宝级书画复制项目”,利用数字技术和传统复制手段,复原了近300件传统书画作品,其中包括王羲之的《游目帖》等。数字技术不仅能够使名画“复活”,还可以打造动态化的展示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原作的历史语境,提供一个更为立体、多元的欣赏场景,为观者带来跨越时空的视听体验。

科技兴艺 跨界融合 以艺通心

     数字化动态版《清明上河图》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精彩亮相,原本凝固静止在宣纸上的人物、场景“动”了起来,让观众穿越至千百年前的汴京,“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领略北宋都城的繁华风貌和民俗风情。
 
     名画“活”起来的升级换代则是利用VR、AR、MR、XR等高新技术生成一个融合视觉、听觉、触觉于一体的逼真三维世界,打造一个虚拟与现实交织的纯粹“沉浸式”空间。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重新定义了传统绘画的真实感,在原作的基础上建构出可以“进入”的场景。

科技兴艺 跨界融合 以艺通心

     较早的案例有2016年台北故宫博物院的VR成果展,以元代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为原型,将古典名画重构为虚拟的三维空间,邀请体验者走进画中,零距离观赏古木、河流与远山,体验古人遨游山水的心境。
 
     虚拟现实技术改变了观看绘画的位置,观者从被动的静止观看,变成了互动式的沉浸体验。数字化让传世名画走出博物馆,以崭新方式走近寻常百姓,在更广泛的传播中实现保护、传承与创新。

     2022年春晚节目《忆江南》更是对《富春山居图》进行了动态还原。此次,节目组与中央美术学院的师生合作,将《富春山居图》拆分成了150多个国画元素,把原本只有两三笔墨的元素精细化为两平尺到四平尺的绘画图像,在保留黄公望画风的神韵基础上力求精致化还原。后期制作又把这些元素整合成了三维的场景,形成了一幅从未有人做到过的,三维的、动态的、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

科技兴艺 跨界融合 以艺通心

科技兴艺 跨界融合 以艺通心

     破圈融合:各门艺术之间的跨界重生
 
     作为经典的艺术门类,绘画在历史长河中并非独立发展。在原始艺术中,音乐、诗歌、舞蹈三位一体、密不可分,绘画则将载歌载舞的场景留存于世。不同艺术门类成熟之后各自独立,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又相互吸收、相互依托、相互影响。各艺术门类之间的吸收与借鉴、配合与结合是艺术发展创新的重要手段。古典名画是人类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很长一段时间是深藏在博物馆中的高雅艺术,名画想要真正“活”化,还需要借助跨界融合。

科技兴艺 跨界融合 以艺通心

科技兴艺 跨界融合 以艺通心

     古画与音乐、舞蹈、影视、游戏的多维结合是当前破圈“活”化的新尝试。河南卫视《唐宫夜宴》是“绘画+舞蹈”的典型案例,以盛唐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为依托,人物仪态、服装、妆容和动作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唐三彩乐舞俑,同时还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再现了《捣练图》《侍马图》《备骑出行图》《明皇幸蜀图》《树下美人图》等多幅名画。

科技兴艺 跨界融合 以艺通心
观众在重庆礼嘉智慧公园参观“画游千里江山——故宫沉浸艺术展”。尚博摄(人民图片) 

      “绘画+影视”有着更为丰富的实践,传统绘画可与动画、综艺、电影等嫁接共生。自1960年起,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以中国传统水墨画为基础,先后创作了《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山水情》等动画电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国家宝藏》首期节目《千里江山图》,采用小剧场形式演绎古画传奇,讲述青绿色彩千年不腐的故事,带领观众了解《千里江山图》的“前世今生”,赋予古老厚重的文物生命气息。此外,热门手游《王者荣耀》也曾联合敦煌研究院推出敦煌壁画主题的游戏皮肤与地图设计,并发起“数字供养人”计划,让受众在参与修复敦煌壁画的互动游戏中,更加了解和热爱敦煌艺术。

科技兴艺 跨界融合 以艺通心
《小蝌蚪找妈妈》

科技兴艺 跨界融合 以艺通心
《牧笛》

     原本“束之高阁”的经典画作,借由日常消费的影视、综艺、动画等作品走近公众,被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所熟悉和喜欢,实现了从小众到大众的扩散。新传播语境中,古画被赋予新的生命力。

科技兴艺 跨界融合 以艺通心

     以艺通心:传承与传播的文化自觉
 
     名画承载了中华文明的千年历史,能够唤起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满足民众在文化和审美方面的精神需求。春晚节目《忆江南》之所以能够得到观众认可与青睐,除了新技术带来的叙事创新、各门类艺术的跨界传播之外,也应和了社会大众越发强烈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事实上,古画“活”并“火”起来,只是大众文化自觉的一个侧面。《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典籍里的中国》《登场了!洛阳》等挖掘传统文化艺术价值的节目,在各个传播平台均赢得了广泛认可与好评。除主流媒体外,微博、知乎、抖音、快手等社交媒体的同频共振,更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受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思考与拥抱。曾经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传统艺术瑰宝在当下重现光彩。它们在现代传播语境中以新形态重新登场,唤醒了大众潜在的民族文化基因,这无疑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双向激发。

科技兴艺 跨界融合 以艺通心
元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卷》(剩山图卷) 浙江省博物馆藏

科技兴艺 跨界融合 以艺通心
2011年《富春山居图》在台北“合璧”展出

     仍以节目《忆江南》为例,其创意蓝本《富春山居图》目前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藏于浙江博物馆的《剩山图》,另一部分是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无用师卷》。《忆江南》用技术手段实现了《富春山居图》的合璧,节目中选用大陆和台湾的演员,以艺术化的表达方式生动诠释了“两岸文化同宗同源、本是一体”的深刻内涵。

科技兴艺 跨界融合 以艺通心

科技兴艺 跨界融合 以艺通心

     用数字呈现打破传播壁垒,以文艺融通释放文化活力,在文化传承中促进身份认同,古画借助科技手段与其他艺术门类联姻共生,实现了“以艺通心”、增强大众文化自信的传播效果,这也是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种生动诠释。

(本文文字、图片源自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标题为:名画“活”了 传统文化“火”了。)
(原文作者 顾亚奇 为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单思梦 为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文字略有修改,部分图片为编者后加,侵删。)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收藏本站

主编信箱:shwbjb@zgzyw.com    联系电话:18701276487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4-2021 中國書畫網 CHINA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NET

扫一扫 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