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收索: 收藏 拍卖 秋拍 李虹霖

中国书画网 > 艺术理论 > 艺术理论-首页 > 写意雕塑的文化意义

写意雕塑的文化意义

来源:中国书画网 作者:吴为山 责编:董世忠

 

  “写意雕塑”的文化概念是十五年前我在“第八届中国雕塑论坛”上演讲的主题。当时,对于这个概念的提出引起了众多的争议。十多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的重新认识与反思,对价值的判断与审定,以及通过创作实践的佐证,写意雕塑已为更多的专家学者和艺术家所认同。近年来,更是有不少人将“写意雕塑”作为活化传统的代名词而加以研究。

  写意雕塑的文化意义

老子出关(青铜雕塑

  一

  一个文化概念和文化命题的提出必然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关联。否则,只是空泛的概念而已。而概念的真义和价值是需要通过探索与实践去实现的。历史上,有许多概念先于实践,也不乏根据实践而归纳与总结出的概念。当然,一些概念和学术主张及艺术追求常常被流派的名称所代替,比如“印象派”“巡回画派”“扬州八怪”“金陵画派”等。流派名称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包括了形式、风格、富于创造力的艺术家,还有其学术主张、创新理念以及人文精神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美术史就是由若干流派与代表性艺术家写就的。

  20世纪初叶,中国留学西洋的雕塑家将写实造像法和建造纪念碑法带回国,为现实人物塑像,为历史建纪念碑,延传了来自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巴洛克以及19世纪以来西方的传统,使得西方写实艺术得以在中国弘扬。20世纪50年代,随着留学苏联的一批雕塑家学成归来,他们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中国社会文化建设与政治运动紧密结合,形成了革命现实主义的雕塑风格,为树立工农兵形象和领袖丰碑建立了不少功勋。高、大、全的审美标准使得这一时期的形象脸谱化。改革开放以后,西方现代主义涌进,抽象主义、表现主义等风靡美术界。近年来,当代主义思潮更是影响着年轻一代的艺术追求。在以抽象表现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和以装置为代表的当代主义的影响下,曾经被视为主流的“写实”雕塑逐步被边缘化。

  世界的丰富,创造了多元文化,相互借鉴会促进艺术的深厚与博大。但是,倘若一味地接受他人而失去了自己,则将产生新的危机。我们一方面肯定近百年来西学东渐给我们带来的新的文化生机,另一方面又不免担忧:由于外来文化的作用,中国雕塑的传统被置于主流之外。这“主流”指官方大型展览,重要的学术研究、学院的主干教学以及艺术评价体系。传统雕塑大有成为“恐龙化石”的趋势。这与有了计算机之后,书法曾一度被基础教学所忽视的情况近似。这种情况应当引起我们的反思与深思。因为,它不仅涉及方式与形式的问题,从深层来分析,还涉及内在文化心理结构的断层,民族自信心的弱化问题。有责任感的文化人当以自己的情怀和心力去挖掘深藏于传统之中的文化价值,并融入不息的艺术创新源泉。

写意雕塑的文化意义

孔子

  民族、民族文化的核心是精神、灵魂,而历史传承与现实生活是丰富和滋养这种精神与灵魂的重要因素;文化的诸形态、诸样式是其表征。作为人类最古老的雕塑艺术,从原始时代到当代,都伴随着人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而变化,并以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和独特风格呈现出时代的精神,是时代艺术智慧、审美观和创造力的结晶。尊重先民的创造就是尊重历史,就是珍视我们民族进步的每一个足印。这种自我欣赏和自我肯定,也可以让我们找到支点、保持平衡,不至于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失重。并在一种平和、包容的文化生态中使每一个艺术家的潜在价值、每一种风格流派的生长可能性得以发挥。

  二

  雕塑由雕与塑组成,雕者,由外而内,乃减法,如石雕、木雕等;塑者,由内而外,乃加法,如泥塑。加与减,反映了人对事物的认识、评价,也折射着审美观。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在“自强不息”的上下求索中,不仅将精神史写在文字里,也铸刻到雕塑中。因此系统、科学、客观地研究传统是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觉的必须条件。承与传只有在此基础上,才可以持续发展。

  我曾在《我看中国雕塑的风格特质》一文中,从艺术形式本体的角度,将中国雕塑归纳为八大风格:原始朴拙的意象风、三星堆诡魅的抽象风、秦俑装饰性的写实风、汉代雄浑的写意风、佛教理想的造型风、宋代俗情的写真风、帝陵程式的夸张风和民间朴素的表现风。以上八大风格,均有大量丰富的作品与之对应。相比于西方古典雕塑的“写实”、欧美现代雕塑的“抽象”,很显然,中国雕塑的特质在于“写意”。

 写意雕塑的文化意义

迥立向苍苍——徐悲鸿大师

  “写意”的形成源自原始先民主客不分的混沌思维;源自万物有灵及空间恐惧心理所生成的原始意象;源自老庄哲学的“恍惚”。王弼(226-249)的“得意忘象”出自庄子的“得意而忘言”。他提出的“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意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阐释了象与意的辨证关系,启发我们审美要超越于有限物象。

  它也源自中国书法中天象地脉的造型意象。文字的演化和书法的演变,在结构上逐步趋向简化,也可以说由“具象”逐步过渡到“意象”。而书法以其“法”将文字的构成升华为艺术的表现,它的点划之美,同化于自然的一草一木;它的开合之度,对应于天地的阴阳互补;它书写的节奏则合拍于江河湖海生命的律动。因此,有着气脉贯通的自然气象。不同书体的流变对应于其时代的审美。可以说书法是文字的雕塑;相应地,雕塑也是立体的书法。二者皆不离“意象”。

  它还源自中国传统绘画中“意”的表达。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生命理论,表现为象、气、道逐层升华而又融通合一的动态审美。特定的形象是产生“意”的母体。意,往往具有“超以象外”的特征;意,具有因特定形象的触发而纷呈迭出的特点。它常常由于象、象外之象、象外之意的相互生发与传递而联类不穷。从原始洞窟壁画到墓窟壁画,从彩陶纹样到帛画直至宣纸上作画,由于工具与材料的变化促进了表现方式的变化,其“意”、其“象”也各不相同。人与人、人与山、山与水、水与云的意象表达,都对雕塑造型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佛教雕塑所依托的绘画粉本,画史上所谓“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对雕塑的直接作用,都表明了雕塑与绘画的姻亲关系。

  以上种种,使得以“意”贯之的中国雕塑在其发展中有着厚重的文化支撑。

写意雕塑的文化意义

民族魂——鲁迅

  三

  如前文所述,由于20世纪上半叶,雕塑在社会功用上发生了变化,主要是造像、纪念碑的需要,所以传统雕塑的意象为写实所取代,继而作为审美范畴的“意象”也逐渐疏淡。百年过去了,回顾我们的先辈李金发、江小鹣、刘开渠、滑田友等从西方引来的雕塑体系;钱绍武、王克庆等从苏联借鉴来的现实主义,都对丰富、发展现代中国的雕塑,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为中西融通作了破冰之旅。滑田友早在他的代表作《轰炸》中就融入中国传统木雕的装饰意趣,并在教学中以中国画《六法论》作为雕塑创作的理论指导。雕塑家、美学家王朝闻先生在他的著作《雕塑雕塑》中以诗歌的比兴和意境诠释雕塑造型的形外之意,且论述如何以中国彩陶造型的抽象性作为写实雕塑可以借鉴和延用的元素。而法藉华裔雕塑家、理论家熊秉明更是通过对中国俑和西方雕塑的比较,通过对中国书法造型法则和审美特性的分析,强调中国文化在雕塑中的精神主导性,提出中国雕塑的造型可依据中国人长相而为,其朦胧、圆厚与浑沌不失为一种审美标准。他在学术观点和创作实践中强调得更多的是书法意象在雕塑中的“移情”。十多年前,他在巴黎为文,对我提出的“写意雕塑”概念表示认同,认为它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真精神。

 写意雕塑的文化意义

行吟中的林散之

  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中有着无尽的文化矿藏。老一辈学者、艺术家由于国学底蕴浑厚,他们在跨越中西的文化比较中深谙中华文化的价值所在,因此能够在世界文化多元互补与共存的格局中明晰中国文化所扮演的独特角色。其明确的文化观、坚定的艺术立场为我们做了很好的表率。当然,信息化时代的挑战与机遇更为激烈和复杂。在空间上要关注国家与地区的关系,人类与种族的关系;在时间上要关注永恒性与阶段性的关系,关注当代人的生命状态;在艺术上要关注普遍情怀与个人情感、经典艺术与当代创造的关系。

  近30年来的艺术,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各种新样式及其伴随的观念层出不穷、五花八门,旧的价值观和秩序被打破,这种社会转型期的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并且也带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但折腾也好、动荡也好、创新也好,沉淀下来总会有一个相对稳定恒久的价值存在。这种恒久性与民族历史和民族精神是同构的,同时这种同构也会产生奔腾不息、巨大的向前推动力量。我们在造型艺术中要寻找的就是这种价值存在。

  原始时代模糊中的写意;商周青铜诡异中的神化;秦的严整恢宏;汉的豪放雄浑;唐的厚实圆润;明的简约工致;清的纤巧玲珑……所有这些都已成为种族集体的记忆,化为潜意识而繁衍绵延,成为文化的生命力。而种族与种族、国家与国家、时代与时代、地区与地区间的区别,就在于文化。

  今天,在雕塑领域,我们可以从老祖宗那里拿来,又能通过时代的再创造而与世界对话的是什么呢?

  是写意雕塑,或者说是现代写意雕塑!

  写意雕塑的文化意义
墨魂  
黄宾虹

  前面在论及传统写意雕塑的来源时,已分析了它的本质特质。从古希腊的静穆与单纯到罗丹雕塑深刻的人性表现,现代写意雕塑不仅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吸取了养分,而且还从西方写实雕塑中学习了塑造、解剖、透视以及作品中所渗透的人本主义,从而丰富与强化了中国雕塑家塑造的表现力,为塑造生动而深刻的人物塑像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同时,现代写意雕塑还从现代主义中学习了形式构成,在体、线、面中体悟了造型之“造”的深意。亨利·摩尔、马里诺·马里尼、贾戈梅蒂、布朗库西、曼祖等西方大师以心灵解读、规整、妙造自然的方式也丰富和拓展了中国雕塑家的写意形式。

  总而言之,“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中国传统山水观为现代写意雕塑如何师造化,如何将山川之势、态、质转化成为雕塑体的构造,注入了精神的琼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中国文化精神,为现代写意雕塑表现艺术家澎湃跌宕的主体世界,提供了艺术生命的源泉;多元开放的时代,为现代写意雕塑博采众长,为世界所欣赏接受创造了无限广阔的空间;文化复兴的背景,为现代写意雕塑以雕塑讲述中国、中国人、中国艺术家的梦想,确立中国艺术在人类文化史上新的坐标,提供了理想的环境。

  四

  当然,一个正待建构、发展的艺术,需要理论的支撑、理论的创新与实践的互动。相比于中国画论,雕塑理论显得薄弱。古代雕塑为工匠所为,文化人介入而成为雕塑家的史实不过一百年。雕塑乃艺术,艺术乃文化,文化乃意识形态。没有纯手艺的艺术,因为由技入艺而进乎道,方为真艺术。所以,雕塑家、理论家、文化学者,乃至各艺术门类专家共同研究写、意、雕、塑,研究写意、雕塑,将其纳入社会文化的宏观层面审视品察,避免以古人、洋人之论为唯一标准而生搬硬套,形成教条,方可获得超越,取得理论自信。因此,建构现代写意雕塑的理论体系,应从中国古代画论、美术理论、哲学乃至现代心理学等理论成果和当代的艺术创造中寻找理论根据与创作经验。因为动态的实践和发展的理论相互映衬是推动事业发展的最佳形态。

  十多年前,我曾经这样阐释“写意雕塑”:

  写意,处于写实与抽象之间,它既不会使人产生一览无余的简单,也不会令人有望而却步的深奥,它引导人们在一种似曾相识的心理作用下,去把玩、体味、感觉艺术作品的整体及毎个局部、细部的“意味”。当事物的本质与艺术家的精神高度对应时,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便自然摒弃表象,突出主体而抒发情意。作品更趋于符号化,永恒性。

  写意不是逸笔草草的任性塑形,而是对客观对象精微观察之后的神妙表现和诗性表达。就本质而论,它是深入而深刻的。它的文化含量不同于速塑,就好比写意画不同于速写。

  “神、韵、气”是意象生成且真力弥满的写意雕塑特征。“神”乃客体之神、主体之神、作品之神。“韵”,一般以线贯之,其有道家思想的元素象征——水的特性:与物推移,沛然适意、彰隐自若、任性旷达;也有着禅家灵性的元素象征——风的特性:不羁于时空,自由卷舒、触类是道;更禀有儒家中和、阳刚、狂狷之气。“神”与“韵”的物质化生发出“气”,它是无处不在、无处不可感的文化与宇宙气象。空灵宏宽、寂静缥缈。它聚散、氤氲、升降、屈伸,浩浩然充塞于天地之间。其体,是形而上的,是心理、意理、情理,是精神之体、真如之体、心性之体。它像儒家本位的元素象征——大地,意蕴深厚、敦厚沉郁、静穆中和、大方醇正。

  写意雕塑的文化意义

睡童

  关于写意雕塑的本质,科学家杨振宁论述得更是精辟。他认为,它是从中国三千年漫长而复杂的历史中探索出“中国”二字的真义。打造了一种神似与形似之间的精妙平衡。而这种平衡正是中国艺术的立足之本。

  当然,任何一个文化主张、一种艺术创造,总包含着精神。写意雕塑传达的是中国精神。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强调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那么,什么是中国精神?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我的具体理解是:中国精神是深厚的传统文化和以改革开放为代表的创新精神的表征,是中国人勤劳、朴实的创造精神,中国人自主自强的独立精神,中国人兼容并蓄的文化精神,中国人善良开放的博大精神。这种精神融于艺术创作会生发出新的生命气象。它是我们可以在相互激荡的世界多元文化之林中立足之本。从雕塑的角度,它也向世界传达了雕塑或者说写意雕塑之“意”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收藏本站

主编信箱:shwbjb@zgzyw.com    联系电话:18701276487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4-2021 中國書畫網 CHINA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NET

扫一扫 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