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收索: 李虹霖 拍卖 秋拍 收藏

中国书画网 > 艺术理论 > 艺术理论 > 20世纪的山水和彩墨风景(三)

20世纪的山水和彩墨风景(三)

来源: 水墨评论 作者: 郎绍君

  转益多师、师法造化、独成一格的画家

  有少数画家,从不专守一家一派,也不以转益多师为满足。他们既重临摹,也重师造化(中国式的行路、观察、体验、速写加默记),最后能独创一体,成就大器。他们中的杰出代表,当属上面反复提到的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和晚年的张大千等。

  齐白石(1864-1957年)画山水,最初从芥子园入门,又从本地画家谭荔仙学过王石谷一路画法。1902至1909年间,他六出六归,远游各地,临摹了许多名画,画了很多写生(传统式的速写勾描),并初步形成以勾勒为主、皴染为辅、风格简略粗犷的写意风格。约50岁后,对石涛、沈周山水有所借鉴,强调写胸中造化,仍然是结景单纯,多勾少皴,笔墨逐渐生拙老辣,点染颜色趋于鲜艳,个性愈加突出。初居北京时,除陈师曾、胡佩衡等少数人外,多不接受他的山水,以为太过“粗野”。30年代后,作山水渐少。白石山水,多以大写意笔法出之,雄健简洁,寓奇拙于平朴,富于生活气息,有强烈的现代感。在20世纪独树一帜。

  黄宾虹(1865-1955年)幼习书画、读经史,中年参加国学保存会,入南社,参办《国粹学报》、神州国光社,20年代初主持商务印书馆美术部,又历任上海美专、北京艺专、杭州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所长,是一位学者型的画家。约70岁前他专心于临摹历代名画并从事历代画史及金石文字的著述;70岁后多游历名山大川,力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其画山水,初致力于明代启、祯年间的恽向、程邃及清初黄山、新安诸家,以清淡荒寒为主,晚年上承北宋,并从观察夜山获得启示,以层层积墨、渍墨为主要画法,苍茫浓重,浑厚华滋。前者称“白宾虹”,后者称“黑宾虹”。晚年作品重内美,将修养、人格、功力、才情化育为粗服乱头、柔中有刚、内蕴充溢的笔墨。近两个世纪以来,以笔墨为宗,以对中国艺术精神的深刻理解为条件,集文人水墨艺术之精萃,融力、韵、趣为一的山水画家,当以黄氏为最。

  前面说过,傅抱石早年曾用力于临摹石涛、石溪、王蒙的作品。抗战期间居重庆,对幽秀雄奇的巴蜀景色有深入的观察与体味,创作了不少烟雨苍茫、充满激情的杰作。50年代后,他曾到长江、长白山、东欧写生,融入一定的写实意味,但基本画法依旧。傅抱石擅描绘动势,笔势迅疾,长于泼墨与渲染,略于勾斫,有时借鉴日本画(如桥本关雪等),但巧妙不显痕迹。在20世纪,象这样含精致于奔放,寓豪情于隽思的水墨艺术家,几乎是绝无仅有的。

  潘天寿(1897-1971年)也和齐白石一样,从芥子园入门。年轻时曾受教于李叔同、经亨颐等,后以书画谒吴昌硕,昌硕赏其才,以“天惊地怪见落笔,巷语街谈总入诗”篆书联相赠。一度师吴氏画风,不久转而学习八大、石涛、沈周、蓝瑛及宋代马远、夏圭,并从奇峻的浙西山水获得感受,追求奇险、强悍、冷峻和博大。其山水与花鸟结合的体制、富于张力的结构、挺劲而含敛的笔线,总体上的强悍风格,使他成为继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而后又一位富于创造性的传统型大家。

  折中中西的岭南派

  以“调和古今,折中中西”为口号的岭南派画家,擅画山水与风景的有高剑父、陈树人、黎雄才、关山月、杨善深等,赵少昂早年也画水墨山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高、黎、关。

  高剑父(1879-1951年)名仑,字爵廷,号剑父。广东番禺人。早年师事居廉,学习没骨花鸟画,又曾入澳门格致书院从法籍教师习炭画。约1906年游学日本,深受日本画家竹内栖凤等人影响,并加入日本绘画团体“白马会”等。回国后曾创办《时事画报》、《真相画报》和“审美书馆”,传播新思想与新的审美理想,宣传国画革命。辛亥革命后作美术教育工作,创办春睡画院、南中美术院,兼任广州市立美专校长、南中美术院院长、教授,广东美术会会长等。高氏为“岭南派”的创始人,与陈树人、胞弟高奇峰被并称“岭南三杰”。他重视画新题材和写生,反对因袭保守。其山水、风景,大多放弃了传统山水的想像性,而代之以接近实景的描写。他吸收了日本画的渲染方法,不再强调传统绘画中的空白处理。其用笔雄劲霸悍,有一股苍凉之气,与温文尔雅的传统文人画极不相同。在民初时代思潮与相应政治背景的支持下,其折中式的新风格,在广东地区产生了广泛影响。对以高氏为首的岭南派,徐悲鸿等国画革新家给予热烈称赞,称高剑父为“博大真人”;黄宾虹等传统画家则认为这种画法与画风“不失之薄弱,即失之晦暗,虽至重重渲染,未免笔枯墨涩,天趣不生。”【注15】。评价之不同,是泾渭分明的。

  在高氏弟子中,黎雄才(1911-)是最早以山水出名的。曾留学日本。长期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黎氏传统根底较好,早期作品曾一度酷似日本画,但很快向中国传统回归。他擅以笔墨方法画写生,笔力雄厚,愈老而愈喜焦墨,苍雄凝重,如铁铸成。有时不免一味浓重而疏于通透。

  关山月(1912-2000)是另一位岭南派山水画的代表人物,1933年毕业于广州市立师范学校,后入春睡画院随高剑父学画,抗日战争期间曾远赴西北写生、临摹敦煌壁画。解放后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协副主席等。其山水作品,在重写生、重描绘现实生活的同时,尤重政治内容与情感的表达,用笔苍劲,有时失之刻露。是解放后新山水画的代表人物之一。

  两代岭南派画家都坚持把山水画与现实生活、政治责任感联系起来,对开创20世纪山水画的新题材、新倾向、新风格作出了贡献。他们淡化笔墨程式、强化写生观察、吸收外来因素,具有一定开创性,但局限性也很明显。其经验与教训,如怎样消化异域艺术、如何更新笔墨形式、如何与现实生活(包括政治)建立联系等等,有待作深入的研究。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收藏本站

主编信箱:shwbjb@zgzyw.com    联系电话:18701276487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4-2021 中國書畫網 CHINA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NET

扫一扫 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