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收索: 李虹霖 拍卖 秋拍 收藏

中国书画网 > 艺术理论 > 艺术理论-首页 > 当今书法创作美术化的异变倾向

当今书法创作美术化的异变倾向

来源:中国书画网 作者:李杰 编辑:董世忠

当今书法创作美术化的异变倾向

  在众多的艺术种类中,中国书法和中国绘画的关系尤为密切,它们同属于造型艺术范畴,使用着同样的工具载体;具有同样的抒情表意的审美特征、相同的文化精神和宇宙观、相同的思想涵源和审美情趣。它们都以儒道互补的艺术哲学为思想基础,都以古典和谐美为最高理想。在中华文化长河的数千年悠悠岁月中,它们既同源又同归。总之,它们的本质都是实现在表现基础上的再现与表现,状物与抒情的朴素、和谐、统一。书与画,都是最具民族特色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艺术表现形式。

  尽管如此,书法与绘画又有着各自不同的产生、发展、变化和完善的内在规律。书法是记载语言的,绘画是记录物象形状的。汉字是书法的载体,书法艺术离不开汉字。尽管书法艺术发展到现在,艺术欣赏的价值和实用价值并存,甚至艺术欣赏的价值超过实用价值,但其艺术的表现仍需凭藉文字的结构。书法如果失去了可读的文字内容这一功用和特征,那也就失去了“书法”的意义。从这个角度说,当今书法的美术化倾向,违背书法与绘画艺术内在的独特规律,故意混淆二者的区别,是很值得关注的问题。

当今书法创作美术化的异变倾向

  美术化倾向代表了当代书法创作的一种新潮流,既和汉字象形象意的结构有着渊源关系,也和西式艺术思维、理论、手段有关。此倾向历时二十余年不见衰歇。这其中,少数名家取得成功,一些追逐者也呈现出较好的发展趋势,尽管目前尚未得到普遍的认同,但其作品充满着新意和活力,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显现其价值。不过,大批的追星族在作品中正进行仿效夸大,导致个性混淆、甚至被淹没,从而形成了当今书法创作的通病,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美术化倾向的共同特点是偏离传统,破坏固有秩序,夸大书法的自由度,重形式、轻内涵;重趣味、轻线质。他们注重空间分割、章法营构,以丑怪奇拙相尚,满足于感官的刺激和愉悦,追求尚不明晰的“表现”,却丢失了书法艺术最重要的内核——笔法对艺术本体的质的支撑。这笔法的被扬弃与气息的低俗,成为当今书法创作态势中存在的一种文化失范现象。使书法的文化附著成分逐步淡化。美术化书法作品的风格形成,主要以出土的金石砖瓦简帛写经之类的“民间书法”为主,取其粗陋生动,施以各种手段的润色改造;或兼取其装饰书体,大量地借鉴其装饰手法,移植到书体之中,变化而成新风;或借助传统的书体结构,大肆夸张变形,以求其率意。

  美术化倾向和书法热之初的文字画、摹仿日本前卫书法等肤浅做法有很大的不同。虽然对当代书法的创新,有筚路蓝缕之功,但后来因此形成的“流行书风”与异化积弊,却应该引起关注。当今所谓“丑书”,其原型是古代那些“无能”和“不美”的实用文字遗迹,即所谓“民间书法”。它们缺少主流书法所具有的文化素质,缺少必要的技法训练,属于传统之外的另类。今天欣赏它们,摹仿它们,也许是真的以为它们很美,也许只是借助它们寻找创新的突破口。但是,仔细审之,则抖笔涨墨、排叠摇荡、长脚短身、横冲直撞,与道家讲的“大巧若拙”毫无相干,有时倒象手摇串铃、游街走巷的郎中。大量作品出现的写丑写破,夸张变形,伪装成信笔挥洒而刻意做作,使得书法的创新与弊端孪生,成为美术化倾向的通病。米芾曾有“变态:贵形不贵苦,苦生怒,怒生怪;贵形不贵作,作入画,画入俗,皆字病也”①的名言,可以借来分析概括时弊,为智者鉴。

当今书法创作美术化的异变倾向

  美术化倾向中的篆隶和行草书表现较为活跃,篆隶书弊病则在于作者审美心理简单粗糙,远离了雄深苍浑的秦汉气息,使古体没有古意。还有任笔为体,任意夸张,拖、描、擦、刷的用笔,其结字随势扭曲,率意造作;用笔忸怩作态,浮躁剽狠,或“逸笔草草”,扑朔迷离,用墨花俏突兀……扁、薄、滑、轻、尖的线条,致使线性的软沓、线质的次劣,线态的低俗,貌似成熟,实为夸丑饰拙,病态十足,过则沦为笔墨游戏。行草书的美术化倾向—在字形,二在章法布局。其字形笔法均一反常规,喜用枯笔涨墨,有意拉长线条并夸饰摆动,往往与“丑书”搅在一起等等。章法布局主要表现为有意写歪、极大的缩小或增大行距,夸张疏密奇正之美,以形成强烈对比,还利用绘画的某种构图法则引入书法,运用书写和设计的多种手段进行章法的分割、重组,以此来表达创作者的某种思想。

  美术化倾向还有一种字外现象,即人们开始追求作品的装饰效果,包括作品的新格式、裱褙的新材料、新款式、拟古求新、争奇斗妍,投稿时并以一切书法的及与书法相关的复合手段,对材料进行染色、做旧、残缺、装置、重叠、组合等。其做法对丰富作品形式,强化作品整体的艺术效果,应该说是有益的。但同时也不应忘记:对书法艺术而言,根本在于书写,如非“自觉”的书写,用过分制作装饰的技巧来掩盖了“写”的不足,结果常常会冲谈作品本身的意义。以上种种创作表现,与80年代中期兴起的“现代派”、“学院派”的书法创作模式,有着直接的关联和导向作用。时间证明,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当今书法创作美术化的异变倾向

  当今书法创作美术化的异变倾向及其的弊端产生,缘由大约有四个方面:一是对书法的本质认识不清,缺乏创作理论支点和文化诠释。书法是线条艺术,有着极高的审美标准。线条要有厚度、有立体感,线条的运行要有节奏,线条与线条之间要有或虚或实的连贯等等。这些要求是最基本的。如果背离了书法艺术的根本,忘却了书法艺术本体规律,一味争奇斗怪,比拙竟丑,急欲表现新的自我;或改弦易辙,纵横捭阖,择“时尚”而亮相,那就不是创新而是旁门左道了。二是对书法形式问题上的理解也处于直觉阶段。为破除旧有的形式观念而进行各方面的尝试,其精神是无可非议的。问题在于,一些书家肤浅地将创新理解为对旧有形式表面上的改头换面,缺乏进一步从书法的本质进行深入的洞察并加以总结归纳的能力,不知道应该摒弃什么,发扬什么。于是,出现了机械的生搬硬套,把书法的线条孤立地与绘画的表面形式拼凑在一起。要知道书法是写字的艺术,其中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必须是“写”,而不是“画”、“制作”等别的方式;必须是“字”,不要汉字不行。还有人凭着自己的情绪支配在纸面上进行毫无艺术规律可言的涂抹。这种实践其实是对艺术本质的冷漠,对虚假矫情的导拔。三是在当今书坛充满激烈竞争的氛围中,容易滋生浮躁心态,求新求变迫切,不能扎扎实实地深入继承传统。须知传统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传统的生命力,没有扎实的传统基石,又如何能在创新的急流中生存?然而有的书家面对浩如烟海的书法理论和各种碑帖学问,不自觉地生产了避难就易的思想。四是缺乏总的艺术修养。书法艺术无论发展到哪一步,其总的审美原则是不会变的。因为这种审美原则是几千年来人民大众总结起来的。创新并不是盲无目的艺术实践结果,它不仅要符合艺术本身的发展规律,更重要的是体现出了整个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意识。创新需要具备有历史文化厚度、时代审美广度、个人思想深度相糅合的艺术思想。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总结、不断深化、才能不断寻找出自我。中国书法艺术所体现的是中国人所崇尚的大美,是与大自然、天地万物包括人本身在内的合乎规律、合乎法度的美同步发展的。书法艺术的美有多种表现:浑雄美、质朴美、秀逸美、豪放美,而在不满足以上纯美之外又可寻找到近乎丑的稚拙美、险峻美、奇峭美等,但他们决非是丑。那种纯以“丑”为目的的书风,不仅与美无缘,而且会坠入到如黄庭坚所说无法可医的“俗”的境地之中。什么是“俗”?过甜、过怪、过丑都属俗格,都与高雅的艺术无缘。

  当代书法的丑怪、夸张变形等各类作品,不同程度地留下美术化的印记,从中可以使人看出在传统与现代发生碰撞之后书法的异变倾向。当代书法的美术化和古代借助绘画手段搞出来的装饰性书体不一样,它涉及的范围更广,手法也更新。目前,一些人已经在观念、心理上接受它。如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能从中总结经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必将为书法的发展注入新鲜活力,而这种可融的异变成份将随之归入传统。也就是说,传统的延展不是靠既有的旧内容的重复,而是要由真正具有艺术创新价值的新东西来激发、推进,新东西就是传统发生局部异变的有效成份。但同时我们也要进一步认识到:美术化倾向的发展前途和历史价值尚有待于自身的成熟与提升,它可以是促使传统延展的有效成分,但决不是其全部,更不是唯一的选择。如果想借此倾向与传统决裂而另立山头,将是不明智的,其自身也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收藏本站

主编信箱:shwbjb@zgzyw.com    联系电话:18701276487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4-2021 中國書畫網 CHINA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NET

扫一扫 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