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怎么可以成为抄袭的挡箭牌
来源:中国书画网 作者:编辑-jane

《中国美术报》第86期 新闻时评
“抄袭”与“借鉴”怎能无边界?
□ 本期策划 颜培大
【编者按】近年来,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文艺界的“抄袭”现象屡见不鲜,甚至变得明目张胆、毫不掩饰。近日,某青年教师通过网络渠道发布消息,指出学生李某抄袭其作品的事件又引起广泛关注。但另一方面,在人们批判抄袭的同时,也有批评家对此表示无可厚非:“没有人创作作品不借鉴和引用,况且这个信息交互时代本来就是让大家共同分享信息的时代,抄袭(抑或重叠)本就是一个事实,居然还把抄袭当回事,真是很幽默。”众所周知,“抄袭”与“借鉴”两者的语义终归有着本质的区别,不应当被混为一谈。那么,区分“抄袭”和“借鉴”的标准是什么?二者究竟有无边界?对此,本期时评邀请艺术批评家围绕“抄袭”和“借鉴”的边界相关问题展开讨论。
借鉴,岂可成为抄袭者的挡箭牌
▲徐旭
如何界定艺术“抄袭”与“借鉴”?
▲彭泽云
借鉴,岂可成为抄袭者的挡箭牌
□ 徐旭
早些年,当我们的美术家们普遍以抄袭为耻时,好像并没有人成天拿着望远镜在美术圈里“巡逻”,并以打假揭黑为业这一现象;而今,当我们在美术圈里抬头低头都可撞到抄袭者后,就出现了揭露抄袭者的艺术界“王海”的身影。这些通过民间自媒体平台,将艺术圈里的一桩桩抄袭丑闻不由分说地拎出来曝光示众,从而使得“鸡贼们”有些不自在了。一定程度上,某些出于公心的、严肃的“打假英雄”为中国美术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清道夫与警察的作用,但同时,他们也通过自媒体点击率与打赏途径获得了相应经济回报。我想,当抄袭者哪天变成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时,当绝大多数艺术家都以抄袭为耻之后,诸如“抄袭菌”这样的自媒体,就自然无法靠打假揭黑而赚得点击率与赏金了。然而,今天就想让“抄袭菌”们下课,这却是万万不行的。为啥?难道您没瞧见那些毫无廉耻的抄袭者,正在艺术市场上明目张胆地横冲直撞着吗?
抄袭——在这条看似通往成功距离最短、最省体力与脑力的终南捷径上奔跑着的人群中,既有全国知名艺术家、基层美协领导、各大美院教授,更有许多刚出茅庐的年轻艺术家。如今,这条小道因奔跑者多了,也就变得越来越宽阔。
为了证明对他们的指控绝非虚构臆造,我将顺手把其中三位具代表性的抄袭者请出来亮相一下:
2013年,在天津美术馆“元流善下——当代中青年美术作品提名展”的展厅中,四川美院教师李某的一幅曾在2005年全国首届写意画展中获得优秀奖的作品《会文书院》,竟与天津美院山水系教师魏某“创作”于2012年的作品《林泉静观》“撞衫”了。当李、魏二位教书先生的作品同时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后,许多人都为之而大惑不得其解了:“两位老师作品的画面与笔墨色彩,怎么会一模一样呢?”从创作时间上来作简单判断,魏老师显然抄袭了李老师的作品。事实上,魏老师并非仅仅抄袭了李老师的作品,而且还抄袭了好些艺术家的作品。有网友调侃道:“这哪是抄嘛,应是蒙纸拷贝吧!”
有感于中国各大美院普遍存在抄袭之风,有人索性把它们戏称为“抄画培训班”。西汉末年的扬雄曾在其著作《法言》中曰:“师者,人之模范也”。既然老师们都不带羞愧感地干起了抄袭营生,岂还能指望美院学生们脚踏实地搞创作呢?
于是,2014年,一名陈姓青年艺术家凭着他的一件名为《默默进化》的漆画作品,不仅叩开了国家级“第三届造型艺术新人展”的大门,还作为五位获奖者之一摘得此展最高奖项“优秀作品奖”。 这之后,此件抄袭之作还获得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的殊荣。直到它在“2016首届中国美术馆收藏青年美术家作品展”上再度亮相而被原作者谢堃发现后,丑闻才被披露于网媒上。谢堃的原作《变型纪》,不仅早在中央美院2011年度本科毕业展上获得二等奖,后来还被悉尼比图美术馆收藏。
今年6月,在北京798站台中国举办的某位王姓画家个展上,若干专业人士发现了他的大多数装置作品竟是抄袭西方当代艺术之作。后来,有网络自媒体把王姓画家的抄袭之作和被抄袭的西方艺术家作品照片并置在一起作了一番对照,比如,瑞士艺术家罗曼·西格纳的《两个电扇》、德国艺术家尼尔斯·沃尔克的充气塑料袋作品《编舞呼吸》系列等。对照结果,当然都确凿无误地证明了王的“大作”原是高仿克隆之作。
此三位抄袭者被人“逮住”后,态度委实极不像话。他们既不向公众作出坦率检讨,也没公开退还奖金和奖状,更没向被抄袭者道歉;同时,也不见展览组织者、策展人或颁奖机构站出来向被羞辱的社会公众交代一二。
造成当今美术圈里假货满天飞的原因当然很多,其中最直接原因有二:
其一,因许多人对借鉴与抄袭之间的关系认识比较模糊,抄袭者们便有了从二者之间的模糊或暧昧地带挤出一条缝隙出发上路,然后一步步把抄袭“事业”做大做强的可能。
其二,我国德育存在缺失;我们的美术界公然放弃了对抄袭者的道德谴责与惩戒责任;我们的学术(职业)道德规范与惩戒制度建设工作严重滞后;我们的知识产权法规也确有漏洞(即缺失保护知识、学术与文学艺术创新,打击知识、学术与文学艺术抄袭、剽窃与造假的严格规定)。如此一来,那些抄袭者就有了肆无忌惮抄袭他人作品、侮辱社会公众智商的“勇气”,也就造成了今天艺术市场“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的糟糕景象。
无论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的六法之一“传移模写”、书法研习的临帖与临碑,还是西方造型艺术的入门途径——临摹名作,都不过是艺术初学者起步阶段的借鉴手段。借鉴,是对古人或大师经典名作的学习与研究;然而,借鉴终归并非从艺者的终极目标。另辟蹊径的创造与对古人与大师的超越,才是艺术的终极目标。何谓艺术?艺术的名字就叫创造与超越,就叫独一无二。
在借鉴与抄袭二者之间,原本就有一条泾渭分明的界线,只不过抄袭者们有意模糊或混淆二者边界,并以“风格相似(近似)”为幌子,把“借鉴”当作“抄袭”的挡箭牌。窃以为,中国艺术市场若想从抄袭的“鲍鱼之肆”中突围出来,那就非得从抄袭者手中夺去“借鉴”的挡箭牌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