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收索: 李虹霖 拍卖 秋拍 收藏

蒋兆和的凝望

来源:中国书画网 作者:责编:何瑞乐

  

蒋兆和的凝望

势象讲堂海报

蒋兆和的凝望

 蒋兆和先生像

  《凝望之眼—蒋兆和与二十世纪中国画的现实关切》第一期势象讲堂于2017年9月17日下午在势象空间举办。本期势象讲堂以势象空间举办的《人道之光——蒋兆和文献展》为契机邀请了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画学研究部主任、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于洋作为首位演讲者,以《凝望之眼—蒋兆和与二十世纪中国画的现实关切》为主题演讲。于洋先生多年从事近现代美术史论与中国画学研究,从本土传统价值延展的角度,融合中西方学术方法,力图从绘画创作的细节与审美根源去发掘美术史现场。

蒋兆和的凝望

青年蒋兆和自画像

蒋兆和的凝望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画学研究部主任、

  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于洋发表演讲

  于洋:关注世间的凝望之眼

  一、“苦茶:生民的悲歌”

  我们面对蒋兆和先生这个人本身实际也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在于我们都知道他的《流民图》,都知道他诸多表现20世纪尤其民国时期旧社会很多民苦、民生的力作,但同时他离我们又是那么遥远,我相信在座各位几乎没有见过蒋先生本人,或者在网络收听极少人见过蒋先生,从这点来说,他离我们时间上和本身人物性情离我们又是那么遥远。

  正如他说“知我者不多,爱我者尤少,识吾画者皆天下之穷人”,所以这样的表述,对于苦难对于穷苦、对于困苦以及不适的表达,也是20世纪中国水墨画现实关照首先遇到的问题、一个终极命题。

蒋兆和的凝望

 蒋兆和 大洪水 纸本水墨设色 300×270 cm1947年

  “写实”和“现实”是两个不同的词,徐悲鸿从古典色彩入手,包括他选择题材带有某种理想性和寓言性,对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故事很多描绘叙事,以此借用、表现当下的现实,这是徐先生一直以来致力于的表现手法。但是徐先生直接表现民间疾苦的作品并不多,而到蒋兆和这里,几乎绝大部分画都是自己所见、所感、所闻、所触动的事情,可以讲蒋先生作品贴近现实土地、为众生写生的尝试,正是这样作品展开对人性深深的体味。所有艺术触碰到最深地方、最内核的地方是对人性的看待,可能我们讲到很多的母题,比如民族、国家、亲情、友情、爱情等某种触动感情的内容,但是最内核是对人性的体会,而对人性体会最深刻、最敏感、最能显现是什么?是苦涩,是人生之苦、是世道之苦。

蒋兆和的凝望

蒋兆和 《流民图》(局部)

  他把中国民众和当时发生的重大事件以特性写生的方式呈现在画作上,这是蒋先生不同于绝大多数20世纪中国画家的地方,他是直接描绘苦涩,这点从我们以往熟悉的作品像《流民图》,今天看来如此精彩、如此震撼人心的长卷,他非常细致、近距离表现苦难中的民众现象,而且他的写实兼顾中国画笔墨色彩技巧,又把传统人物画笔墨不经常表现的苦涩感、看起来有点措手不及、有点无能为力的题材,要用笔墨程式和语言表达出来,这也是蒋先生在一生探索里边,包括在后来教学里边试图贯穿的东西。

  在表现这类题材作品时,蒋先生已经把他笔墨、视角所有能量都贯穿周边人,有的甚至邻居作为对象、作为模特、有的甚至他的家人。在这些表象里边我们又可以看到,所有这些身影、这些穷困的人,在里乱中这些失去家园,找不到家、找不到自己归宿的人,又同时在画面上体现一种憧憬,在绝望之中,并没有把所有绝望表现极致不堪的体现,我们可以看出来蒋先生从早期作品里边到《流民图》到建国之后的作品一直贯穿下来,即使表现苦难,但这些人还是带着生命的尊严,也就是他还是带着一种热望,即便他表现古典题材。

蒋兆和的凝望

 蒋兆和 《对门女儿》

  蒋兆和在1940年自序里讲到,他所看到悲剧是什么,他体味到苦难是什么?他一直感受人生的孤独感,所以他说“人之不幸者,灾黎遍野,亡命流离,老弱无依,贫病交集”,“求一衣一食而尚有不得”,所以他通过绘画、通过画笔展现出来,包括后来一系列他的学生辈,我们熟悉的中国画家、水墨画家都有这样的展现。比如周思聪先生,他强调表现不舒服的感觉,不是优美。他曾经说过“绘画功能不仅仅使人赏心悦目,人生充满了苦难,往往它最能震撼我的心灵,产生强烈的表现欲望。它不容我装腔作势,故作多情,只能老老实实诉说出来”。这样的理想、智慧也是蒋先生这一代前辈承袭下来的东西。

蒋兆和的凝望

 蒋兆和 《 西双版纳一小姑》

  周思聪评价蒋先生讲到这一点,蒋先生是沉默寡言、内敛的人,但实际上他认为先生是奋力呐喊的人,作为一个正直的国画家,在国土沦丧、生灵涂炭、中华民族被奴役的痛苦岁月里,他拿起画笔借真情以抒悲愤。我们今天看,是一种使命感、回应时代的命题,实际上是一种不能自已的需求。这些在蒋先生作品中的苦涩、悲凉,都可以看到蒋先生的选择,这种选择是自觉的,也有同时代的艺术家没有选择直面悲苦,但蒋先生恰恰需要直面。

蒋兆和的凝望

《人道之光——蒋兆和文献展》现场

  二、“家园:凄凉与热血”

  蒋先生面对家国的时候,家国首先是家,我们发现蒋先生很多表现苦难、难民的作品,是他身边的人,甚至从他的家人开始画起。我们知道中国古人讲究一个君子,先“齐家”,先修身齐家治国再平天下,在中国人看来先齐家再治国,这种家族观决定他的集体主义的民族意识,而蒋先生从家庭、家族审视开始,从个体出发的体验,扩散集体主义关照和情怀。这也是蒋先生作品营绕、围绕的主题,带有家族伦理的价值观表达。

  当我们回看半个世纪以前蒋先生作品的时候,我们发现他的作品并不是主题为先,是从题材自然进入表现,自然贴合在一起,他是不能自已的需要。这点在他最早的展览,1937年在北平中央饭店大礼堂展出作品可以看到,这些作品恰恰从家人形象、家族形象展开的,家国百姓、底层民众家展开的。蒋兆和的研究者刘曦林说“这个展览堪称现代绘画史上第一个以现实百姓形象为题材的水墨人物画展。它与传统水墨人物画拉开距离,他所具有的现代性毫无疑义。”

蒋兆和的凝望

 蒋兆和 《 白居易像》

  三、“还乡:乡关何处”

  蒋先生以中国本土的笔墨表达20世纪以后的新的题材,自然具有现代性。包括第一次展览展出的《缝穷》,使我们想到慈母,都是他家国观人物形象表达最早的植入。包括他表现《百龄老叟》,就像罗中立的作品《父亲》深入人心,这个作品从《我的父亲》改为《父亲》,是全中国人民经过苦难的父亲,才具有巨大的难以描绘的冲击,使我们想到百年以来的中国历史的厚重感和苦难。蒋先生《百龄老叟》也使我们想到祖父的形象,经过明清后的千年封建帝国到这个时候垂垂老已,遇到的问题。

  民国时期的营造建筑领域,梁思成、刘敦桢等做的一系列考察,都带有追怀乡愁的感觉,在国难中艰险考察,留住最后一丝东西,气质和蒋先生《还乡》都是相通,只不过蒋先生表现出来更为直接、更为具像。蒋先生后来谈到《流民图》讲到“当敌人铁蹄之下,田园不保,庐舍为墟,少壮散之,四方老弱,转乎沟壑”,这就是《还乡》的带给我们的震撼感。

蒋兆和的凝望

《人道之光——蒋兆和文献展》现场

  四、“现世:时代的表达”

  诗人帕斯捷尔纳克说过一句话,“准确性是现实主义的最高原则”,在蒋先生、徐先生的作品体现这句话,中国古人讲惟妙惟肖,只有“肖”才能“妙”,我们也讲“以神写型”。传神比塑型更难,另外一个角度塑型又是传神的基础,从这点来讲,如果表现现实,准确性是现实主义的最高原则。

  当我看到1947年,整整70年前他画的《大洪水》,这个作品让我想到米开朗基罗,雕塑家,他的体量感,夸张地表现人的四肢,使人物形象具有的纪念碑性,同时这个作品像寓言和谶语一样,使我们看到那个时代,使我们知道我们从什么地方一步步走过来,面对这幅作品也让我们感觉到蒋先生苦涩、悲凉、用意所在。最后我也想以这个画展本身的题目,这个画展题目非常有深意,“人道之光”,同时是人性之光,用水墨媒介表现文人画很少涉及的崇高感和永恒感,正是蒋先生从一开始的多元尝试,到中期对苦难的深入表达,一直到后来对于这一主题的延伸,整个过程中仿佛借笔墨光影抒写沉重的家国情怀,在黑暗中为人们,甚至为遥远今天的人点亮人性的光芒。

  嘉宾佳言

蒋兆和的凝望

嘉宾佳言,(左起)在艺APP创始人谢晓冬、作家杨葵、

  中央美院副教授于洋、势象空间创始人李大钧

蒋兆和的凝望

 势象空间创始人、策展人李大钧发言

  李大钧:蒋兆和是画坛的杜甫

  讲到人性的问题。这个词汇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深化,甚至值得我学习和思考,蒋兆和其实是中国现代美术史关键人物,即使对他有争议,即使对他学术上不同理解,我觉得他作为关键人物是不可或缺的,这样人物中国现代美术史、我们作为后学者应该尊重他,我觉得他也开启中国现当代人物画开拓之路。

  在讲蒋兆和艺术是民族艺术还是中西艺术,用中国画观念来看不对,用西洋画观点看不对等等这些。我就想到几个小问题,我不想用中西观点看,甚至我认为研究蒋兆和恰恰突破中西观来看待他,对面有蒋兆和自语“余命属龙,云则升天,水则入海,可以翻天覆地,腾降自如,于是吞吐大荒焉”,后边还有两句“此乃不通的意思,故余命多舛”。蒋兆和有自己的悲剧意识,有悲天悯人的意识。蒋兆和“人天”的意识很强,从这个理论上讲,我也想到吴大羽先生理论,吴大羽先生不谈中西,谈中方学西方,西方学中方太小了,他认为绘画是人天之间的事情,为什么总从中西看待?是20世纪特殊情况下、特殊氛围下,特殊历史时期观点,但是从中国艺术、甚至中国文化、中国文学,很大的视野看“人天观”,我觉得蒋兆和通神、通天界,实际上人文史上天才都有这样的自负,也有这样的标识。

  今天于洋讲座也提到他的后继者们,周思聪先生、李斛先生和卢沉先生等,我们势象空间也可以公布一个展览计划,我们不是孤立做蒋兆和展览,我们希望通过蒋兆和开启一个中国现当代人物画系列展,其实我们在准备李斛先生展览,也希望将来能做卢沉先生展览,还有作为中青年当代人物画田黎明和武艺的展览,四、五个展览之后,蒋兆和在中国人物画终身开拓者和关键地位会更加明晰。

蒋兆和的凝望

 作家杨葵发言

  杨葵:蒋兆和的画是入心的黄连苦

  个人更感兴趣是第一个主题就是苦茶,我们喝茶的人有一个说法,“茶是苦的”是共同的认识,苦和苦有差别,有的是舌面收缩很快化开,还有一种苦是黄连苦,黄连苦是入心,舌面的苦和黄连苦不是一个层面的东西,蒋兆和先生经常用“苦茶”这个词,包括这个展览我经常看,蒋兆和苦是纯纯入心的苦,他的苦不是面子上的要表现苦。

  他对绘画的对象,他所取得的视角,是微微仰视的视角,他的心里,是尊重这些民生的。他是真正把自己作为流民中的一员。

蒋兆和的凝望

在艺APP创始人谢晓冬发言

  解晓冬:蒋兆和是一个路标性的存在

  海德格尔讲过:“他是一个路标性的存在”。他会指明一个方向,在中国人物画里面,他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一个“天才”。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收藏本站

主编信箱:shwbjb@zgzyw.com    联系电话:18701276487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4-2021 中國書畫網 CHINA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NET

扫一扫 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