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悦石、莫言、杨华山翰墨三人行”行至威海
来源:中国书画网 作者:周文昭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创作研究中心主任 杨华山 致辞
文学家 莫言 致辞

威海市文联主席 张建岭 致辞
威海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调研员 于新建 主持
嘉宾合影
中国书画网讯(记者周文昭)1月19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威海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市文联联合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创作中心、威海市美术馆、威海市艺文斋美术馆承办的《大美寻源》——吴悦石、莫言、杨华山翰墨三人行迎春书画展在威海市美术馆开展。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诺贝尔奖文学奖得主莫言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创作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著名画家杨华山先生,威海市委宣传部、市文联相关领导出席了开幕仪式。
此次展览展出了三人共同创作的书画精品近百幅。莫言先生的题诗亦庄亦谐,妙趣横生;吴悦石先生的景物,寥寥几笔,意境全出;杨华山先生的人物矮矮墩墩,稚拙可爱。诗出画意,画外有象。令人久伫细察,妙然心会。
杨华山先生在展览开幕式上回忆了自己从事艺术创作40余年所走过的道路,总结出一位优秀艺术家的成长应该具备四“分”,分别是天分、勤奋、缘分和本分。天分与勤奋,一个是先天的悟性,一个是后天的努力。而缘分是可遇不可求的,从艺多年来,他得到了众多艺术大师们的亲炙,如李可染先生、董寿平先生、白雪石、启功先生、周思聪、姚有多先生等等,给他很多艺术上的指点,他很珍惜这份缘分。
杨华山先生着重强调了此次三人行展和二位老师共同创作更是一个难得缘份,古时有书家画家合作的佳话,但和文学家的合作很少见。此次合作,在近百幅作品创作构思过程中,每幅皆有故事。莫言先生题诗作文,吴悦石先生把握全局。形式上,有莫言老师先题诗的命题创作,也有杨华山先生先画人、莫言先生最后题诗点题的。其实,画画上的“题头”,把文学和艺术结合起来,也是我国绘画上的特点。自宋代苏东坡开始,盛于元代,明清继之,直到现代,有悠久的历史。如果“题头”内容好,书法好,墨色浓淡配合得调和,题在画面上的位置得体,会使画面主题突出,意境延伸。他赞佩吴悦石、莫言两位先生学养全面,内涵厚重。两位先生在创作过程中的“放下”和“自适”,不为钱累,不为官累,不为物累,不为心累的境界,达到了最高之"本分"境界。他说画家画到最后就是画的综合修养,一位艺术家的人品、画品都体现在画中了。
莫言先生平和而幽默,在开幕式的发言中如话家常,对山东的乡情娓娓道来,“近乡情更怯”,他坦言自己是高密人,山东人都是老乡,与杨华山先生吴悦石先生客串了一把书法绘画,并在北京国子监这样的国学重地展览了一个月后,底气很足,一点没感觉到紧张害怕。但是回到山东,心里发毛。他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话,一下子缩短了与观众的距离。
莫言先生接着谈到了文学艺术与故乡之情的密切关系。“乡愁现在是一个热度很高的词儿,乡愁的这个‘愁’里面并不仅仅是字面理解的愁眉不展,愁苦万端,而是很丰富的一种感情,所以当年我在写红高粱的时候,开篇说过高密东北乡,用了一组矛盾组合的词儿,比如高密东北乡是人类最喜欢,也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的;高密人是最豪放也是最土匪等等。每一个艺术创作者对故乡的一种情感非常复杂的,这个根基是一种思念,一种爱。”
在谈到对中国画的认识时,莫言先生说“中国画是诗、书、画、印缺一不可,作为一个美术作者首先要有画,如果仅仅是有画,没有题跋也不丰富,我看历朝历代的很多大画家,尤其是文人书画,题跋是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像齐白石先生,板桥老人,他们的题跋都是非常精美的诗篇。这些诗有的是薄词影物,有的是寄托个人的心声的情感,有的是发发牢骚,调侃事情,有的是自嘲自讽。总而言之非常丰富。所以说即使没有这些画,单独看齐白石、郑板桥的诗也都是非常好的一些作品,这样一种传统确实是我们中国文化最宝贵的特点,也是西方油画所不可比拟的。所以我想我参与到这样的一个创作活动里来,以我的打油诗也可能给他们的作品增添了一种趣味,也可能让他们的作品变得俗气了一点。总而言之使这个作品变得丰富一点。”
莫言先生坦言受益于“翰墨三人行”的创作过程,潜移默化的提高了自己的艺术修养。在谈到艺术跨界这一举动时,他提出了中肯的意见:“任何艺术处理都是旁通的,画画的人懂点文学,搞文学的人接触一点美术,搞音乐的人也读读小说。大家可以在互相跨界的学习当中来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开阔自己的艺术事业,从而使自己的本行的艺术创作水平得到提高,我想任何一个作家、诗人、美术家,当他的创作到了一定的高度之后,如果要想再进步,这个时候要突破艺术的界限,更多的涉猎其他的艺术品种,然后在这种广泛的涉猎当中增加这种艺术的信息量,了解一下其他艺术表现思想,表现精神的那种方法,然后转移到创作里来。”
参展作品局部细节图
威海市文联主席张建岭在致辞中表示:“三位大家的合作作品开当代书画名家深耕细作、联袂创作诗书画精品之先河。画因文而生辉,文以画而隽永;书画共生,妙合天成。三位大家的创作被业界誉为文艺创新的典范,传统书画艺术的升华,是追随齐白石创作老舍命题画《蛙声十里出山泉》之后,文学与美术又一次完美的邂逅。本次画展既是实践‘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具体体现,更为威海市民奉上了一道精美的文化大餐。”
随后,杨华山先生、莫言先生亲自为观众导览了“翰墨三人行”的展览,真正实现了展览的初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发挥引导、启迪的作用,以三人行带动众人行。
展览持续到1月30号。此次展览结束后,还将陆续在广东、安徽、湖南、济南、西安等省市的历史文化名城进行巡展。
展览作品

鉴古知今 纸本设色 248 cm× 129 cm 2017

《琵琶行》诗意图 纸本设色 138 cm× 68 cm 2016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白居易《琵琶行》。
丙申冬,莫言题。
丙申冬月,华山画人物,悦石补景并识于北京。

东篱把酒图 纸本设色 138cm×68cm 2016
奇文写给知音读,美酒酿成与友酌。
一束黄菊身边放,人生滋味细琢磨。
丙申岁尾,莫言题。
华山画人物,悦石补景。

鱼乐图 纸本设色 138cm×68cm 2017
老叟持笛石上坐,欲吹何调费琢磨。
只恐曲高无人赏,两只小鱼偷着乐。
丁酉夏,莫言戏题。
丁酉夏,悦石补景。华山画人。

问道 纸本设色 180cm×186cm 2017
说得都是大实话。
丁酉闰六月,莫言题。
华山人物,悦石补景。

悟道 纸本水墨 138cm×68cm 2017
登上高峰,可做长啸。
读书得趣,当浮大白。
人生境界,率真而已。
丁酉闰六月,莫言。
杨华山画人物,悦石补景并记。

读书饮茶图 纸本设色 138cm×68cm 2016
读书得趣,饮茶知味,
乃人生两大乐事。
丙申,莫言题。
华山画人物,悦石补景。

渔樵对酌图 纸本设色 180 cm× 96 cm 2016
渔樵对酌图
你打鱼我砍柴,哥俩相逢酒三杯。
你好我好大家好,劳动人民最开心。
丙申冬,莫言题。
华山画人物,悦石补景。
赏兰图 纸本设色 138 cm× 68 cm 2016
堂上墨兰开,老夫乐开怀。
丙申,莫言题。
丙申,华山画人物,悦石补兰并题

竹林七贤图 纸本设色 144cm×367cm 2016
竹林七贤
七贤皆是人中龙 , 琴棋书画样样通。
非是诸君好醉酒,只因天下不太平。
丙申冬,莫言题。
华山画人物,悦石补景。
踏雪访友图 纸本设色 144 cm× 367 cm 2017
竹林七贤
七贤皆是人中龙 , 琴棋书画样样通。
非是诸君好醉酒,只因天下不太平。
丙申冬,莫言题。
华山画人物,悦石补景。

坐禅图 纸本设色 96cm×180cm 2016
坐禅图
深山野岭老树枯藤,
涧中流水枝头鸟鸣,
人生如梦诸般幻景。
丙申冬月,莫言题。
华山画人物,悦石补景。

春夜宴桃李园诗意图 纸本设色 144cm×367cm 2017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古人秉烛夜游,
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会桃李(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
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
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
作(咏),何伸雅怀? 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录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以彰悦石、华山二兄。
丁酉夏,莫言。
丁酉夏,华山画人物,悦石补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