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收索: 收藏 拍卖 秋拍 李虹霖

中国书画网 > 艺术理论 > 艺术理论-首页 > 石涛“蒙养”说释意初探

石涛“蒙养”说释意初探

来源:中国书画网 作者:瑞雯

  《画语录》一书成于石涛晚年,大致在1696年底到1700年间。1693年,石涛南还扬州后,应该就已经开始此书的创作了。从其书的章节设置、其文的某篇布局来看,此书恐怕不是石涛平素随想的零散记录,而是他精心思虑,着意创作的一部较为完整并自成体系的理论著作。画史上对该书评价很高,且普遍认为要讨论石涛的美学思想、画学理论,对《画语录》的研读是绕不过去的。并且,因为石涛此人“思想大与人别”,潜章造句“词义元妙”,《画语录》中许多语汇的含义并不明了,甚至隐晦复杂,需要特别的释解:“画语录一册,立志既幽深窈渺,而造语又自成一子,画家不传之秘,发泄于此……若玩其旨而扩其解,岂止为绘事说法哉!”

石涛“蒙养”说释意初探

山水作品
 

笔墨章 第五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能受蒙养之灵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无笔也,能受生活之神而不变蒙养之灵,是有笔无墨也。

  故山川万物之荐灵于人,因人操此蒙养生活之权。

  运腕章 第六蒙养不齐,徒知道山川之结列。

  《画语录》中,石涛反复申言的语汇有“一画”、“笔墨”、“法”、“受”、“蒙养”等等。其中“蒙养”一词,在《画语录》一共出现了13次(见表1),集中在“笔墨章”、“运腕章”、“皴法章”以及“资任章”中,可见其重要。

  表 1:“蒙养”一词在《画语录》中的存在情况列举

  章节

  表述

  笔墨章 第五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能受蒙养之灵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无笔也,能受生活之神而不变蒙养之灵,是有笔无墨也。

  故山川万物之荐灵于人,因人操此蒙养生活之权。

  运腕章 第六蒙养不齐,徒知道山川之结列。

  皴法章 第九古今之皴法不殊,山川之形势在画,画之蒙养在墨,墨之生活在操,操之作用在持。

  得蒙养之灵,运用之神,正则正,仄则仄,偏侧则偏侧。

  资任章 第十八古之人寄兴于笔墨,假道于山川,不化而应化,无为而有为,身不炫而名立,因有蒙养之功,生活之操,载之寰宇,已受山川之质也。

  以墨运观之,则受蒙养之任;以笔操观之,则受生活之任……

  且天之任于山无穷:山之得体也以位,山之荐灵也以神,山之变化也以化,山之蒙养也以仁,山之纵衡也以动,山之潜伏也以静,山之拱揖也以礼,山之纡徐也以和,山之环聚也以谨……

  山水之任不著,则周流环抱无由;周流环抱不著,则蒙养生活无方。蒙养生活有操,则周流环抱有由;周流环抱有由,则山水之任息矣。

  然则此任者,诚蒙养生活之理。

  注:引自石涛《画语录》(上海古书画流通处据鲍庭博辑刻本1921年影印)。断句根据《画语录》(俞剑华点校译注本)。仅列举含有“蒙养”一词的语句,上下文另请参书。

  另外,查阅汪绎辰辑刻本的《大涤子题画诗跋》、《清湘老人题记》,发现石涛在题画跋文中也有提及“蒙养”一词。

  对于“蒙养”概念的重要性,学界从未怀疑,但具体解读却大有不同。早期石涛研究者郑拙庐先生、俞剑华先生把“蒙养”解释为“修养练习”,黄兰坡先生认为蒙养指的是绘画上的“技巧修养”。这三位先生的解释基本一致,都是从修养的角度来谈“蒙养”。三位先生虽然一致承认“蒙养”在石涛画学体系中的重要性,并在点校画语录时都专门对“蒙养”一词作了注解,但对于“蒙养”的讨论仅仅止步于此,并未有更多的话语。

石涛“蒙养”说释意初探

山水作品

  薛永年先生对此解释提出了异议:“首先,这样的诠释的依据何在?未见论例。其次以这样的释义去读石涛若干涉及‘蒙养’、‘生活’的原文,亦有不通之处。”基于石涛画论“自成体系、严密完整”的特点,薛先生提出了以“自证”的方法求其固有内涵的办法。他最终推定“蒙”与蒙昧隐默有类似之处,“养”有修养之意,而“蒙养”的含义在于“对大自然的统一性与画法的统一性的认识与把握”。

  后来的学者中,许多都对“蒙养”的概念源头,作了探查,譬如,杨成寅先生、韩林德先生、朱良志先生等等。其中杨成寅先生认为“蒙养”作为最早的语源出自(明)来知德的《周易注》,他最早对“蒙养”概念意义与《周易》蒙卦的关系作了发挥。这些学者对“蒙养”的释意都基于《周易》易理,根据历朝历代对蒙卦中“蒙”的概念的多种解释来阐发“蒙养”一词。由于对“蒙”的解释复杂多样,由此生发的对“蒙养”的解释亦有多个层面、多种角度。

  另外,艺术家群体中,对《画语录》中“蒙养”的解释相对于学术界而言则更加纷繁,艺术家们往往根据自己的创作体会阐发观点。譬如,吴冠中先生说:蒙养是“在混沌无法中创自家之法,是和一画同一个概念”。同时他也认为,蒙养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可能还有其他的意思。

  “蒙养”一词与《周易·蒙卦》存在关系是肯定的。蒙卦彖曰:“蒙以养正,圣功也。”在石涛《画语录》中频繁出现的“蒙养”一词恐怕就是取自这个“蒙以养正”的典故。在《周易》中“蒙”与“养”是不可分割的,是蒙卦中的核心概念。(晋)王弼在《周易注》中说:“以蒙养正,以明夷莅众。”南宋朱熹在《周易本义》中说:“明者之养蒙,与蒙者之日养,又皆利于正也。” (明)来知德的《易经集注》头一次出现了“蒙养”一词:“要之果之育之者,不过蒙养之正而已。”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朱良志先生猜测:“石涛的画学思想的哲学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来自北宋哲学家张载。”因为,“张载《正蒙》所申说的一系列思想均在石涛《画语录》中得到落实。‘蒙养’概念的思想精髓和张载《正蒙》的哲学思想相当接近。”王夫之《正蒙注》:“谓之正蒙者,养蒙以圣功之正也。……蒙者,知之始也。”

  不论石涛阅读的是哪个周易文本,参考的是哪家的注解释意,他对《周易》确有阅读经验这一点是肯定的。“蒙养”一词在《周易》中存在多种解释也是肯定的。那么,联系彼“蒙养”之意解释此“蒙养”之意就不失为一种好的解读办法。

  秦祖永在《桐阴论画》中说:石涛《画语录》 中的词汇概念“全从经典中得来。”既然如此,笔者就结合经典来试着探索一下石涛的“蒙养”境界吧。

石涛“蒙养”说释意初探

山水作品

  1. 开蒙知理

  石涛在一则画跋中提到“蒙养”问题:

  写画一道,须知有蒙养。蒙者,因太古无法;养者因太朴不散。不散所养者,无法而蒙也。未曾受墨,先思其蒙;既而操笔,复审其养,自能开蒙而全古,自能尽变而无法,自归于蒙养之大道也。

  依照这段题跋的逻辑,我们可以对此段中提到的“蒙养”及“太朴不散”、“太古无法”等概念间的关系作一梳理。此段大体是说要画画,首先要知道“蒙养”的道理,为什么呢?因为“太朴不散”、“太古无法”,世界处于自然质朴的原始混沌状态,万事万物的标准、法则、规范、道理都不是明白显露的,不容易辨清。所以,“操笔”、“受墨”前,需要“先思其蒙”、“复审其养”,反复思考、审度天地的“蒙养”,这样才能“开蒙而全古”,艺术创作也就走上了通途……

  这段画中“太朴不散”、“太古无法”两处表述我们需要对照《画语录》第一章——“一画章”来读。《画语录·一画章》开章云:

  太古无法,太朴不散,而法立于何?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像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

  可见“太朴不散”、“太古无法”是早于“一画”的,是“一画”产生之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太朴不散”、“太古无法”最终是要“立于一画”的,被“一画”的道理所统驭和解释的。

  结合以上两段引文,在石涛逻辑和叙事方式中,“蒙养”即是在突破世界的混沌状态(“太朴不散”、“太古无法”),确立世界的“理”(“一画”),或者说了解世界本源过程中,需要解开或参透的东西。所以,石涛用了“开蒙”一词。“蒙”需“开”才能明“一画”。

  石涛的“开蒙”之说与《周易·蒙卦》中的“发蒙”一说似有联系。《周易·蒙卦》云:“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此处的“发”作“启发”、“开发”解。高亨《周易大传今注》中说:“发,除去也。蒙借为朦,目生翳不明也。发蒙,医去其目翳而复明也。”这样看来,“发蒙”即“去黑暗之境,入光明之地域”的意思。那么,把“发蒙”解释为“启发蒙稚”并无不当。

  “开蒙”是否也可以如此解释呢?这个问题可能需要参读《画语录》中的两段论述:

  世知有规矩,而不知乾旋坤转之意,此天地之缚人于法,人之役法于蒙。

  愚不蒙则智,俗不溅则清。俗因愚受,愚因蒙昧。

石涛“蒙养”说释意初探

花鸟作品

  在这两段文字中,“蒙”都是“蒙昧”、“蒙蔽”的意思,并不难解。天地用“法”来约束人,但人却处于“蒙昧”中。结合《周易·蒙卦》中“发蒙”的解释,以及石涛《画语录》中出现“蒙”、“蒙养”的语境,我想,说石涛口中的“蒙养” 有“开蒙”、“发蒙”这样一层含义是妥当的。

  从混乱复杂的世界中,找到“一画”之理,了解世界的本源,把握世界上总总规律,乃至掌握绘画之道,都需要破除蒙昧,扫除表面现象的蒙蔽。在这里“蒙”为蒙蔽,“养”为扫除蒙蔽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养”以除“蒙”。“蒙养”即“揭开蒙昧”之意,是达到“一画”的必经之途。

  2. 山水之蒙

  《周易》蒙卦的卦象——下坎上艮。坎为水,艮为山,山水合而卦象生。所以象传解释说:“山下有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蒙卦这种上山下水的卦象很像是山水画的布局,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布局大多是山下有溪流,或海上立仙山,石涛的山水画也不例外。这样看来,如果考虑石涛的山水画家身份,他取用有山水之象的蒙卦来喻引他的画学理论确实是可以接受的。

  以《周易》卦象来比喻和解释书画的例子自古就有,并非石涛首创。譬如,元代画家朱德润在一副《山水图》的题跋中就很清楚的说明了该《山水图》在布局上是如何参照《周易》卦象的,在他眼里山水画与卦象间的存在着紧密的对应关系:

  故君子以果行育德,象山下有泉;以返身修德,象山上有水;以惩忿窒欲,象山下有泽;以虚受人,象山上有泽。书不尽言,并著象意。

  朱氏又在《跋王达善山水图》中说:

  象外有象者,人文也;故河图画而乾坤位,坎艮列而山水蒙。蒙以养正,盖作圣之功也。故君子以果行育德,象山下出泉。王君达善求予作山川之象……惟理至微,惟象至著。

  看来,朱德润在山水画创作中不仅仅注意到卦象与山水存在对应关系,譬如艮象征山,坎象征水,兑象征泽等等,而且还特别留意到蒙卦上山下水的卦象,认为以此卦的道理画山水,山水画中才能够反映出君子的德行,作品才称得上成功。

  石涛的言论与朱德润何其相似,他在《山川章》中说:

  得乾坤之理者,山川之质也;得笔墨立法者,山川之饰也。

  又在《资任章》中说:

  古之人寄兴于笔墨,假道于山川,不化而应化,无为而有为,身不炫而名立,因有蒙养之功,生活之操,载之寰宇,已受山川之质也。

  “寄兴于笔墨”、“假道于山川”说的是古人把自己的思想寄托于山水画中,用山水画以比喻自己的德行。为何能够如此呢?是因为有了“蒙养之功”,体会到了“山川之质”。

  《画语录》中,石涛多次提到“蒙养”都是在论述山水画创作的语境中,“蒙养”前后都出现了“山川”一词。除去以上提到的《资任章》中的一段,还有许多,在此列举一二,《笔墨章》中石涛说:

  故山川万物之荐灵于人,因人操此蒙养生活之权。

石涛“蒙养”说释意初探

山水作品

  《运腕章》中又说:

  蒙养不齐,徒知道山川之结列。

  还有《山川章》:

  古今之皴法不殊,山川之形势在画,画之蒙养在墨,墨之生活在操,操之作用在持。

  在这些语境中,“蒙养”具体为天地山川的本质规律,是山水画创作中必须要修炼成熟、烂熟于心的内容。具体来说,就是人感受山川万物,参透山川之灵的一个修养联系的过程。

  3. 蒙养天真

  《周易·蒙卦》说:“六五,童蒙,吉。”“童蒙”在《周易·蒙卦》中是一个重要范畴。“象曰:童蒙之吉,顺以巽也。”什么是“童蒙”呢?程颐的《周易传》中给了初步的解答:“童,取未发而资于人也。”或者:“未发之谓蒙,以纯一未发之蒙而养其正,乃作圣功也。”朱熹《周易本义》也有类似解读:“柔中居尊,下应九二,纯一未发,以听于人,故其象为童蒙。”

  就是说“童蒙”即原初(“未发”)的“蒙”,它隐含着无穷的创化、生成力量的。宇宙、心灵之原初状态或许可以说是一种“真”,真实没有迷障。就好像老子所说的“婴孩之心”,李贽所说的“最初一念之本心”的童心,它是无妄的、纯粹的。“童蒙”、“纯发之蒙”因为真实所以可贵。“以纯一未发之蒙”来“养”正,就可以成就“圣功”。程颐、朱熹关于“童蒙”的解说开辟了另一条重要思路,就是以蒙养心,以蒙正己,蒙在这里已不是需要启蒙的对象,而是作为纯备圆融的自然大道。“蒙”是好东西,如果能修练好,以此“蒙”养自己的心灵和德行在创作的时候就能够万事具备。

  石涛自己肯定不会把“蒙养”局限于前面提到的“蒙愚之蒙”、“山水之蒙”两个含义,他在一处题跋中运用了“天蒙”一词:

  写画凡未落笔,先以神会,至落笔时,勿急迫,勿怠慢,勿陡削,勿散神,勿太舒,务先精思天蒙,山川步武,林木位置,不是先生树后布地,入于林出于地也。以我襟含气度,不在山川林木之内,其精神驾驭于山川林木之外,随笔一落,随意一发,自成天蒙,处处通情,处处醒透,处处脱尘而生活,自脱天地牢笼之手,归于自然矣。

  “天”之“蒙”,自然是天的原发精神,其中必然不夹杂人的感念,是本然的。它万有之质,有着驾驭控制大自然的内在力量。石涛提到的“天蒙”与《周易》中的“童蒙”都具有原发性,都是上天本来即存在的真谛,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然也就好东西,是精髓。所以,绘画创作必须追摩这种原发的精神,所谓“随意一发,自成天蒙,处处通情,处处醒透”。

  就“蒙养”与世界本源的关系,石涛取《周易》之“童蒙”概念,进一步升级为“天蒙”一语,以此来表达可以“养”人之“蒙”,即天地间原发性的力量。这种“蒙”,需要人类细心的体察、修养,才能感知和把握。

  带着对“蒙养”的这种的解读,我们阅读《画语录·资任章》中的两段文字:

  且天之任于山无穷:山之得体也以位,山之荐灵也以神,山之变化也以化,山之蒙养也以仁,山之纵衡也以动,山之潜伏也以静,山之拱揖也以礼,山之纡徐也以和,山之环聚也以谨……

  山水之任不著,则周流环抱无由;周流环抱不著,则蒙养生活无方。蒙养生活有操,则周流环抱有由;周流环抱有由,则山水之任息矣。

  套用到石涛《画语录》的语境中,笔者认为,“蒙养”在这层意义上,解释为:修养天地原初纯本之道,较为合适。如能修养到达这样的境界,“则周流环抱有由;周流环抱有由,则山水之任息矣。”可见这个层面的“蒙养”是高于“开蒙知理”和“山水之蒙”的,在石涛的心目中,恐怕是最高层次的“蒙养”,因为它“养”的是“一画”的道理,天地的本源。

石涛“蒙养”说释意初探

  另外考虑的石涛的出身,以及他坎坷的经历,他应该不会是一个简单追求画理的人,应该还有对更高层面的价值的思考。“一画”论就是很好的作证。所以“蒙养”有天地本源的一层含义并不蹊跷。

  石涛在所有的画论中都没有对“蒙养”做明确的正面解释,并且“蒙养”一词出现的语境亦多种多样,仅仅从读上下文“自证”的办法里,并不能解释“蒙养”于周全。即使借助《周易》中对“蒙”的解释,也不能全面的解释“蒙养”,也许这就是学界对“蒙养”解释纷繁复杂的原因吧。

  但既然“蒙养”一词源于《周易》,笔者还是从其中寻找解释引申的可能,然后套用到石涛语录的语境中去,以验证其可行性。另外,结合石涛的身份和履历,参考清初易学的情况也是不能省略的环节。姑且,对“蒙养”一词作三方面的解释吧:

  第一层次最浅显,“蒙”为“蒙昧”,是“太古无法”上升到“一画”的屏障,故而要“开”,“养”就是“开”的办法和途径。所以说“开蒙知理”。

  第二层具体讨论绘画创作层面的“蒙养”。蒙卦与山水的关系暗示了“蒙”对于山水画理的重要性,石涛认为有“蒙养”才能把握画的真谛。所以说:“山水之蒙”。

  第三层,考虑石涛的身世,他不会仅仅在乎画理,他更在乎的是天地生活之理,所以他的“蒙养”也必然有更高层面的意思。绘画仅仅是他寄托和书法个人情怀的一个凭借,那么他眼中绘画背后更高层面上的理恐怕是对世界本源的思考。所以说:“蒙养天真”。

  总而言之,石涛的“蒙养”一词,是他以“一画论”为总纲的美学思想体系中的一个范畴。在道理与办法之间,“蒙养”起了纽带的作用。每一种诠释有每一种诠释的道理,不论这种诠释是不是石涛的本意,都是绘画理论上的一种说法,都有意义。石涛本人也许也意识到了这种多样解读,多人阐释的好处,所以才用语玄妙,让人去猜详。正所谓:“若玩其旨而扩其解,岂止为绘事说法哉!”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收藏本站

主编信箱:shwbjb@zgzyw.com    联系电话:18701276487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4-2021 中國書畫網 CHINA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NET

扫一扫 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