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收索: 秋拍 拍卖 当代艺术 收藏

中国书画网 > 艺术理论 > 访谈-频道页 > 李虹霖:传播典籍之美 共享文化之乐

李虹霖:传播典籍之美 共享文化之乐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佚名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2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近日,筹备了三年之久的国家典籍博物馆试运行,并推出首展“国家图书馆馆藏精品大展”,可谓恰逢其时。作为国内首家典籍博物馆,国家典籍博物馆从筹备至开馆始终为社会各界所关注与重视。那么,其整体筹备思路及过程是怎样的?在保护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有何新体现?本刊就此邀请了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典籍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李虹霖进行对话。

  
    三年磨一“剑”

  文化周刊:国家典籍博物馆于今年7月开始试运行,整体筹备思路及过程是怎样的?

  李虹霖:国家典籍博物馆于2012年7月经中央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国家图书馆加挂牌子成立,在国内尚属首次。它作为图书阅览的一种新形式,是以收藏、保护、宣教和研究为主要职能的新的文化交流平台和学术平台,可以使博物馆与图书馆的功能充分融合,发挥各自的服务优势,真正“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2011年7月,作为国家典籍博物馆主体建筑的国图总馆南区一期维修改造工程开始,改造方案考虑到未来博物馆的功能需要,经张锦秋院士等建筑学著名专家的论证,为博物馆的建筑条件奠定基础。2012年12月,藏品研究专业人员在征求业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开始遴选展品和展览大纲的撰写工作,数易其稿、反复酝酿,于2013年10月最终完成首展陈列大纲,并根据大纲所确定的展览主题及主要展品特点,开始首展的展陈形式设计工作。今年年初,依据展陈设计概念方案,开始首展的深化设计工作,全面推进首展进程。

  国家典籍博物馆自筹备以来,十分注重博物馆安保工作,后勤服务中心也做了很多工作,如展厅的空调恒温恒湿系统正常运行直接影响展品保护、24小时电力保障等。可以说,只要与博物馆运行相关,都会严格把关、层层落实,并在试运行期间进行检验。

  文化周刊:筹备过程中您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李虹霖:俗话说:“头三脚难踢,开锣的戏难唱。”作为国内首家典籍博物馆,筹备过程中探索性的尝试几乎在很多方面都会遇到,要说哪一点感受最深,确实不容易总结。作为参与筹备的一员,我想说的是,无论身处哪个岗位,大家始终怀揣自信,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真诚地在国家典籍博物馆这片“土地”上挥洒着青春和汗水。典籍博物馆的专业队伍中很多都是年轻人,“80后”甚至“90后”,如果说未来的国家典籍博物馆会以怎样的面貌立于业界,我想说,这里有充足的人才储备,有知识更新最快的一代,有最具活力的未来。

  
    “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文化周刊:典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您觉得,国家典籍博物馆在保护与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哪些重要作用?

  李虹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我理解这句话大概有三层意思,可以说,国家典籍博物馆的建设是在向这三个方面努力。首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展现出来。其次,进一步拓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拉近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公众的距离,进一步增进社会公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凸显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服务民众相结合的创新思路。再次,建成传统文化的教育基地,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

  文化周刊:这些典籍在内容方面主要涵盖哪些类别?主要来源有哪些?在典籍选择上遵循哪些标准?

  李虹霖:这些典籍主要包括金石拓片、中文善本古籍、敦煌遗书、名家手稿、西文善本、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古籍、舆图、“样式雷”图档等,依据中华典籍的发展脉络选取展品可构成中国典籍简史展。

  这些典籍依据不同的类别,来源不同,有的是历代藏书传承下来的,有的是政府调拨的,也有购买入藏或藏书家、名人后代捐赠的。比如馆藏善本古籍已逾34万册(件),主要继承了南宋以来的历代皇家珍藏,包括内阁大库、翰林院、国子监南学所藏的宋元旧刻,以及清末以来历届政府拨交的敦煌遗书、赵城金藏、《永乐大典》、文津阁《四库全书》等,此外,还从海内外吸纳了近世南北各大藏书家毕生所聚的稀世珍品,如杨氏海源阁藏书、翁氏藏书、瞿氏铁琴铜剑楼藏书。舆图收藏自1909年清学部将内阁大库百余种明清绘本地图交来,此后我馆又广搜博采宋、元、明、清等多个时期的古旧地图。迄今为止,馆藏1949年以前编制的中文地图达8000余种,在国内外都首屈一指。

  从藏品中选取适合展出的珍品并非易事,首展是馆藏精品大展,内容涵盖9个主题,每个主题的展品遴选都遵循不同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具有时代特征,能够代表某种文献版本类型、刻书的地域特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如善本古籍展中的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残稿。第二,能够反映某个领域的代表性作品,比如金石拓片展中的在书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三希堂法帖》(初拓本)。第三,有较好的展示和观看效果,如金石拓片中的《君车画像》。第四,选择具有趣味性的展品或页面。如敦煌遗书中的写本《酒令舞谱》残片。第五,要百姓耳熟能详、喜闻乐见,贴近百姓生活。如北京地图、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手稿。第六,保存较完整、保存状况良好、适合展出的藏品。

  文化周刊:您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每件文献珍品都有说不完的故事,能否举几个具体案例?

  李虹霖:确实如此。比如金石拓片展厅中的馆藏甲骨就与甲骨学家、史学家胡厚宣先生有着不解之缘。1945年抗战胜利后,胡先生想去济南齐鲁大学探访一批甲骨,与图书馆学家袁同礼同机飞回北平。抵平后,袁先生接收北平图书馆,任馆长,胡先生因战事交通阻隔未能去济南,便在平津一代搜集沦陷期间安阳新出的甲骨,“计得甲骨二千片,拓本六千张,摹写二千幅,共约万片而强。”后来胡先生虽婉谢担任北图编纂委员,但同意将在平津一代所收集的1985片甲骨拓摹后原价让与北图。如今国图有如此丰富优质的甲骨收藏,多要得益于胡先生等人的用心与慷慨,是他们对甲骨研究的执著、严谨和孜孜不倦,使我们今天有幸站在一片片珍贵的甲骨面前,听它们“诉说”来自远古的故事。本次展览中有不少就是胡先生的旧藏,如北图4453,是一块刻辞内容为祭祀的完整龟腹甲,字形大而饱满,字体优美,属于商武丁时期。

  敦煌遗书展厅中敦煌藏经洞经卷的劫余书的入藏则几经波折。1909年9月,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到中国采购汉籍,携带部分敦煌写本精品出示给在京的中国学者罗振玉、蒋斧等人,北京学术界始知敦煌遗书。罗振玉即请求当时学部将藏经洞剩余经卷收购并解运北京。敦煌县知县陈庆藩同王道士清点发现藏经洞中还留存经卷8000余卷,但遗憾的是在经卷东运途中盗窃事件层出不穷,甚至有解运人员参与其中,最后接收的数目没有这么多。学部解运京师的敦煌遗书,就构成国图敦煌遗书的主体部分。随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国图馆藏敦煌遗书亦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命运,比如上世纪30年代,为保护经卷免遭日军劫掠,经卷先是被寄存在平津,后被南运上海、南京,直至上世纪50年代初,留存在上海的敦煌遗书才被运至北京。

  
    从“藏品”走向“公众服务”

  文化周刊: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国家典籍博物馆有何新体现?

  李虹霖:国家典籍博物馆继承了博物馆连接历史与当下的传统,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向读者和观众。国家典籍博物馆更倾向于通过丰富的展示方式、多元的展示主题、不同面向的文化活动、更加体贴的服务让藏品走出库房,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让百姓的业余时间能够走进文化场馆,可以来这里听讲座、聊文化。

  博物馆不在于它拥有什么,而在于它以其有限的资源做了什么。近年来,增加学习、休闲功能成为很多博物馆的重要创新,让博物馆从“以藏品为中心”转向“以公众为中心”和“以管理服务为中心”,服务理念的确定与公共服务的强化,使博物馆焕发出蓬勃生机。国家典籍博物馆在公众服务方面,着力体现公益性、教育性、服务性的要求,将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认真研究社会需求和公众需求,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顺应收藏、研究到宣教、服务、休闲的职能转变,让博物馆由“贵族”转变为谦和的“平民”,与民众平等交流。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做好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国家典籍博物馆在公共服务项目和设施上可以说是逐步完善,在场馆改造过程中,除了修旧如旧,保持总体风格不变,还在扩大展览展示的公共活动空间;合理安排展厅,设计人性化展线,提供通俗易懂的展品展示说明等方面进行精心筹划。文物保护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关键之所在。比如,国家典籍博物馆所有展柜具备恒温恒湿、空气净化、防紫外线、防盗报警等功能;展柜玻璃采用受力大、色差小、透光率在90%以上夹胶防盗玻璃,安全前提下保证展品不会失真,为观众营造良好的观展效果。国家典籍博物馆的建设最大限度地考虑循环、环保利用,力求以最小的投入达到国家级博物馆的专业水平,让观众感受到最舒适的场馆环境、最佳的展示效果和最满意的观展体验。

  加强温馨服务与观众互动是公共服务的新桥梁。博物馆的公共服务不仅体现在各种服务设施上,更重要的体现在服务理念、态度上。国家典籍博物馆通过增加服务咨询、展览信息发布、电话网络预约等数十项温馨服务,无微不至地体现着公共服务的态度。观众互动是博物馆最吸引人的方式之一。国外某博物馆有个形象的说法:我听了,但我忘记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于是我明白了。这说明让观众参与、接收信息的渠道越多,记忆效果就越好。为了让浩瀚宝藏免除“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命运,国家典籍博物馆积极主动地针对不同社会层次的人群开展知识性、趣味性、启迪性、参与性的系列互动体验项目,使观众切身参与到传拓、考古、舆图拼图、活字印刷、甲骨游戏等体验中来,通过活化文献的方式,激发观众对古文字及其背后深厚的民族文化的兴趣。

  博物馆的终极价值是传统文化经典传承。国家典籍博物馆特别设置新闻发布、讲座、论坛等文化活动的开放区域,在这里观众可以和来自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沟通,深入了解展览内容,感受中华文化魅力。定期推出的讲座论坛等大部分邀请大家免费参加,开展研讨、交流以及推广,“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印刷品、复制品、文创产品、图录、线上网站等也是传承的别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让观众把博物馆带回家。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收藏本站

主编信箱:chinashj01@cydf.com    联系电话:010-80699906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4-2021 中國書畫網有限公司 CHINA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NET LIMITED

扫一扫 求关注