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收索: 李虹霖 拍卖 秋拍 收藏

中国书画网 > 艺术理论 > 艺术理论-首页 > 艺术与艺术消费

艺术与艺术消费

来源:中国书画网 作者:陈源初 编辑:董世忠

  艺术与艺术消费

  天价拍品占据媒体头条的艺术品市场一直处于被业内含蓄形容为“调整”的状态。相比于拍卖市场每年尚有或实或虚的上百亿拍卖总额,以画廊为代表的一级市场早已经感受到市场下行带来的刺骨寒冷。然而理想还要前行,生活还要继续。迫于市场形势,一部分在市场中品味寒风的艺术机构开始热情似火地向每一个接近这个圈子的人推广“艺术消费”理念.在当下浮躁的文化背景中,要使艺术市场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我们应该定位市场和学术的关系。从目前的情况看,拍卖价格高的作品部分地决定了所谓“文化产业园区”的流行风尚,而这些样式似乎仅存在于几个有限类别的作品中,这类艺术品就好比商品被编制过条码一样,已经不再是艺术品了,可以复制生产。从学术的角度看,人为地“打造”所谓“文化产业园区”,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对原有自发形成的艺术家群居地用行政手段“打造”,也只会加速艺术本质上的消亡而沦为为旅游提供的节目与“玩意儿”。将艺术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去学习或加以使用是无可厚非的,从满足人民生活的需求与促进社会的经济进步方面,意义同样重大。不过从学术的角度切入,就有考虑“品位”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讨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时,杀鸡取卵。无论在艺术教育领域还是艺术家群体中,抑或在艺术市场的经营中,杀鸡取卵无处不在。很多奇迹之所以被称之为奇迹,就是因为它的不可预知性。这部分先转型的艺术机构通过实践,还真的在艺术消费领域取得了他们都没想到的不俗销量,即所谓的“艺术消费”热潮。先行者的成功试验,带来了众多跟风者。一时间,无论传统艺术机构还是新兴艺术电商,只要是指着“卖画”吃饭的机构均或主动或被动的参与到了这场名叫“艺术消费”的狂欢盛宴中。目前在把艺术品当作增值产品进行投资的人基本上都是不懂艺术的人。“艺术消费”热潮席卷中国的同时,还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究竟哪些艺术品属于“艺术消费”范畴?“艺术消费”与“艺术投资”、“艺术收藏”之间的界限是什么?“艺术消费” 在中国是一阵风还是大势所趋?这些问题,有的现在可以解答,有的只能寄希望于时间。对于大部分刚刚从温饱线站起来的中国人来说,艺术品收藏与消费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都还属于“奢侈”消费的范畴。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有钱的中国人对于基尼系数之外的财富如何分配和享用,会越来越多元化,而对于艺术品的精神消费需求,也会随着物质消费需求而节节攀升。中国艺术消费市场的先行者已经从其他行业中看到了信心:在北上广以及沿海发达城市,无论是舞台剧还是电影,都已经形成了强有力消费人群。而转型后的“艺术北京”、上海艺博会以及广州大艺博的销售额节节攀升,也预示着虽然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只要民众的整体审美需求达到临界值,艺术消费将不再仅仅是艺术业界的一个“内部话题”。也许有一天,艺术品就像是婚纱照一样,不再是家庭的奢侈品,而是必需品。家家户户都觉得家中不能没有艺术品,无论家境如何,审美水准如何,都可以在合适的地方购买的属于自己家气质的艺术品。我相信,这个属于艺术消费的春天,已经不再遥远。”

艺术与艺术消费

  “艺术消费”概念在上海艺博会上横空出世,但一开始“艺术消费”状态,并没有从价格上与一线市场代理作品大幅拉开,很多画廊还以丝网版画和衍生品来代替真正作品填补所谓的“艺术消费”市场。这个局面,直到以大学生艺博会和“青年100项目”为代表的一批新兴艺博会获得初步成功之后,才真正被整个业界所重视。一时间,“艺术消费”成为整个艺术圈最热的概念,艺博会、画廊、艺术电商纷纷改头换面,市场上出现了更多价格低廉的艺术品,媒体更是频频以“艺术消费时代已经到来”做头条。从艺术品在淘宝、京东、苏宁等传统电商平台悄然上线,到“艺典中国网”、“易拍全球”、“Hihey”频频引来金融领域的风险投资,再到以“厦门艺博会”、“三亚艺术季”为代表的新型艺博会上叫座,销售额直逼京沪一线艺博会。从某种程度上说,“艺术消费”的热潮,的确来了。尤伦斯艺术中心CEO薛梅对此形容道:“星星之火已现,未知可否燎原。无论你是否愿意承认和接受,‘艺术消费’成为眼下唯一能卖得动的市场。衍生品商店和小尺寸作品的日常销售额,已经超过了我们主营作品的销售额。”中国艺术品市场虽然起步比较晚,但也是最复杂的市场,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生产”与“需求”严重不对等。一方面市场上到处都是卖不出去的画,一方面,很多人觉得自己需要的艺术形象在市场上根本没有。艺术消费的热潮不仅仅体现在尤伦斯等传统艺术机构的产品调整上,新兴艺术机构也不断地在这个领域开拓创新。台湾著名主持人、也是艺术电商“艺高高”创始人曹启泰就率先在自己的艺术电商网站上做出了改变:他和国内著名游戏厂商完美时空签约,将在国内玩家数量最多的《神雕侠侣》、《笑傲江湖》等作品3D动画形象以及场景原画制作成限量艺术品发售。有人认为他销售的游戏卡通形象不属于艺术作品的范围,曹启泰底气十足的反问对方,如果小龙女、东方不败的艺术形象不算艺术消费品,那什么可以算?西欧的艺术消费市场已经非常成熟,是因为他们的‘生产’与‘消费’非常吻合。艺术品生产并不垄断某一行当或者某一领域,各行各业的人都会动手参与到‘生产’这个环节。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自己街区或者邻居中有一两个善于艺术创作的人绝对是大概率事件,而这些来自身边的艺术品往往也成为最好销售的作品。但在中国,艺术品与民众的距离感是天然的、甚至是历史性的。即便是认知度最高的国画,也分为‘文人画’和‘市井作品’,而且有趣的是,一部分本属于‘市井’作品的画,比如‘扬州八怪’、‘海派’的作品,在后来人眼里,又逐渐卖出了‘文人画’作品的价格。”之所以出现这样严重的“消费”与“生产”错位现象,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开出了他的处方:“即便不算千元以下的‘行画’,只算已经拔高到具备‘原创性’的艺术消费产品。如果想要真正畅销,也需要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前的渠道。”高鹏认为“以往人们购买艺术品,拍卖行、艺博会、画廊是最重要的销售渠道,和艺术家打交道也主要靠他们。现在,其他行业的例子已经告诉我们,在这个充满颠覆性的时代,艺术征集与销售也需要颠覆,新时期的艺术消费者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艺术家的艺术理念,他们需要内心艺术需要的真正表达,更‘懂’他们的作品才能获得认可。”按照中国艺术品市场业界的观点,“艺术消费”与“艺术投资”最大的区别应该是“廉价而不低质”。在保证不输给名家的绘画技法质量的同时,保持较为亲民的价格。而作为在艺术“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桥梁,艺术品销售渠道一直不像其他行业那样被业态所重视,但不重视并不意味着不重要。事实上,比起其他行业,中国书画、当代艺术、西方油画各成一体,整个 艺术销售渠道颇为复杂甚至带有极强的江湖气。

艺术与艺术消费

       在中国,90%的艺术家作品销售依赖师生、校友、朋友等熟人。大学生艺博会的主办方、广州华艺文化董事总裁李峰对此深有感触:“比起通过村委会把画打包卖给订货商的大芬村画工,这些艺术家们想要通过统一模式搞定,简直难于上青天,没有一家能够以便宜的价格垄断这个市场。一层层人力流通、转手成本,也是造成艺术消费品价格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为了解决艺术消费的渠道问题。早在2000年,中国嘉德就推出以亲民价格销售艺术品的嘉德在线(现已和中国嘉德分离),打响了中国艺术电商的第一枪。十几年来,中国的艺术电商越来越多,获得的融资总额也越来越大,然而尚无一家能够真正获得广大消费者的普遍认可。即便是嘉德在线、Hihey、艺典中国网这些业内“大腕”,绝大部分的普通民众对其认知度也几乎为零。一位曾在嘉德在线任职五年,现在某大型电商奢侈品频道担任主管的刘超明对记者表示:对比传统艺术市场,艺术电商的渠道优势并不明显,甚至不具备可替代性,原因如下:1.艺术品还是需要靠线下活动推动线上交流,这与线上体验完全可以代替线下的传统电商有着天壤之别。2.从目前现有的艺术电商的中间佣金,征集成本,推广效果来看,线上电商的销售效果甚至不如线下画廊,这也是艺术电商目前举步维艰的原因。3.艺术消费本质上仍然属于“冲动性”消费,消费的成交,离不开线下品鉴、专业人士的销售技巧,以及相对符合艺术消费心理的消费环境,这些,都是目前国内外都无更好的艺术电商的原因。

艺术与艺术消费

  艺术经纪人、策展人、评论家、收藏家在当前艺术市场中扮演的角色较混乱。虽然学界和业界也在进行思考和调研,试图梳理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方案,不过目前艺术策展人“绑架”了艺术经纪人、艺术家和消费者,甚至绑架了媒体,这是造成乱象的重要原因。其实一些所谓的艺术策展人只是投机掮客的代名词,他们经营艺术市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最为恐怖的是学界的一些人,唯恐赶不上触摸泡沫的彩虹,也去鼓起腮帮狂吹。搞好市场,首先要定义好艺术经纪人的概念。艺术经纪人应该是整个艺术市场的操盘手,是市场的领军人物。不过,我国艺术高等教育机构内没有艺术经纪人这个专业,有个别艺术院校虽然有此类专业,但严格的说,名不符实。艺术经纪人不是简单做策划的,而是策展人的雇主,他们要有能力组织构建一个团队并进行有效管理。就此而言,我们还不具备按照完善的课程教育体系和系统的专业训练步骤培养艺术市场人才的能力。国内要培养好的艺术经纪人,首先要从艺术教育方面着手。这些年体会最深的、一个与艺术家息息相关的词汇叫“收藏”。一位画家卖掉作品谓之作品“被收藏”了。无论如何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讲作品卖掉,似乎买主是谁都一样。其实有两类人群是艺术品消费者:艺术爱好者主要消费动机由两部分构成:①出于作品赏心悦目而购买,认为作品有陈列或装饰功能。②出于从作品中感受到自我的存在价值而购买,作品中的内涵打动了消费者,认为自己是知音。概括起来:拥有(占有)是目的。以投资为目的商人的主要消费动机也分为两个部分:①出于货币的保值目的而购买,权宜之计。②出于投资升值的目的购买,寄希望于作品再出售的回报率。概括起来:伺机出售是目的。很多奇迹之所以被称之为奇迹,就是因为它的不可预知性。这部分先转型的艺术机构通过实践,还真的在艺术消费领域取得了他们都没想到的不俗销量,即所谓的“艺术消费”热潮。先行者的成功试验,带来了众多跟风者。一时间,无论传统艺术机构还是新兴艺术电商,只要是指着“卖画”吃饭的机构均或主动或被动的参与到了这场名叫“艺术消费”的狂欢盛宴中。我国还有一些独具特色的畸形礼品市场,因为不计入普遍规律中,因此这里不涉及。艺术品的拍卖市场只是艺术品市场的特征之一,它的另一个特征则是以画廊为主体的展览销售商群体,他们有着各自不同风格和口味的艺术品购买客户,消费者的最终购买目的不是为了投资而是欣赏。但是现在很多人在认识上有误区,误认为拍卖是艺术品的最佳出路,而竞拍艺术品又是投资保值的最佳出路。提高大众艺术审美能力、弘扬文化精神,这是艺术教育方面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艺术家的工作,艺术教育不仅要培养合格的人才,还应发挥本身应尽的文化职责。作为艺术家则最应该关注的是艺术家个人与其作品之间的关系,而非谁是最前卫的,谁是引导潮流的。尊重自己,恪守艺术家的自由价值观才是最重要的,是是非非的评论可以留给身后的艺术批评专家去做。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收藏本站

主编信箱:shwbjb@zgzyw.com    联系电话:18701276487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4-2021 中國書畫網 CHINA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NET

扫一扫 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