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网 > 艺术理论 > 艺术理论 > 20世纪的山水和彩墨风景(二)

20世纪的山水和彩墨风景(二)

来源:水墨评论 作者:郎绍君

  北宗的复兴与南北之综合

  自董其昌等提倡南北宗、抑北扬南,至民初约三百年间,讲究士气、儒雅但也秀弱的“南宗”画风始终居于统治地位。阴柔之风过盛而阳刚之气不足,成为中国山水画的一大顽症。【注12】乾、嘉以后,碑学兴,以碑书入画的作品强化了笔力,到晚清海派的赵之谦、吴昌硕等,以雄强的气势和宽博浑重的笔法,开创了金石派大写意花鸟画。同一时期的金石书法家也有画山水者,但成就远不如花鸟画,未足以改变流行画风的柔靡倾向。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维新改良、民主革命、派遣留学生和中外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扩大,各种新思潮、新艺术应运而生,如“小说界革命”、“诗界革命”、画报美术、新戏剧等。有越来越多的译著介绍近代西方的思想文化,也促进了人们对传统画史的重新认识。笼罩画界三百年的南北宗论和扬南抑北观念逐渐崩溃。金城在把传统画学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三个阶段,认为最盛期为“中古”(晋至元),而“近古”(明清)名画家“王梦端、沈石田、文征明、唐伯虎、董其昌、陆包山、徐文长、李流芳诸人”“实近于率尔操弧者。”【注13】这一论断虽未免过分,但其扭转崇南抑北的意向是明显不过的。在金城、中国画学研究会和新的艺术风气的影响下,二、三十年代的一些年轻画家尤其是北京画家,逐渐把用功的方向转向北宗山水,或致力于南北的融合。他们的作品,比“正统”派山水更讲究丘壑的描绘,深远空间的创造,乃至色彩的渲染。约30年代初,艺术史界人士如童书业、启功、郑秉珊等,发表了一些考证和重新评价南北宗的文章,对研求北宗或融合南北的山水画创作也有摧动之功。

  致力北宗或力求融合南北的画家很多,如金城、萧谦中、祁井西、溥儒、胡佩衡、秦仲文、陈少梅、潘天寿、贺天健、黄君璧、卢振寰、黎葛民、何海霞、梁树年等。其中画北宗山水,以祁井西、溥儒、陈少梅等最富代表性。

  祁崑 (1894-1940)北京人,字景西,号井西居士。早年以制颜色为生,后得姜筠等指授,专攻山水画,以临古著称,尤擅“小北宗”和青绿,工整细致,笔墨谨严,在20世纪前期的北京有相当影响。弟子有梁树年、郭传璋等。

  溥儒(1896-1963年)字心悆 ,号西山逸士,清宗室,恭亲王之孙。久居北京,1949年迁台湾。曾任北平艺专教授,中国画学研究会评议,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幼读经史,习书画,得览摹宫内所藏历代名作。曾久隐北京西山,专意于书法绘画及诗词。其作山水,由四王入门而上探唐寅、马远、夏圭之室,喜用熟纸、小笔,运北宗之丘壑而饶南宗之韵致,点画自如,气韵清朗。其画法亦为典型的“小北宗”。与张大千友善,30年代中,有“南张(大千)北溥(儒)”之说。

  陈少梅(1909-1954年)名云彰,字少梅,号升湖,湖南衡阳人。自幼随父学诗文书法,15岁入中国画学研究会,成为金城最小的一位弟子。长期居天津,先后任“湖社画会”天津分会负责人、中国美协天津分会副主席。作品曾获比利时国际博览会百年纪念会美术银奖。少梅天资超逸,功力深湛,山水人物兼能,师法周臣、唐寅、仇英、马远、夏圭等,丘壑严整,空间深远,风格壮丽缥缈;其作青绿,明丽清雅,光彩照人,是近代师承北宗并有所创造的一位杰出画家。惜壮年病逝。

  江兆申(1925--1996年),安徽歙县人。幼承家学习篆刻书画,1949年赴台后,从溥儒学书法与诗词。曾任台湾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在国际上以研究唐寅、文征明著称。江氏又是一位集诗、书、画、印为一身的文人型传统画家,在素修与笔墨两方面都有上乘造诣。山水作品,由明代唐、文为根基,力求兼融南北而又不落古人窠臼。其80年代以降的大幅巨幛,结构严密,笔墨苍厚,不乏气势又宁静悠远。在20世纪晚期的台湾地区,能出现象江兆申这样深究传统的山水画家,是颇有启示性的。

  承续南宗衣钵的画家

  一些画家承南宗衣钵,坚持以文人学养、文人气息贯通绘画,讲究以书入画,笔墨沉静清润,用色雅致,强调继承董巨、元四家、文沈及董其昌、四王以来的士人画传统。代表性人物有顾麟士、冯超然、萧俊贤、吴征、吴湖帆、吴子深、樊少云、吴琴木、张大千、张石园、谢稚柳、陆俨少等。其中顾麟士、萧俊贤、吴湖帆、陆俨少为突出。

  顾麟士(1865-1930年)字鹤逸,苏州人,清代著名书画收藏家顾文彬之孙,家有“过云楼”,收藏书画极丰,能鉴识古画,善诗文。顾氏之画师承戴熙、王石谷、王鉴,后上溯明、元,但其基本风貌,仍在四王汤戴之间。20年代,曾以力肩复古之任而名世。吴中画家,多受他影响。

  吴湖帆(1894-1968年),名倩,号倩庵,清代著名收藏家、画家吴大澄之后,苏州人。初学戴熙,再摹四王,继之师董其昌、文征明、唐寅。30年代后期到故宫鉴定古画,得见诸多宋元作品,进而迷恋董源、巨然、赵文敏等大师,由工整秀丽的水墨转为丰腴雅逸的青绿。吴氏善书法,精鉴藏,能诗词,山水而外,亦能作清润秀丽的花卉。他的画,由古风变为今体,但不离传统规范;描绘精谨,笔法细腻,风格温润清雅,是20世纪重要的山水画家之一。

  陆俨少(1909-1994年)又名陆砥,字宛若,上海嘉定人。1926年肆业于无锡美专,次年拜王同愚为师习诗文,又从冯超然学山水人物。杭战期间流寓四川,1956年被聘为上海画院画师,1962年被潘天寿请到浙江美院教山水课。历任教授、浙江画院院长、中国美协理事、全国人大代表等。陆俨少山水从四王入手,得力于王石谷尤多。后转益多师,始终以南宗为本。他以行草入画,强调用笔线勾画,用笔跌宕连贯,刚劲婀娜,墨气清醇,饶有古意。其风格,约七十岁前缜密娟秀,晚年雄阔老辣。其不足是,构图重复,大同小异。陆俨少的意义在于文学书法的修养与出色的笔墨--其画并非源自写生,而是从读书、写字、临摹和体悟造化得来,这给我们如何获得高超笔墨的启示。其次,他是把南宗山水含蓄优雅的特色发挥到极致的现代画家。

  取鉴明清个性派画家的山水画

  20-40年代,上海、南京、北京等地的很多画家,舍四王而转习石涛和以石涛、梅清为代表的“黄山派”,以及石溪、龚贤、沈周等具有鲜明个性的明清画家。美术史家俞剑华说,自1927年吴昌硕逝世后,在上海等地“几至家家石涛,人人八大,连类而及,如石溪、瞿山、半千,均价值连城;而四王、吴恽,几无人问津了。”【注14】

  早在世纪初,就有不少画家对石涛等非正统画家十分看重甚至着迷了,如李瑞清、曾熙、陈师曾、齐白石、金城等。石涛、石溪、梅清、龚贤等清初山水画家,重视从造化自然中获取得山水创造的生机,强调表现个性和个人生命感受,在风格与笔墨语言诸方面都趋于新颖和创造,与正统派过分偏重形式、程式而忽视生命活力的倾向形成鲜明对照。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的新一代画家、收藏家,把注意力大幅度转向相对清新而纵放的石涛等,合乎历史情理。对这一趋向推波助澜的,除上面提到的诸人外,还有吴观岱、俞原、萧谦中、陈半丁、郑昶、潘天寿、贺天健、张大千、傅抱石以及更晚的李可染、石鲁等等。齐白石称石涛“绝后空前”,盛赞他“胸中山水奇天下,删去临摹手一双。”表达了重新发现石涛意义的人们的共识:肯定他才华横溢,艺术高超,反对复古、大胆创造。具体到山水作品,齐、潘、陈师其意不蹈其迹,把学习石涛视为一个过程,然后走自己的路;傅抱石取名“抱石”,全出于对石涛的崇拜与喜爱,其作品,吸收石涛豪放的气势,水墨淋漓的表现和“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的精神魄力。傅抱石还是《石涛上人年谱》的最早编者,开20世纪石涛研究之先河。潘天寿把石涛的豪气,化为沉凝的笔线和雄奇的结构,但在湿重的墨气中仍保留着石涛的形迹;萧谦中--如前已说过的,由梅清而龚贤、王蒙,变单薄为浑厚;贺天健,初学王石谷、王烟客,一度兼习水彩画,后融会石涛、石溪,追踪宋元。其成熟时期的作品,雄奇苍秀,自成一格。晚年多写生,且能将古法与新景巧妙地合为一体。张大千成名于摹石涛之乱真,他以石涛为根基,又向石溪、八大、文沈扩展,直至追溯董巨。即便他晚年独创一体的大泼墨泼彩,仍可觉察出石涛奔腾汪洋的笔气墨意。40年代初,李可染在傅抱石等的影响下,也一度迷恋石涛、八大,并以此探究传统山水的大门;冯亚珩所以更名“石鲁”,是因为尊崇石涛和鲁迅。李可染和石鲁对山水画的革新虽远离了石涛,但在精神上--师法造化、大胆创造上,还是有密切联系的。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收藏本站

主编信箱:shwbjb@zgzyw.com    联系电话:18701276487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4-2021 中國書畫網 CHINA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NET

扫一扫 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