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绘画的缔造者
来源:中国书画网 作者:秋泽
鲁本斯作品
巴洛克是17世纪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风格。巴洛文艺术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它无疑与反宗教改革有关,罗马是当时教会势力的中心,所以它在罗马兴起就不足为奇了,可以说,巴格克艺术虽不是宗教发明的,但它是为教会服务,被宗教利用的,教会是它最强有力的支柱。概括地讲巴洛克艺术有如下的一些特点:首先是它有豪华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二是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三是它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四是它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五是它的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巴洛克艺术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六是它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的地位;七是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如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得微不足道,如同是一些花纹。当然,一些积极的巴洛克艺术大师不在此例,如鲁本斯、伦勃朗为代表的作品和生活仍然保持有密切的联系。
鲁本斯作品
鲁本斯(1577-1640)出生于德国一小镇赛根。父亲原是安特卫普的法官,后因被指控信奉加尔文教,为避政治迫害,于1568年逃亡德国。父亲死后,12岁的鲁本斯随母亲回到安特卫普。14岁时,曾给贵族拉莱茵夫人当侍从,不久他就离开那里,转而去学绘画。最初的老师是他的叔伯哥哥,风景画家凡·维尔哈希特,后来转换过不少老师。1598年,鲁本斯被圣路加公会(即画家行会)正式接纳为会员,他成为可以独立开业的画家了。两年后,他去意大利,在那里逗留了八年,一方面受聘于曼图亚公爵为宫廷画师;另一方面,他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临摹和研究威尼斯、佛罗伦萨、罗马、热那亚等地收藏的名画杰作上面。1608年,画家从意大利回到安特卫普,遂又被聘为佛兰德斯执政当局的宫廷画家并开始接受国内外订件。
鲁本斯作品
从他回到安特卫普,直至1640年去世,这30多年,是他艺术最成熟也是最多产的时期。鲁本斯不但具有非凡的绘画才能,而且学识渊博,精通7国语言,善于办理外交事务。1621-1630年间,曾被执政当局聘为外交顾问,接受伊莎贝拉的委托,以机要代办的资格前往法国、西班牙和荷兰。1629年又以大使资格去英国,为排除由于荷英两国与西班牙的战争所造成的对佛兰德斯的港口封锁,他还曾多次出访各国作和平谈判,以寻求独立与民族自治的道路。直至事态的发展证明他寻求独立的愿望不能实现时,才宣告退出政治舞台。在他从事一系列繁忙的政治活动时,也从没有放下画笔。尽管他的一生是在豪华而又得意的贵族阶层的宴饮和款待中度过的,但他的绘画却充满丰富的想象力,重大的题材往往寓有强烈的民族个性。他的画,构图一般动势很大,形象不论是男是女,都显得壮健有力,色彩饱满热情。有些画面上还充满着一种戏剧性的暴力气氛。
从没有人对彼得·保罗·鲁本斯的艺术才能提出过丝毫的质疑——虽然把他放在头顶和踩在脚下的人的名字能够开列出难分轩轾的两个长列,这些人的名字和成就是如此的显赫,以至于美术史上把鲁本斯的评价更多的看作是个人性格上的归属问题或是近乎纯粹的生活倾向。
鲁本斯作品
但一旦提到他澎湃汹涌的想象力时,就会在我们脑海里唤起那如连山喷雪,又似万马奔腾的瑰玮场面,时至今日,依然没有一个艺术家能够超越这足以使任何高昂的头颅低垂的伟大天赋。同样作品的色彩也是震烁古今的艺术奇迹,在他之前或之后几乎没有人能够达到这一水准(一些画家甚至在灵感有些匮乏的时候爬上梯子到画的近前可怜地寻找笔法上的差异)。
如果仔细地想一想,没有了这位承继并开拓文艺复兴伟大业绩的大师,欧洲艺术史会失去多少变化和革新,即便是那些讨厌他风格的人也是不知不觉地在躲避他的时候获得了艺术的新生。
伟大的鲁本斯是佛兰德斯一个小律师的儿子,他的父亲曾在安特卫普的市政厅工作,后来却因为宗教斗争被驱逐国外,在德意志公国流亡的时候,在裼根生下了鲁本斯,画家的童年就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然而受尽人间苦楚的父亲却过早地离开了人世,留下了难以讨生活的孤儿寡母,那年鲁本斯刚满10岁。不得已,母亲带着孩子们悄悄地又回到了故乡安特卫普,希冀着在那里找到家庭的前途。
鲁本斯作品
年幼的鲁本斯几乎没有受过双亲以外的教育,但母亲却知道在小彼得的身上隐藏着一种难以估量的天分,并为这个有远大前程的儿子谋划着未来的道路。终于,出现了一个机会,安乐巴尔克伯爵夫人身边缺少一位侍童,于是便把13岁的儿子送到宫廷。
他学习绘画是第二年的事,自命“爱才”的伯爵夫人非常喜爱这个伶俐的小仆从,便给他提供一切学习的机会,以便他能够尽情地展示自己。这时,鲁本斯的一个堂兄来到了安特卫普,他恰是一位风景画家,为了脱离繁文缛节的宫廷生活,鲁本斯便请求向堂兄学画。请求很快得到了伯爵夫人的应允,于是鲁本斯开始了他的艺术道路。
似乎是命中注定,这孩子身上有一种近乎可怕的创造力,有时它甚至能够产生统辖他一切意志力的作用。由是,在超越了一个个教导他的老师之后,为“神童”的传说又凭添了新的神话色彩。22岁上,他的大名已经赫然写在安特卫普画家公会的前列位置了,一个事实也摆在了所有的画家面前——没有人再有资格成为这个年轻人的老师了。
伯爵夫人很高兴地看到这个由她一手扶植的青年的成绩,她也清楚地知道一旦把鲁本斯送到古典艺术的沃土—意大利去深造,他就不会再呆在她的身边了;但考虑到他的前程,夫人终于答应允许他追求所希冀的理想。
鲁本斯就这样带着满腔的激情上路了,游历了意大利人文美景之后,在威尼斯住了下来;他热爱提香和丁托列托雄浑激荡的运动感和色彩魅力,但却决不排斥造型在绘画中的重要作用,米开朗基罗那充满力量的肌肉构图在他的画中也占有大量份额。在文艺复兴时代,无论是威尼斯画派或佛洛伦萨画派,还是后来的样式主义诸位大师们都试图找到一条沟通色彩和造型的道路,但真正将两者合二为一的人却是鲁本斯,他开拓了一种富丽壮阔的绘画道路,为今后的几代艺术家们指明了方向 。
由是,我们在观赏鲁本斯的作品时,无不惊叹于他奔放的气势 、激越的场景布局 ,这气势和布局来自色彩和造型的精确变化,空间是作品中最珍贵的东西,他不能允许一丝一毫的空白和闲笔,尽管排布上满满的变化的色彩和造型 ,却绝没有累赘感,相反紧张的构图却使我们的精神得不到任何的休息
在临摹先代大师的作品时,他成为了某侯爵的首席宫廷画家,由于先前就有宫廷礼仪的基础,他为人又聪明伶俐、文才横溢,便被提擢为大使,经常出使到邻近的西班牙和意大利的其他城市去,使他的画家与使节名声相得益彰。
30岁时,他突然接到母亲病危的消息,鲁本斯急忙赶回安特卫普,但却晚到了一步,没有来得及见母亲最后一面,作为人子,这是难以接受的,鲁本斯没有再回意大利,而是留在了故乡。
过得不久,鲁本斯成为布鲁塞尔王廷的画家,不久又出访外国为阿尔泊特国王画像;这样他以画家和大使的双重身份在安特卫普定居下来。32岁时,他和18岁的西班牙亲王的女儿伊莎贝拉 结婚,住在他自己设计的意大利式的花园别墅里 ,那所建筑是巴洛克时代的精品,很好地宏扬了他崇尚的艺术精神。
深湛的画艺和老练的外交手腕,鲁本斯逐渐成为欧洲声名显赫的人物:在前者,他于安特卫普建立了自己的艺术工场,把创作和市场效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他寻觅和雇佣了大量学徒,交给他们小型的草稿,让他们进行放大创作;在后者,他不仅成为佛兰德斯的外交官,也在西班牙、法国、英国等国家担任外交职务,用自己的声望和才能进行斡旋,为政治性的婚姻(见《外编》——扇执篇之“玉座珠帘”)、交契大唱赞歌。
在他风云迭纵的艺术外交中,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他曾奉查理一世的任命出访西班牙,为菲利普四世的王廷带来协议(就在此时,他遇到了委拉斯凯兹)。回到英国后,为了歌颂这伟大的和平时代的到来,他为伦敦宫廷创作了著名的《祝福和平》 (表现的是雅典娜从维纳斯身边推开阿瑞斯,暗喻避免他和赫怀斯托斯的战争)。就在他作画的时候,众多贵族宫眷感慨他丰美的构图,纷纷前来观看,一位大臣问他:“大使阁下,您业余时间的爱好是作画吗?”“不”鲁本斯答道:“画画才是我的职业,当大使是我的爱好。”这完全可以作为他人生追求的写照。这以后,鲁本斯从出访的英国回到安特卫普,专心致力于艺术,但不幸的是,不久伊莎贝拉就因病而亡,他便又迎娶了16岁的海伦娜为妻 鲁本斯创作了许多反映海伦娜的生活画作,但这个颇得丈夫宠爱的少妇十分嫉妒前任夫人,她烧毁了几乎所有的关于伊莎贝拉的画像,这张幸免于难的《美惠三女神》 于是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风格是鲁本斯画作的灵魂,它无时不在左右着观者的情绪,使之没有片刻休息地游移于超级华美、雄浑壮丽的场景中。变化是其间最具意义的想象附着体,堂皇的色彩、圆润的光、层出不穷的造型似乎使我们永远不能把画家拘囿在某种固定题材的创作上,他的艺术是伟大而壮丽的,即便是阴暗晦涩的场面也显著地激动着我们的心神。相对画作的蕴涵的意义,鲁本斯更看中如何宣泄自己的创作情感,如何用尽每一分空间,而不是后来的现实派和古典派们所强调的原则。但形成定则的是,几乎他的技巧越完美,作品的内涵也就越空虚。
当我们象许多大师一样渴望着寻觅出鲁本斯在造型和色彩变化上的秘密时,却失望地发现似乎答案过于简单:他只是在用对比来突出作品中变化的力量,无论是在大片大片相近色调中加入不和谐的相异色彩 ,或是在某些同类造型间加入异类造型 ,但绝对没有第二个人作得象他如此的雄浑壮阔,似乎洪滔般的想象力永远没有溃尽的时候。
巴洛克和罗可可两个时代是美术史上最富于变化和创新的里程,但这种变化和创新的范围太过狭小了,于是我们只需要把目光集中在某几个人身上便能够一览无遗了,鲁本斯就是其中之一,他那男性化的、英雄主义的绘画风格是我们理解整整几百年艺术发展的重要资料。
当一再强调作品丰富华贵的色彩时,鲁本斯的造型魅力更需要加以重视,这几乎是整个艺术史最绚丽夺目的经典之一,于是我们再次愕然于画家笔下力量奔涌的动物 :讲述哲罗母为狮子拔刺,从而与之结缘进行苦修的故事 、神祗 、英雄 故事见“神祗篇”之“屠龙记”),他们是无上生命的赞歌。
马的形象是这些造型中一切华美的载体,它们高贵、健壮,有着不可思议的力量和速度,那长长的鬣鬃、碗大的蹄子、纯美的毛色都代表着巴洛克时代尚武的男性精神
同样的理论也可以推之到人物造型上,鲁本斯的人物造型有着巴洛克风格中最显著的特点——健壮(甚至是肥胖)、狂放不羁、肉皮白皙,这无疑是那个时代审美的取向故事见“神祗篇”、 。有一个笑话说,一个史学家竟称这是当时人们吃肉过多的缘故。
晚年的鲁本斯创作了许多美丽清新的风景画 ,大概是由于他厌倦了激动人心的绘画的原因,但这些画面不断推陈出新的作品,还是从另一个侧面——内涵上反映了他风格画家的本质。
鲁本斯于1640年去世,他一生留下有极大数量的作品。但是他的最大的遗产却是他在艺术史上的前所未有的创造。他以对生活的热情,热烈的色彩表现、动感的结构和明暗的造型与理性的、素描的、静态的和线条的文艺复兴绘画拉开了距离,他同时又以新的观点观察自然、发现并欣赏、创造光色和谐的新形式,并引导后世的画家。凡·戴克、委拉斯贵支直接受他的影响。从华托到弗拉戈纳尔,全部十八世纪的法国绘画从他这儿发端。十九世纪的席里柯、德拉克洛瓦常向鲁本斯汲取灵感,而印象主义那明亮的自然色光的绘画性,不也可以认为发轫于此么?
伦勃朗作品
与幸福而快活的鲁本斯相比,稍晚于他的同一地区的荷兰画家伦勃朗的命运就差得太远。伦勃朗(1606-1669)出生于莱顿一个磨坊主的小康人家,曾入过大学,不久辍学当了画家,干上了专—肖像的热门职业,并娶了一个富家小姐。妻子富裕的家庭成为伦勃朗事业成功的基础。直到1642妻子去世前,伦勃朗一直是上流社会的肖像画家。此后,他的业务开始衰落,伦勃朗开始陷于债务之中。当伦勃朗1669年去世时,他除了几件旧衣服和画具外,没有留下任何财产。人世沧桑人情冷暖,给伦勃朗的绘画打上了强烈的生活烙印。
事实上,人生的巨大变迁的确造成了伦勃朗绘画的重大改变。在他生活顺遂的四十岁之前,他的绘画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缺乏独创性然而却有着熟练技巧的人物肖像画,如《杜尔博士的解剖学课》和《东方着装的男子》等;另一类是以夸张甚至是粗野的风格创作的神话画和宗教画,如《强奸女阎罗》和《参孙失明》等。此时的伦勃朗尽管也是荷兰的一位优秀画家,甚至也可以称为天才,但却不会是一位有巨大影响和独创性的大师。
伦勃朗作品
在他的妻子去世后几年,1644年,伦勃朗生活的每况愈下造成的窘困开始影响其画风的发展。伦勃朗不再画那些平庸的肖像画和一些神秘玄想式的神话题材,他开始愈来愈多地选择那些有着,深刻人性的题材,他在宗教题材中注入了父爱、怜悯与饶恕的主题。贫困的生活也改变了他的视线,他把下层普通的穷苦民众画入了他的作品之中。如果说,文艺复兴时拉菲尔的圣母已经成为人世间上流社会的理想化的贵族妇女的话,那么,在伦勃朗的《圣家庭》中,圣母已成为一个普通的贫苦人家的农妇,而其家庭,的确也全然是一个简陋而温馨的农民家庭了。此时的伦勃朗以正视现实惫度在下贱粗丑的普通民众身上寄寓了自己的理想。
人世炎凉使得伦勃朗对人的理解也更深入。他的人物画、肖像画中开始出现一种前所未有的对人物心灵的表现。伦勃朗认真地观察他的表现对象,他认真地表现他们的富于心理透析意味的姿势和人与人间情感交流的微妙关系,以及他们脸上每一个细节所透露出的心灵的悠长意味。伦勃朗的自画像是著名的。年轻的无忧无虑的伦勃朗曾经把自己画成漫画式的美化青年,戏谑般的浪子,装扮式的文艺复兴时的廷臣。他仔细地研究过自己的脸部特征和各种表情、皮肤与头发的不同式样,采取各种姿势、穿着各种服装,运用不同的光照,直到贫困的生活在他的面孔上留下的深刻的印迹。伦勃朗的人物总是给我们透露出复杂的心灵的信息。
伦勃朗作品
如同鲁本斯一样,伦勃朗的绘画也有着富于情感的丰富色彩。他的色彩总是那么深沉、厚重,在一片深棕色的基调中,他谨慎地使用着有限的亮色。他利用织物的华贵的闪光,在明亮的金黄、朱红的点缀中构成一片漂亮的暖调,他在这种调子中又不时穿插些鲜明的蓝、绿等冷色,使其色彩如同宝石一般熠熠生辉。
也许,伦勃朗对光的使用给人的印象更深。如同他谨慎地使用亮色一样,他也独到地运用明暗。他自由地戏剧性地处理复杂画中的明暗光线,他利用光线来强化画中的主要部分,也让暗部去弱化和消融次要的因素。他这种魔术般的明暗处理构成了他的情节性绘画中强烈的戏剧性色彩,也形成了伦勃朗绘画的重要特色。
伦勃朗作品
伦勃朗是个多才多艺的画家,他画肖像、人物群像、风景,他还画过极为精美的腐蚀法铜版画,在荷兰绘画的所有类别中,他都是最重要的人物。无疑,伦勃朗也是影响世界绘画发展的最重要的大师之一。后世的荷兰伟大画家梵高曾面对伦勃朗的画说过,“你知道吗,我只要啃着硬面包在这幅画的前面坐上两个星期,那么即使少活十年也甘心。”这就是伟大的艺术不朽的魅力。
伦勃朗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