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收索: 李虹霖 拍卖 秋拍 收藏

中国书画网 > 艺术理论 > 艺术理论-首页 > 观《宣和书谱》辯故宫《伯远帖》之真伪

观《宣和书谱》辯故宫《伯远帖》之真伪

来源:中国书画网 作者:孔宪君 责编:董世忠

观《宣和书谱》辯故宫《伯远帖》之真伪
王珣  伯远帖

  故宫<伯远帖>究竟是真迹,还是赝品,<宣和书谱>的记载是极为重要的一环。正确的理解其中的核心意涵,对于判断的正确性与否是极为关键的。从<宣和书谱>王珣篇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它的核心内容主要是解决真与假的问题,意涵描述主要是御藏<伯远帖>与真迹之间存有天壤之别。

  讲<伯远帖>著录于<宣和书谱>就是真迹的说法,是不正确的,也是不客观的。因为此书谱所著录的作品,不一定全部都是真迹。临本摹本的作品本身就不是真迹,所著录于此书谱的也不在少数,不能认为凡是著录于此书谱的作品,它们全部都是真迹。

  一、[题解]

  <宣和书谱>是第一次较为完整、较为系统的记载了,当时朝廷内府所藏书法作品的著录之书。它只局限于当时的朝廷内府,至于当时朝廷官府的官员、文人雅士、社会名流等民间所藏作品,并不在其中。这就有一大批的真迹作品,作为漏网之鱼,并未在此书谱中显示出来。另外此书谱为了加强其完整性与系统性,将大量的临摹作品也做为真迹并给予著录。若不认真仔细的阅读甄别此书谱的核心内容,做出错误的判断,是很难免的。

  例如御藏<伯远帖>的真与伪,就曾被后人明察秋毫的将其识破,将徽宗皇帝的题鉴、印玺及宋代章从帖中割了去。此帖虽然早已著录了此书谱,但是后人依然坚决性的认为此帖不是真迹,不应拥有徽宗皇帝的题鉴、御玺及宋代章。

  有人提出疑问御藏<伯远帖>如果是赝品,那么它为什么要著录于<宣和书谱>呢?这个问题好,这正是本文要解答的重点。因为此帖中是先有了徽宗皇帝的题鉴、印玺及宋代章,已造成了事实的存在,此帖又是朝廷内府所藏这一客观原因,之后才进行的鉴定,鉴定的结果此帖为赝品。

  为了不让后人对此帖产生误解,因而将此帖著录于此书谱的同时,特意在此书谱的各个章节中,明确写明了王珣作品的个人特征与个人风格。“才学文章”是王珣的个人特征,“珣词”写的怎么样是王珣的个人风格。抓住了王珣的这两个特点再来分析、研究此帖的真伪,事情就好办的多了。根据以上的长处,其短处是与胞弟王珉在书艺上的比较。综合考虑此帖到底是不是真迹,三项原则基本可以确定:(一)、此帖要“才学文章出色”,这是<宣和书谱>中第二段所讲。(二)、此帖要“珣词与众不同”,这是<宣和书谱>中第三段所讲。(三)、此帖要“书艺略显不足”,这是<宣和书谱>中第四段所讲。

  不讲原则,只讲非摹是写。非摹是写,它能以才学文章被遇吗?非摹是写,它能使珣词翰为宗师吗?非摹是写,它就盖过他们王家规范的文本吗?非摹是写,它能成为世人所学习的教学材料吗?非摹是写,它能让全晋室的人们所羡慕与贪求吗?

  二、[分评及译释]

  <宣和书谱·卷十四草书二·王珣>

  王珣 字 元琳, 导之 孙 , 洽 之子也,与弟

  (一)王珣别名王琳,是王导的孙子,王洽的儿子也,同弟

  珉 俱 有名, 官 至尚书令。 珣 三世 以

  王珉全部都很有名气,官位最高至尚书令。王珣的爷孙三代均因

  能书 称 。

  能书写文章、文翰受到人们的称赞。

  (也:文言助词。与:跟、同。俱:全部。以:表示原因。书:书写文章、公文、信札。)[王珣受到家庭的熏陶,才气受到普遍的赞美。]

  晋 武帝 雅 好 典 籍, 珣与

  (二)东晋时孝武帝向来就喜好古代图书,王珣同一些文人

  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 並以才学文章 ,

  雅士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人一起因才学文章非常出色,

  被 遇 。

  而被孝武帝遇见并得到重用。

  (雅:向来,素来。典籍:古代图书。被:介词,表示被动。)[王珣文章写的出色,文才出众。孝武帝因才施用。]

  尝 梦 人, 以 大

  (三)王珣曾经在一次梦中遇到一位神人,手里拿着一支大

  笔如椽, 与 之, 既 觉,

  笔如椽子那样粗大,赠给了他,不久醒悟,感到他所梦见的那位

  语 人 云:“ 此

  没有讲话,而是使用手语的人比画到:“用这支笔来写文章,定

  当有 大手笔”。于是 珣 词

  当有名作问世”。于是王珣在之后文章写作的用词,就有了突飞

  翰 为 时 宗

  猛进的增长,在文翰中发挥的是淋漓尽致,成为了当时在文化创

  师 。

  新领域,倍受人尊崇並可奉为楷模的人。

  (尝:曾经。与:赠给。之:他。既觉:不久醒悟。语人:代替语言表示的动作或方式,如手语、旗语。大手笔:名作,大文章。于是:连词。翰:文翰指文章、公文、信札等。宗师:指思想或学术上受人尊崇而可奉为楷模的人。)[表示王珣的写作水平在当时社会影响力,和在文化创新学术领域的地位。]

  然 当时 以 弟 珉 书

  (四)就是这么一位大才子,但是当时却因为胞弟王珉的书

  名 尤 著 ,故 有 :僧弥 难为

  艺水平突出的更加明显一些,因此就有了:僧弥在书艺上要好于

  兄 之语。僧弥 珉 之 小字也。

  兄长这样的说法,僧弥是王珉他的别名也。

  (然:连词,表示转折。故:因此,所以。)[表示仅管王珣的文才水平是那么的高深莫测,但在书艺水平上却逊色于胞弟王珉。]

  则 知 珣 之

  (五)根据以上三项原则,便知道王珣<伯远帖>是什么原因 所以 见 。 知 者,

  所以它不是真迹,能否见教请告知。告诉你知道的人明白,真迹

  不 在 书 。 盖

  根本就不在著录的这部书里。因为真迹的文才水平要远远的超越

  其 家 范 , 世 学

  了他们王家规范的文本,成为了当世人学习语文知识极好的教材,

  乃 晋室之所 慕 者 。

  于是此帖便成为整个晋室的所让人羡慕的作品。

  (则:便,表示因果关系。之:代词,这里代<伯远帖>,相当于“它”。所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用在上半句主语和谓语之间。是提出需要说明原因的事情,下半句来说明原因。本文上半句是提出了真迹并不在著录这部书,是什么原因的这件事情。下半句来说明原因,是因为御藏这件<伯远帖>,它根本不符合王珣真迹认定下面的三条标准。盖:超越、高出。其:第三人称,他的,他们的。范:范文、范本,范文:指用来学习模仿的好文章,范本:则是典范的样本,可做模范的样本。学:学习。乃:副词,于是。慕者:是“慕的”,指“羡慕的是作品<伯远帖>”)[本段重点是用讲事实,摆道理的方式,来说明御藏<伯远帖>不是真迹。讲事实是根据王珣个人特征和个人风格的三原则,来说明真迹不在著录这部书里。摆道理是讲真迹应当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标准,才能够称为真迹。标准(一)能够盖过他们王家规范文本。标准(二)能够成为世人学习的教材。标准(三)能够为晋室之所慕者。]

  此 , 珣之草圣 亦

  (六)由于上述理由在这里,只有王珣的草书<三月帖>只是

  有 传焉。

  有流传而已。

  (此:这里。之:的。亦:只是,不过。)[此语为定语,清楚明白的告诉读者,这里只有王珣的草书有流传。]

  今御府所 藏 有二:草书三月贴 行书

  (七)如今御府所收藏王珣帖有两件,草书<三月帖>行书<

  伯远帖。

  伯远帖>。

  [在没有发现真迹的情况下,<伯远帖>也只能作为仿制品收藏于朝廷内府。]

  三、[总评]

  这是一部北宋宣和时期由宫廷所藏书法作品的著录著作。它记载了御藏<伯远帖>与真迹<伯远帖>之间的天壤之别。

  本篇的前四段,主要讲的是如何认定王珣真迹的三项原则。这三项原则是(一)才学文章出色,(二)珣词与众不同,(三)书艺略显不足。

  首先揭示了王珣的个人特征和他一贯的个人风格。受到家庭原因的熏陶,是由于才学文章出色才被当朝皇帝所器重,以梦遇神人为典故,说明王珣天生就是一位奇才,借助神笔的威力,所写出的文翰为绝世无双。于是所写文翰中的珣词,在当时的文化创新领域中,就倍受人们的尊崇,并被奉为了楷模。然而就是这么一位才华横溢的大文人,却在书艺方面逊色于自己的胞弟王珉。这正与唐朝人张怀瓘在<书估>中评价,王珣是“才有得失,时见高深”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即文才得、书艺失,虽时可见其文章写的是那的高深莫测。)

  本篇的第五、六两段,是讲真迹应当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标准才能够算是真迹。根据上述如何认定王珣真迹的三项原则,来说明御藏<伯远帖>它不是真迹的原因,到底在什么地方和为什么说它不是真迹。

  首先讲到了王珣真迹并不在著录的这部书里。因为它不符合王珣文章的三项原则,和如何认定王珣真迹的三条标准。这三条标准是,王珣<伯远帖>的帖文,(一)必须是盖其家范,盖过他们王家规范的文本。(二)必须是世人学习极好的教材,世人学习的楷模与典范。(三)必须是虽然书艺略显不足,但并不妨碍和影响,晋室的人们对此帖的羡慕与贪求的欲望。

  也就是说真迹<伯远帖> 的帖文,必须具备三原则能够对应上三标准。一、原则中的“才学文章出色”必须能够对应得上标准中的“盖其家范”。二、原则中的“珣词与众不同”必须能够对应得上标准中的“世人学习极好的教材”。三、原则中的“书艺略显不足”必须能够对应得上标准中的“并不妨碍,不影响晋室人们对此帖羡慕与贪求的欲望。”这正是唐朝人张怀瓘在<书估>中评价,王珣是“绝长补短、智均力敌”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即以自己绝长之文才,来弥补自己短处书艺之略显不足,用文才的智慧来抵消人们对他书艺略显不足之认识,是绰绰有余的。)最后第六段是用定语的方式。不必多言了,在这里也只有王珣的草书亦有流传而已。

  本篇的第七段是讲,由于历史的客观原因,今御府所藏有两件王珣帖。但它们毕竟都为御府所藏,所以就一同著录于此书谱了。所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著录于此书谱的作品全部都是真迹,如临本摹本等是也可以著录于此书谱的。所以有人讲“御藏<伯远帖>曾著录于<宣和书谱>”,此帖就是真迹。”这样的提法是不客观的,也是不正确的。

  总之<宣和书谱>的核心意涵主要是解决<伯远帖>的真与假问题。对于草书<三月帖>的真假,当时有淳化年间的<淳化阁帖>可作为对比,真与假的问题很容易的解决。但是对于行书<伯远帖>来讲,就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能够解决的了。这就要求鉴定者,必须是见多识广来自民间的能人来担任,因为当时朝廷内府的书法作品绝大多数都是来自民间,朝廷内府不是这些书法作品的原产地。不管赝品如何的修饰或乔装打扮自己,在鉴者看来,仅管有徽宗皇帝的题鉴、印玺及宋代章,及有人所讲的“殷浩”印。但所有这些东西,它们只不过像人们身上穿戴的外衣而已。只有实实在在的帖文是王珣亲笔所写,帖文的正确与否才是真假问题的关键之所在。是鉴者抓住了这个主要问题,才在此书谱中强调提出了王珣真迹的三项原则与王珣真迹的三条标准。

  这三项原则与三条标准,主要讲王珣的真迹是表现在他语言艺术的流传,而不是他书法艺术的流传,两者不可混淆视听、颠倒黑白。所以<宣和书谱>王珣篇中,主要是解决<伯远帖>的真与假的问题。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收藏本站

主编信箱:shwbjb@zgzyw.com    联系电话:18701276487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4-2021 中國書畫網 CHINA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NET

扫一扫 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