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博物馆:“不要这样来看我。”
来源:中国书画网 作者:周文昭
卢浮宫博物馆
卢浮宫内景
在博物馆或美术馆遍地开花的今日,走进博物馆,欣赏或者学习,无疑对大众是一场精神盛宴的享受。那些历经时间沧桑的文物或者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赤裸裸的展现在你的眼前时,令人叹为观止。昔日戒备森严的皇宫成为今日大众自由出入之处,高雅的艺术品不再为皇家贵族等特权人物所独有,不再巨人千里之外,是一件大快人心之事。生于这个时代,着实幸运。假想一百年前,想要瞻仰一件国宝,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在这个“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时代,艺术的门槛似乎降低了,然而也推导出“人人不是艺术家”(朱青生语)的悖论。在博物馆以破竹之势崛起之时,进入博物馆的门槛似乎也降低了,“人人都可进入博物馆”,比如近几年发生的“故宫跑”,上海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中国美术馆门外排起的长龙中,我们似乎看到博物馆在吸引公众方面卓有成效的成绩。然而,博物馆里的喧闹气氛,不亚于一个乡镇集市。
故宫博物院
圣家堂内部景观
人人进入博物馆,常常出现如下场景:
人们大声交谈,在作品前面争论起来;或者举起手指,好奇十足得触摸作品;或者在作品前搔首弄姿,“瞧瞧,我来到了首博,与《步辇图》合了影,这可是一幅名画。”或者充满疑惑的询问门卫:“这里展的什么?你给我讲讲。”或者拖鞋短裤吃零食,或者衣香鬓影高跟鞋……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如果展品会说话,他们一定会紧蹙眉头,对着人群说“不”。
“不要这样来看我。”
那么,作为观众,应该怎样去看博物馆,给这些自带光晕的艺术品应有的尊重呢?
张伯驹书籍
观展之前,预先了解一下展览内容或者博物馆及美术馆的建筑历史,无疑可以使您在观展之时有的放矢,或可有意外收获。结识的一位画家,去台北故宫博物院观展前做了大量准备,进入博物馆内,如入熟地,观展游刃有余。近日故宫博物院将展出“张伯驹捐献文物精品展”,他将关于张伯驹的书籍大约七、八本找来,逐一阅读,深入了解张伯驹。有此前期准备,想必在观展过程中,不仅仅对展品是一种欣赏,更是一种求证,甚至有新的发现及所得。
张伯驹书籍
当然这是深度专业的观众要求,自发的求知欲促使其展前便已全盘了解所展对象。谈及一般观众,至少应该了解所观展览的大致信息,才不至于观展时一头雾水,懵里懵懂得询问他人,以至于观展索然无味。
保持一个清爽整洁的仪表,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艺术的尊重。
博物馆虽然已经大众化、民主化,亲切得邀请大众进入其中,“主雅客来勤”,客,也需有客的要求。男性至少要衣衫整洁,头发清新;女性避免太湖石的“瘦、透、露、皱”,减少裸露面积,博物馆的冷气或暖气都很足,一件大披肩是不错的选择。
逛博物馆是个不折不扣的体力活,如果脚踩恨天高,在作品前兜兜转转一个多小时,脚痛到指尖,盼望座椅休息,如果不幸博物馆的空间并无此设备,将苦不堪言,欣赏艺术的心情大打折扣,得不偿失。对于他人而言,高跟鞋在博物馆地板上所激起的“笃——笃——”高声,听起来并不是那么令人充满遐想,反倒是一种噪音。
放弃高跟鞋,于人于己,百利而无害。
在博物馆里可不可以交流?
当然可以,因为是公共空间。
正因为是公共空间,可以小声交流,音量达到两人能够听见即可。如果携带小朋友,更不可在博物馆里兴奋打闹、飞奔,如旋风一样呼啸而至,引人侧目。
当然,艺术是独享的,妙处难与君说,更是一种极高的境界。不比与戏剧或者电影综合的艺术形式,可以和多人讨论分享。艺术作品或者文物,更倾向于个人体会。前往艺术博物馆,不妨做个“独行侠”。
在安静的展厅里,忽然想起震耳的电话铃声,无疑如午夜惊魂,激起旁人的反感与戒备。将手机设置为静音,是明智的选择。如果来电重要,找僻静处低声接听,长话短说,如果不那么重要,解释一下,看完博物馆回拨即可。
此项可合并到“沉默是金”一栏。
博物馆大理石雕塑(裸展)
博物馆的一些展品,有时出于让观众近距离观摩的发心而进行裸展。我曾目睹一件当代艺术作品,在美术馆的展览中,被无数的小朋友或者成年人触摸,无视作品旁的“禁止触摸”的标示。生生将一件光洁耀眼的玻璃钢制品,摸成了毛玻璃。(后来,据说艺术家拒绝与该美术馆再次合作。)
博物馆木雕作品(裸展)
这是当代艺术品,还可擦拭修复;如果是古代艺术品,更要远观而不能亵玩焉。古代作品的材质一般已经比较脆弱,如果直接触摸,手指上的汗或者油脂,将会侵蚀到作品表面,甚至引起虫蛀,导致作品的损坏。如果是油画作品,碰触到的表面也会引起化学反应,腐蚀到作品。如果是大理石作品,长期被人触摸的地方,光亮而油润,突出了局部,失去了整体的审美,亦非良事。
距离产生美。
在欣赏美时,保持距离是正确的姿势。如果距离作品太近,你呼吸出的气体或者忍不住对着作品打了个喷嚏,对作品的存放钧是一种意想不到的伤害。
步辇图局部图一
大众的盲从如影随形,从未落伍。许多观众并无意观看博物馆,重点是要立此存照,留下“到此一游”的证据,以备以后无聊日子里的谈资。
无独有偶,在美国编剧戴维·塞达里斯《与猫头鹰一起检查糖尿病》一书中,他幽默地吐槽了观众的拍照。
“我成了自己讨厌的那种人,他们去博物馆不是为了欣赏勃鲁盖尔的精彩画作,而是为了照相,活活把艺术变成了证据。并不是‘瞧瞧勃鲁盖尔做了什么,真是一幅杰作’,而是‘瞧瞧我做了什么,去了鹿特丹,亲身站在一幅勃鲁盖尔的画作前面’。”
老勃鲁盖尔:《 狂欢节、 四旬斋之间的斗争》
上一幅勃鲁盖尔!
以上是“人人进入博物馆”的七项禁忌,或说提醒。而今的博物馆的功能多元化,不仅仅是提供知识和艺术,而且也开设了艺术品商店及咖啡馆一类的休闲场所,成为人们获取知识,愉悦生活的去处,博物馆的大门敞开欢迎您,但是,它无形的门槛依然存在,如果无视这些门槛,那么祝福您:成了自己讨厌的那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